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2053

欧佩克大会后,原油“过山车”将驶向何方?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4-11 00:03:350

来源:万得金融圈

作者:万得金融圈

回顾刚过去的三个月,一二月份多头行情势如破竹,原油市场仅历时2个月涨超三成,在世界各国疫苗积极推进、疫情形势向好和货币宽松政策支持的背景下,需求复苏成为上涨的主力,而OPEC+的主动限制供应和沙特单方面额外减产则助推了油价,WTI被中东地缘局势紧张影响,触及近两年高位后,却在美国十年国债收益率持续上行、美元指数走强后,在“黑色周四”夜间回吐三月所有涨幅,犹如过山车般的原油行情将驶向何方?OPEC+大会对产量调整有何影响?后市的供需格局又会发生哪些转变?

日前,在由中信建投期货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联合举办的原油2021年春季策略报告会上,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能源化工事业部总经理李彦杰、中国中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海滨、金联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油品高级研究员许安静通过万得3C会议在线分享了有关行情波动的看法及对后续原油价格走势的研判。

核心观点

前两个月确实涨得比较多,所以有一定的回落,但是在3月初的时候,沙特又宣布继续延长减产,对市场的支撑非常大。到了3月份的时候,市场的波动就比较大了,主要的旋律以回调为主,但是下方的支撑比较明显。

现在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是很确定性的复苏,但从时间上来说,目前还没有达到疫情前正常的原油需求的水平,这是短期内价格冲上去之后,会受到比较大压力的主要原因。

从财政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原油长期在60美元以下的话,可能对产业国的成本端来说压力比较大。比如美国,从恢复生产的角度来说,如果价格维持在60以上,它还有利可图,虽然现在钻机平台数量增加,但是大幅恢复生产的话,还比较困难,因为去年受到了疫情的冲击,对资金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所以EA对美国原油产量的预期,基本上是温和增长、缓慢增长。

在需求恢复的大背景下,供给端的延长减产共同驱动油价上涨

首先回顾一下今年的情况,一季度三个月过去了,走势非常明显,而且又能找到比较强的支撑因素。

其实在1月份的时候,主要是欧佩克大会达成了减产,特别是沙特额外减产对整个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2月份基本上在供给端的影响下走得比较好。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美国的严寒天气导致产量的下降,后面在2月底3月初的时候,油价其实有一定的回落。

理性客观来说,前两个月确实涨得比较多,所以有一定的回落,但是在3月初的时候,沙特又宣布继续延长减产,对市场的支撑非常大。到了3月份的时候,市场的波动就比较大了,主要的旋律还是以回调为主,但是下方的支撑还是比较明显。

如果我们把一个季度的时间连起来看,会发现油价上涨的支撑,其实受供给端的影响比较大。主要的因素肯定是供给端,特别是延长减产,但是我个人认为是在需求恢复的大背景下,才造成了油价相对来说比较顺畅的上涨。

而且波动虽然大,但基于基本面去判断油价的价值,到了比较高的位置的话,从多头的心态来说,还是会有一些顾忌,或者说上方还是会有压力。包括布油从上涨到70以上的时候,到现在的回落,其实也比较明显地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从原油目前的库存情况来看,布油价格上行的压力较大

先说一下我们对行情的看法,大方向来说依然比较看多。

总结布油到70美元上方的情况,会发现在欧佩克减产的背景下,油价相对来说比较坚挺,一直到3月份,有点不同的就是现在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是很确定性的复苏,但是从时间上来说,目前还没有达到疫情前正常的原油需求的水平,这也是我们觉得短期内价格冲上去之后,会受到比较大压力的主要原因。

目前虽然也是在去库存的节奏当中,但从库存的绝对水平来说,其实偏高。通过回顾,其实不难发现逻辑支撑从短期来看,我们觉得虽然是看多,但是布油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其实压力还是有的。

从OPEC近几年的原油库存情况来看,2月份的库存回到30亿桶下方,对布油的60美元附近的支撑效果比较明显。

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也发布了2020年国内原油期货运行的情况,简单看一下几个特点。

首先,市场规模确实增长比较快,现在除了布伦特和WTI的话,我们的SC是第三大原油期货。另外,比较可喜的是现在国际化的参与者的占比也不小。从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来看的话,2020年比19年有成数倍的增加。今年的前两个月,同比增加的量比较大。

需求端的支撑相对确定,短期可能有疫情的扰动

宏观市场数据来看,最主要的是想说需求端的支撑,相对比较确定,对原油需求的支撑比较明显。

可能短期内有一定的扰动,疫苗包括疫苗的接种,其实在2月份的时候有一定的波折。3月份的油价从高位回调,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受到了疫情短期内这种情况的担忧,但是我们认为这肯定是短期的行为。

3月底开始,从疫苗的接种情况来看,比较乐观。包括现在有一些更好的技术出现,我觉得毫无疑问只是一个短期的扰动因素,后面应该来说是比较确定的利好方向。

另外,从GDP来看,20对今年的预期,首先中国和印度可能是恢复增速最快的,主要的一些经济体基本上也恢复得不错,预期可能比疫情之前稍弱,但基本上能恢复到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整个来说在今年应该比较稳定。

主要的指数像PMI,各国的包括欧元区都恢复得不错,甚至创了新高,美国国内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乐观,虽然现在他们国内的疫情控制的程度,在全球来看还比较困难,但是整体来说,从一些数据来看,其实表现还行。

这里想提一下,美国现在进行了多轮的经济刺激,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实际效果可能还没有完全展现,除去在疫情影响下的国民生活的救助外,另外一部分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刺激,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等到美国国内的疫情真正得到控制,有一些社会经济活动开始真正恢复正常运行后,才会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

国内比较明显,我们是最先控制好疫情的国家,现在来看的话,整个经济的运行势头,还比较稳定和良好,中国又是原油需求的大国,应该来说对今年甚至更长期的原油的需求,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合来看,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外的宏观情况来看,都可以看到我们对需求的恢复非常有信心。

欧佩克调整石油需求在盘面上是利空,更多的是情绪面的影响

之前传出欧佩克调整石油需求增幅,下降了30万桶/天的消息,对市场来说可能在情绪上有一定的影响,盘面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我觉得要去正确看待这一信号,反映的是市场对欧佩克会议需求增幅下调的担忧,让短期内减产延长的可能性更大。

从这个角度去看,如果实际的减产得到延长的话,是实打实的需求的控制,供给端的控制。很多时候油价或者市场交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在波动的时候,需要更冷静更客观的去分析市场,避免情绪化的交易,或者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套期保值。

关于需求这一块,现在来看国内航线基本上已经恢复正常水平,国外现在还有比较大的潜力,包括国际航线这一块,后面会有比较大的恢复潜力,另外美国的开工、中国炼厂的开工这一块,恢复得也不错。

油价波动还是要回归到分析基本面,从供给需求预测去看它的平衡变化。

按照正常的供需变化,短期内有个35美元的波动,差不多算是比较大的变化了。近期原油的表现,可能仅仅是情绪化的事情,是事件冲击情绪化的反应,但我们认为原油的价格或者价值曲线,要结合盘面的大幅波动去看。

6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是较强的支撑价格

现在原油价格往60走了,其实理性来说,60是一个相对较强的支撑价格,当然可能上下会有几美元的差距。

从财政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原油长期在60美元以下的话,可能对产业国的成本端来说压力比较大。

比如美国,从恢复生产的角度来说,如果价格维持在60以上,它还有利可图,虽然现在钻机平台数量增加,但是要大幅恢复生产的话,还比较困难,因为去年受到了疫情的冲击,对资金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所以EA对美国原油产量的预期,基本上是温和增长、缓慢增长。

2021年全球对欧佩克石油需求的预测情况如何?欧佩克3月份的月报,提到 Q1的石油需求在252531,从一季度的产量来看,再把一二月份的减去到3月份按照计划的话,可能就是在2558.6这样的情况。

如果再考虑到伊朗、利比亚2月份的情况的话,剪掉之后就可以看到3月份环比增长,相当于有64万桶/天的空间,如果不过多超出这样的范围的话,即便是增产或者减产有一定的放松,市场维持在现在的65美元左右的中枢区间波动,问题不大。

如果加上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增长空间,原油本身 60美元的价格支撑还是非常强的,加之欧佩克会议美元特别大的增产的话,可能进一步会对底部价格进行夯实。

依然看多原油市场

基于一个大的逻辑,就是原油需求的恢复,是非常确定的事情,可能短期内还需要时间,这也是我们对于今年上方的压力,以及上行的空间看得相对比较保守的原因,刚才提到的是70或者是70往上一些,但我觉得如果把时间放得更长一点的话,随着市场需求的恢复的话,进一步上涨也是有可能的。

利空因素主要是欧洲和印度等地区疫情确诊病例仍在激增,钻井数近半年增长态势和美国原油产量缓慢增长,以及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去库缓慢,另外,美国是否会对俄罗斯再打“原油牌”是最大的潜在扰动因素。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能会打破我们之前对于下方区间的看法。

其实从产量来说,刚才我们提到了要大幅增加,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释放原有储备,对伊朗这一块的放松,其实也是一个手段。

在经历了疫情的背景下,现在更多的个股可能会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外的疫情控制,还有后面经济的复苏上,目前的利多因素主要是阿斯利康疫苗在欧洲多国恢复使用,美国地区炼厂开工率恢复至严寒天气前水平,3月到8月炼厂开工率有季节性抬升特点,以及美国就业市场恢复、2月非农新增创4个月来最大增幅,还有全球经济强劲复苏,发达经济体加速回暖。

正常情况下,原油下方的支撑还比较强,整体还是比较看好的。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嘉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