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赛道大变天,医疗投资人:走,一起投消费去
{image=1}
当下,“投资人跨界”已在一级市场蔚然成风:其中,“消费品”成为了最为火爆的一片热土。
文丨柴佳音 马慕杰
来源丨投中网
A轮投资人定位为“消费项目”的创始人彭毅未曾料到,有一天,自己的产品会成为医疗投资人关注的焦点。
“最近几个月,‘高冷’的医疗投资人开始愿意坐下来和我们聊融资了。”隐形正畸产品创始人彭毅对投中网表示,“我们即将官宣的新一轮融资也将引入一只医疗专项基金。”
三年前,初创业的彭毅曾数次感慨,“边缘医疗类项目”不会被主流医疗基金所青睐。“那时,也给医疗投资人看过BP,但很明显,当时他们投资的重点都是民营医院、医疗器械、创新药等‘强医疗属性’的项目,肯接受我们业务模式的都是消费投资人。”
然而,自2020年末开启新一轮融资起,彭毅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市场变天了”。
“医疗投资人跨界消费的热情已经明显燃起,‘轻医疗项目’创始人的融资通路变宽了。”彭毅难掩欣喜。
VC/PE跨界蔚然成风:北极光、弘晖都开始看消费品了
彭毅所见并非个例。
当下,“投资人跨界”已在一级市场蔚然成风:其中,“消费品”成为了最为火爆的一片热土。
“我们没有理由不投中国的消费品公司,尤其是国货新品牌。”2020年圣诞节当天,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林路在个人公众号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最早,北极光创投的标签是“硬科技投资”,涵盖涉及技术的半导体、信息通信技术及医疗健康赛道。然而,“今年我们来了,来当这个行业上进的小学生。”林路表示。
不仅如此,在隐形正畸、美瞳等“轻医疗”领域,专业医疗基金陆续下场收割。
投中网注意到,在美瞳品牌4INLOOK美目美佳的B轮投资人中,老牌医疗基金“弘晖投资”的身影出现。
此前,在弘晖投资的官方介绍中,生物产业链(创新药、CRO、生物工程等)、健康设备领域(医疗耗材、诊断设备等)和健康消费领域(连锁医院、个人护理、宠物关爱等)等“强医疗属性”项目为其重点研究领域。
“随着消费领域也进入‘Z世代’,在年轻人主导的新消费时代下,消费领域投资井喷式发展,不断涌现出众多消费创业新锐企业,将在未来提供大量的优质投资机会。”主投消费&Tech方向的博时消费创新混合型基金负责人王诗瑶分析称。
跨界逻辑揭秘:“项目即是一切”
本质上,机构跨赛道投资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只要我们看清楚一个事实——基金跟着项目走,而不是赛道。
换句话说,对于机构而言,赛道其实是相对模糊的概念,最终决定是否出手的考量因素是项目本身。如果项目拓展了赛道,那么机构就完全有可能跟随项目的业务跨界而外化表现为跨赛道出手。
于项目端来说,当下,“项目业务跨界”现象最明显的便是前述“轻医疗”领域,即技术与医疗及消费的结合。
以近期获得融资的医疗技术公司微云人工智能及美瞳品牌moody为例。据悉,在微云人工智能成立最初,公司主要方向是机器人运动控制。通过一步步的场景聚焦,微云人工智能目前为C端和B端用户提供高值品类的种植、修复和医美产品数字化牙科。
“很多人会觉得隐适美只是做透明牙套的,其实不然。在我们看来,它是真正在通过提升AI和大数据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微云人工智能创始人刘鹏对投中网表示,随着消费市场的迭代,其公司眼光也会更多地从B端转到C端。对于C端用户的教育,将会是公司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moody等美瞳类品牌公司也是如此。严格意义上,隐形眼镜属于三级医疗器械,美瞳赛道也应归为医疗器械领域。但是,伴随美瞳电商的火热,不管是供给端还是消费端,美瞳消费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经纬中国合伙人万浩基就曾表示,美瞳包含医疗器械+消费品双重属性,是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
由此可见,基于发展路径的变化或行业特性的不同,项目的赛道界定往往并不清晰。不过说到底,“项目好就是一切”,某一线PE基金合伙人胡君鹏说。
在胡君鹏看来,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头部基金的投资策略基本趋同,唯一可真正差异化的内容实则在于项目。“只要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能够跑通,管理团队优秀,并且通过机构的深度赋能可以让项目价值最大化,大多机构通常会不顾赛道地选择加注。“
主动跨界或成为长期趋势,赛道的起点不等于终点
除了跟随项目之外,机构跨赛道投资还有另一种驱动因素,即主动扩展覆盖领域。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现象。2019年,To B便已强势崛起,诸多原本主投To C的基金都纷纷成立To B团队,发力To B赛道。
如今,To C类项目的火爆程度不减当年。
无疑,VC/PE跨赛道投资策略背后离不开消费品市场的火热。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0年,消费类企业的融资事件数量为1444个,融资总金额为10212.57亿元,单比融资均值达7亿元,为近五年同期最高。此外,产业型基金也在不断进场参与这场资本盛宴。
“2020年,我们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北极光应该不应该做消费品的投资。经过几个月思考和拜访相关的公司,我们的结论是:我们没有理由不投中国的消费品公司,尤其是国货新品牌。”林路称。
对于入局消费品投资的原因,林路表示,相比其他东亚国家,中国有更深厚的文化积淀及更大的市场。
同时,95后诞生于中国经济腾飞之时,对国货有着天然的偏好。“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本土品牌能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国货品牌的序幕刚刚拉开,我们相信5-10年以后,中国有自己的索尼、三星以及资生堂等。”林路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机构的跨界投资,LP端的认可与支持也十分重要。据投中网了解,LP通常会给予GP信任,只要项目投资符合基金的一贯主张与方法论。
正如弘晖资本创始人及CEO王晖曾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基金就是基金,在策略指引下和工作框架内持续创造价值。
“任何一个公司的起点,大多数是创始人的特长所在。但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要因为起点限制了终点,不要因为现有的优势和特色而失去勇于变革和拓展的意志。”王晖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彭毅、胡君鹏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