登陆注册
581750

“十四五”规划如何推进中医药发展?财政支持力度有望翻一番

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3-29 21:14:211

原标题:“十四五”规划如何推进中医药发展?财政支持力度有望翻一番,聚焦疫病防治能力建设

作者:尤方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工作被置于显著突出位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发力点之一。

如何理解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十四五”时期,国家将重点实施哪些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医药防治的疗效成果?

在3月29日进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政策措施》主要执笔人、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孙志诚表示,该文件就我国中医药事业现存的总量不足、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中西医结合水平还不高、高质量服务供给不足、中医药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实招硬招。

针对“十四五”期间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刘群峰指出,国家将围绕基本建设与能力提升两大重点推进,其中包括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歧黄工程”的实施。

围绕疫情防控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称,将聚焦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发挥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独特优势和作用。

“十四五”财政支持力度较300亿翻一番

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升中医药发展效益、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的政策措施。

孙志诚表示,《政策措施》的发布可谓问题导向、实招硬招、干货满满。针对该文件的突出特色,孙志诚指出,其更加突出了中医药管理政策要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文件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研究’三结合的全新临床证据体系,在中药的新药注册评审过程中,更加突出中医药‘人用经验’的证据作用,因为有些方药,中国的老百姓已经用了几百年、上千年,不需要在动物试验让小白鼠去‘点头’了。”

二是更加突出对中医药技术价值的有效激励。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医务人员主动用中医,扭转中医院“西医化”的局面。比如说,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应用历史悠久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支持疗效和成本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能够纳入到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这是比较大的进步。

三是更加明确了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的工作方向。比如说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各类医院都要强化临床科室的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的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鼓励科室间、医院间还有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而且要把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的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

四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十三五”时期,国家发改委总共安排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中央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在“十四五”期间有希望或者要努力争取比“十三五”翻一番,这个力度是空前的。

“歧黄工程”助推中医药人才培养

《纲要》在第四十四章第四节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药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于文明表示,将把编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与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作为全面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服务能力的两大抓手。

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基本完成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针对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刘群峰指出,国家将围绕基本建设与能力提升两大重点推进。

以基本建设为重点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名医堂工程、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等有关重大工程,还有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重大单体项目。

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的项目主要包括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优势专科、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能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有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也就是“歧黄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海外弘扬工程等。

其中“歧黄工程”将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在发布会上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通过这个工程着力推出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另外还要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先进典型,特别是还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以及名老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重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这些举措,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与“十三五”相比,“歧黄工程”在项目数量、培养人员规模以及在投入上都将大幅增加。

刘群峰补充表示,“岐黄工程”还将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的重要抓手。

“将港澳中医药纳入中医药发展全局,予以重点支持,允许港澳符合资格的中医药人员参与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还有歧黄学者、青年歧黄学者等人才培养项目,融入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和创新发展格局。同时支持6名港澳地区的中医师入选了青年歧黄学者项目,支持50多名澳门中医师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融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刘群峰说道。

深化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突出作用。

在2020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披露,此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超过90%。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

孙志诚表示,将在“十四五”时期打造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重大基地:“要布局建设一批这样的基地,在组建疫病防治队伍、制定疫病防治技术方案、中医方药研制攻关和医疗物资储备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也希望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来提升中医药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控救治能力。”

于文明指出,在编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工作过程中,将聚焦疫病防治能力建设,发挥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独特优势和作用。完善中西医结合救治机制,加强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基地建设,深化中医药疫病理论研究、中医药抗疫有效经验总结和临床数据挖掘,科学总结中医药防治的疗效成果。

3月24日,上海市人大发布《上海市中医药条例》,提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救治能力建设,开展中医药应急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完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注重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条例》另称,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制定中医药防控方案,梳理中医经典名方,筛选有效技术和方法,制定中医药救治方案,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在预防、救治和康复中全程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

责任编辑:张玫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