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8658

中看不中用?砸30亿改造的太原动物园遭质疑

中国新闻周刊2021-04-07 15:50:050

原标题:中看不中用?砸30亿改造的太原动物园遭质疑

花30亿元建造的动物园,应该是什么样?

日前,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太原动物园正式开门营业。新动物园尽管面积扩大了一倍、场馆也很宏伟漂亮,但仍受到部分游客和业内人士的质疑,质疑的内容包括场馆设计、后期施工以及饲养管理等方面。

“面对花了30亿元的太原动物园,没有谁会降低期待。”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但是,动物园并非只是由建筑构成的,馆舍修得再好,不适合动物使用,那还是有问题。”

开园后风波不断

此次太原动物园改造始于2018年5月,属于原地整体改造。根据规划,整个改造将投资30.34亿元。

{image=1}

改造后,太原动物园将新增面积900多亩,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000多亩扩大到2000多亩;新建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万多平方米增加到8.4万平方米。

经过两年多的闭门施工,2020年国庆太原动物园正式对外开放。不过,至今改造还没有完成,部分展区仍在建设之中,展出的动物也没有引进全。

开园后的太原动物园风波不断。

今年2月,一段关于太原动物园大象馆的大象不停“摇头”的视频在社会广泛流传。视频中的大象,看起来没精打采,只是一直在摇晃脑袋。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头大象是听见了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也有网友认为这头大象可能跟人一样爱“蹦迪”。

{image=2}

事实上,大象的这种行为在学术界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名词来形容——刻板行为,指的是动物的一种重复的、无目的性的行为。动物学家指出,当动物长时间处于某种环境,如果它的天性使其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就有可能产生这类异常行为。

视频引起热议后,太原动物园开始调整这头大象的生活环境。为此,引入了正强化行为训练,增加竹子饲喂等手段,并在馆舍外运动场增加“痒痒挠”等物理设施,以丰富大象的生活。

大象“摇头”风波平息没多久,今年3月一段题为“太原动物园猴子长瘤子居然无人管”的视频又出现在网络中。很多网友对视频中的猴子表达了同情,同时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动物生病动物园不给治疗?

{image=3}

尽管,事后太原动物园工作人员解释,网友所拍摄的“猴子”是园内的雌性黄狒,所谓瘤子是黄狒发情期正常生理现象,但持续的关注让太原动物园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之上。

近日,再有业内人士撰文,质疑太原动物园不少新建的场馆虽然好看,但并不适合动物使用。

“钱花出去了,但方向不对”

国内动物园知名研究者、《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一书的作者花蚀,长期关注动物园设计。日前,他专门撰文分析太原动物园改造后的得失。

花蚀在文中说,建筑设计得好看,或者是单纯增加面积,并不一定能让动物住得舒服。

{image=4}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建筑的宏伟和美观程度上看,太原动物园花费不菲,比如场馆建筑特别高大,材料很好,玻璃都比很多动物园要亮,“但感觉钱花出去了,方向不对”。

“比如新建的熊猫馆,一看就花了不少钱,花了心思设计,整座建筑有着平滑的线条,游客可以走近室内,平视熊猫,还能走上屋顶,俯瞰下方的展区。”他举例说,“但你只要到现场一看,就会发现,他们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熊坑。外部建筑再好看,不还是个过时的坑式展示?”

{image=5}

{image=6}

在花蚀看来,坑式展示是一种很古老的展陈方法。动物生活在下陷的活动场里,游客在周围的高处看。这样的展区有三个问题:第一环境单调,动物无聊;第二视野太开阔,动物压力大;第三,很难阻挡游客投喂。

据《动物园设计》一书作者张恩权介绍,“坑式展示”是从苏联学来的,动物被置于坑内,游客在周围俯视参观,是动物园传统设计方式之一。居于坑内的动物被完全暴露在游客面前,即使生性胆小、爱躲藏的小动物也要被迫“逆天改命”。

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传统“坑式”设计,便于动物园饲养员投喂和管理,但是对于动物本身的福利考虑不周。

此外,花蚀认为大象馆的设计也不够合理。不少业内人士都发现,太原动物园的大象馆与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的大象馆很像,尤其是那两个卵形的屋顶,简直一模一样。

但花蚀表示,哥本哈根动物园内部展区的室内都是土地,还放了沙坑,底下还做了排水设施,这些细节都是技术。他说,“这些细节能让大象的生活状况好很多,也远比建筑的外貌更难模仿,对于一个动物园来说也更关键。”

{image=7}

除了设计方面的问题,花蚀还发现,太原动物园在饲养细节方面也存在问题。比如金丝猴的主食为树叶,太原动物园投喂食谱中却没有树叶,取而代之的是菜叶。他认为,虽然都是叶,但树叶和菜叶成分很不一样,含有更多的粗纤维,更有益于金丝猴的健康。

“很大一部分投资,用于征地”

就相关质疑,中国新闻周刊联系了太原动物园。宣传处一位黄姓科长对记者表示,太原动物园还没有全部完工,但出于为市民提供观赏动物机会的考虑,提前了一年开放。目前,猛兽散放区等多个区域,还在不断完善,有些场馆现在呈现的状态,还不是最终的状态。

针对部分公众关于“钱花完了,建设水平是否在线”的担忧,这位黄科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太原动物园改造很大一部分投资,实际上用于征地,剩余部分才用于场馆修建。

那么对于动物园而言,究竟怎样的设计才算是优秀?

国内动物园设计研究者、南京市红山动物园建设部部长马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动物园场馆的设计,首先要从动物的个体属性和野外自然生活环境出发,为其创造熟悉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将其放置于枯燥的密闭环境中,比如钢筋混凝土场馆。

“如果动物园场馆环境设计得当,动物会感觉放松,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在野外环境中的自然行为,这是动物福利的基本保障。游客如果看到这样的动物园环境和动物的自然行为,身心也会愉悦。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牢笼中痛苦的动物。所以这就变成一种双向愉悦,也是我们要寻找的平衡点,而不是一味满足游客的需求。”马可表示。

据悉,中国拥有至少200家动物园,每年有1亿以上的游客到访。大约10万只动物生活在这些动物园内。这其中不少动物,仍孤独地生活在由水泥和砖块搭建的逼仄空间内,冰冷而生硬。

马可也直言,近些年国内对动物园的设计理念整体进步不少,但是各个区域之间仍有较大差异。目前,牢笼式、大坑式的动物园设计,仍然大量存在。

理念上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不少城市把动物园迁往远郊,力图更大的园区面积。比如,兰州市动物园易地搬迁建设项目,就位于兰州市皋兰县忠和镇崖川村,规划选址范围5358亩,野生动物种类213种,总投资19.12亿元。锦州动物园搬迁地址,也位于滨海新区三角山村生态园内。

对此,一些业内认为,动物园的核心价值在于物种保护和物种保护教育,在城市内,会有更频繁的参观交流,才会收获更多的效益。

“并不是把城市动物园迁到郊区或者野外,才能有更好发展。动物园建设需要正确的理念和专业的技术力量,不然即使搬迁到郊区,动物园扩大的仅仅是面积,实际的展示效果并没有变化。”马可说。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面积内实现效益最大化?

马可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欧洲很多优秀的城市动物园都在市区,普遍有数百年历史,面积不算大,但可以让游客逛一天。这背后体现的是园方巧妙的设计手法和强大的动物行为管理能力。

“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动物园本身也非常小,一个大象展区的面积就占了整个动物园核心区域的一半,剩下部分相应分配给其他物种,场馆基本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利用面积,每个场馆之间过渡自然。”他说。

他认为,与欧洲一些优秀的动物园把大部分空间留给动物不同,国内很多动物园把大部分空间让给游客,场馆之间相距甚远,甚至还需要小火车接驳,“这不是占地面积,甚至花钱的问题,而是理念上的差距”。

责任编辑:张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