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1252

宁波凭啥稳压青岛?

《财经》杂志2021-05-10 10:55:180

原标题:宁波凭啥稳压青岛?

截至4月30日,中国主要城市2021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全部出炉,排名座次也尘埃落定。相对于屡屡在开局数据逆袭而在全年数据刹车的长沙,宁波在一季度稳稳压制住青岛,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据统计,宁波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5%,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5.4%。而青岛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为3037.42亿元,同比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4.7%。这是宁波连续在2019年、2020年两份年报数据上超过青岛之后,开始在一季度数据上碾压青岛。

在这一表象背后,是宁波多项核心数据的高质量运行:一是宁波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十分强悍,在超过青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二是宁波的常住人口增量十分可观,2019年宁波新增34万人,是青岛的三倍多,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全国城市第一;三是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首位;四是宁波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前十。

实体经济基础深厚、港口支撑外向型经济、可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带来常驻人口的稳步提升,这是宁波压制住青岛的关键原因所在。

这也是山东和江苏、浙江差距的缩影。对比一季度GDP前30名城市数据,江苏的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徐州全部跑赢全国增速;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也不甘示弱,同样全部跑赢全国增速;唯独山东只有烟台跑赢全国增速,青岛和济南作为齐鲁双雄全部低于全国增速。

在此背景下,山东一季度数据发布会表示:“全省GDP增长18.0%,是2000年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高水平。”实际上,山东这一数据低于全国18.3%的增长率。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4月下旬在青岛调研时要求:坚决防止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自我封闭,青岛要发奋图强、扎实奋进。

陌生的老对手

在宁波、青岛、无锡、郑州、长沙构成的“12000亿GDP区间”竞争中,最为精彩的当属两组:一是宁波和青岛的“计划单列市第二城”之争,二是郑州和长沙的“中部第二城”之争。夹在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中间的无锡,尽管同样光芒四射,但因为周边群星璀璨反而不突出。

这其中,宁波和青岛曾在20年前短暂交手。在1999年,宁波GDP1042亿元,青岛则为993亿元,当时宁波强于青岛。此后两年,青岛稳步发力,在2001年超越了宁波。

这次短暂交锋,仿佛是两个高速行进中的短跑选手,并没有给彼此留下太深印象,以至于在各自的城市历史中,也鲜有记录。在进入21世纪最初15年里,基本上看不到青岛学习考察宁波的记录。

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高速增长中,青岛一路超过了大连等竞争对手,并且在2009年,青岛力压武汉、南京、成都,排名全国GDP城市第九。即使在排名走下坡路的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青岛始终保持着对宁波有500亿元以上的优势,甚至一度把优势扩大到1300亿左右。

在2010年之后,众多省会城市凭借资源集聚优势,经济总量和城市排名大幅度提升,成都、武汉、南京是典型代表,济南、合肥等原本经济实力不强的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也在提升。此时正逢产业结构调整,青岛、无锡、佛山等都经历了排位的下降。

2019年迎来分水冷,在山东GDP遭遇大量挤水的背景下,宁波逆袭青岛。2019年青岛GDP为11741亿元,而宁波达到了11985亿元,宁波突然比青岛多244亿元。但是在人均GDP方面,宁波比青岛要多1.6万元,优势更大。

进入2020年一季度,青岛生产总值为2504.87亿元,而宁波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3.8亿元。青岛在疫情笼罩的一季度暂时反超了无锡和宁波,业界认为宁波是趁青岛2019“打盹”才逆袭。

但在2020年全年的GDP总量城市排名中,宁波、青岛、无锡排在位居第12、13、14位,与郑州、长沙一起构成了总规模在12000亿左右的腰部军团。但几个城市之间的差距极其微弱,宁波12408亿、青岛12400亿、无锡12370亿,宁波依旧领先。

在2021年一季度,宁波的生产总值达到了3111亿元,同比增长了19.5%,GDP名义增量达到647.3亿元,名义增幅达到26.27%,这个名义增幅在GDP破万亿或准万亿城市中十分耀眼。

相对于宁波的势头正猛,青岛不仅跑输了宁波,甚至跑输了全国“大盘”。2021年一季度,青岛生产总值为3037.42亿元,同比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4.7%。

甬青之争升温

2008年,全国城市经济实力排名顺序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天津、重庆、杭州、青岛、无锡。这是青岛城市GDP排名近20年的“高光时刻”。当年,青岛的二三产占比为50.8:44.1,以家电、电子信息、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为背景的核心产业对青岛GDP保持强大的支撑。

但服务业的跃跃欲试从此前一年就开始了,2007年11月,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提出了“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青岛要力争到“十二五”中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以上。

此后,青岛服务业占比几乎以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蹿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青岛工业占比也以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下滑。在2011年,青岛三产以47.8%的占比“绝杀”二产的47.6%占比,此后继续此消彼长。

但当下占比超过60%的青岛服务业领域并没有诞生大型的的龙头企业,利群等商贸流通等基本上是一帮地头蛇在小范围内厮杀,坐拥优质滨海资源的青岛旅游也难以找到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本土企业,更别提商业模式创新的新经济了。

反倒是制造业虚脱严重。对比2020年的统计数据,青岛二三产占比为35.2:61.4,宁波二三产占比为45.9:51.4,无锡二三产占比为46.5:52.5。青岛二产的“虚脱”可见一斑。

2021年一季度,宁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1%,两年平均增长8.4%。而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2%,两年平均增长6.9%。

青岛已经意识到制造业的十年迷失。3月1日,《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成为主要指标。

宁波也将制造业作为“十四五”的发力重点,提出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和国际级智能制造新高地。

制造业将成为青岛和宁波竞争的焦点领域,青岛工业互联网也将在这一轮竞争中检验成色。

港口当仁不让的成为两座沿海城市的重要经济引擎。尽管临近上海港这个庞然大物,但宁波舟山港依靠长三角航运联盟获得高速增长。而青岛港在山东港口的新一轮整合中,是放大优势还是束缚手脚,对青岛港本身乃至整个山东港口集团都是个挑战。从数据来看,一季度,宁波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591.5亿元,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1779.3亿元。

相对于宁波四周的强手如林,青岛需要担当区域龙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组成的胶东经济圈是山东三个经济圈中最优质的一个,在港口物流、海洋经济、高端制造等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基础,而且具备互补条件,可以相互赋能。这也是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最优质的一个经济圈。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究竟能够为区域发展带来多大动能?是对青岛的考验、也是对山东的考验。

青岛还需要增强把国家战略转化成发展动能的能力。青岛不乏好的政策支持,比如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实验区,是停留在试验探索阶段还是成就超级引擎?这是一个大命题,需要方法,也需要胆识。

青岛拥有20多所高校,这是宁波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高校专业化水平非常高,在海洋、石油、化工等领域极具优势,然而青岛在常住人口增量、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等指标上依然不敌宁波,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