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上瘾,除了警惕,我们还能做什么?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拿起手机,没事刷一刷;出门在外,遇事拍一拍……如今,短视频愈发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成为许多人分享自己、了解他人、看见世界的重要窗口。然而,当人们越来越难以放下手机、停止刷屏,烦恼、焦虑也随之而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image=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行业从无到有,短视频内容呈井喷之势。视频在传播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碎片化、快节奏的短视频更是迅速抢占注意力高地,用户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73亿。从生活记录、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从幽默搞笑的段子、热门综艺剪辑,到紧跟热点的新闻、深入浅出的科普,可以说,短视频集纳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
短视频不长,却已经给许多人带来成瘾烦恼。从用户转赞评,到不定期刷屏的挑战活动,从随机出现的视频、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到依据用户喜好进行的精准推送,短视频从内容设置和机制设计上原本就自带诸多上瘾元素。揆诸现实,上班偷偷刷、晚上熬夜刷,一刷就停不下来、健身读书计划一再搁置……在部分人的应用中,短视频从娱乐休闲工具到“时间黑洞”。这种对时间的猛烈吞噬,引发了部分人的戒瘾行动:有人在网络发帖求助,有人暗暗发帖立誓,有人主打用起了手机里的“时间锁”,但沉溺其中、难以自拔仍不在少数。
{image=2}
从某种程度上,短视频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吸引注意无可厚非。但短视频带来的沉迷问题无法回避,也不容忽视。有人的生活节奏、工作计划被打乱,有人在焦虑、负罪心理下仍然难以放下手机……事实上,短视频沉迷,吞噬的不仅是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更有耐力和专注力,比如,许多人越来越难沉下心看一部电影、读完一本书。有神经心理学专家表示,长期依赖诸如短视频一类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回报的体验或网络娱乐,会改变大脑回路,逐渐使大脑习惯短期体验,而让一些应该慢慢来、奖励不频繁的体验和执行变得困难。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即时满足而非延迟满足的偏好会更甚,而这种偏好的改变,对个体未来的行为决策会产生深度影响。防范沉迷的必要性也正在于此。
客观而言,从武侠小说、网络游戏,再到短视频,沉迷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减缓其负面影响,既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引导,也需要个体的积极努力。除了平台的防沉迷技术手段,和卸载这样的硬核方法,治本之策还在于提高个体自律,让短视频回归快节奏的减压器、生活的调剂品,让自己做回时间的主人。当然,在卸载—重装中反复拉扯的人也不必过早投降。有研究指出:保证我们高效运转的其实是习惯,而不是自控力。防范沉迷,不妨从用好习惯替代坏习惯开始,也要知道,这个过程注定不那么立竿见影,甚至可能存在反复,但,逐步的改善,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
这正是:
防止沉迷,始于当下。
(文 | 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