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4474

30年要走完发达国家70年的路 我国实现减碳目标靠什么?

上观2021-05-19 15:13:481

原标题:30年要走完发达国家70年的路,我国实现减碳目标靠什么?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我国工作重点之一。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更大力度地发展和运用碳市场。

我国实现减碳目标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寻找发展方向?

既要大幅减排,又要保持经济增速

财政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朱光耀说,欧洲的“碳达峰”时间大概在1990年,美国是在2000年,欧美等发达国家“碳中和”的目标则是2050年。“碳达峰”和“碳中和”之间,发达国家间隔期普遍有60-70年,最短也有50年。而中国要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间隔只有30年。中国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要实现“十四五”目标,年均GDP增长要在5%左右,这期间还要单位GDP能耗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说,全世界范围之内,各国对“碳中和”正在形成国际共识。但反观各国国内,并没有形成同样的共识。比如美国总统拜登提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对此存在巨大矛盾。同样,“碳中和”在欧盟各国、韩国、日本国内都不存在广泛共识。

在中国,对“碳中和”的努力还要有正确的认识,有些企业花费很大用于环保,但路径选择值得商榷。比如,一些煤炭企业非常重视“碳中和”,花费巨额资金在矿山种树,实际上矿山种树的碳汇非常有限,最多只能抵消12%。

建立新兴绿色产业,明确行业“双碳”指标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谢伯阳说,实现减碳目标有赖于建立新兴绿色产业。比如山西一家企业正在推进合成生物项目,用秸秆生产代替化纤的纺织用丝。原理简单,技术创新含量很高。他们要通过技术手段使秸秆长期保存,一季生产、四季使用;生产的丝、纤维抗静电,有很多新的内容。目前的绿色产业中,绿色电力、能源关注度高,绿色材料关注不够,应把发展绿材放到重要的地位。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原副会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田会建议,各个行业推进碳排放、碳中和,必须有明晰的计量标准和指标。“双碳”要求实际是社会成本向企业成本转移,标准规范应该本着“急用先改”的原则,抓紧修改设计,着力推动能效的利用。将碳交易价计入投资和生产成本,或者直接约束能耗强度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重新审视新进入市场的建设项目,严控建设高碳排放项目。应该明晰各种能源利用场景及技术路线图,特别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转变为二次能源必然降低效率,应该减少二次能源的非必要场景应用。

此外,要狠抓工业、交通运输部门工艺改造和挖潜,逐个工艺环节排查,逐个课题落实。推进与公路运输部门的智能调度,降低公交车空驶率。大力推进煤炭井工开采的新工艺,解决煤层气产出率低、大量排放问题。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支持煤炭的再利用。中央企业应稳步退出传统能源,逐步进军新能源领域,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防止中央企业战略同质化。

人口老龄化趋势有利如期实现“碳达峰”

优客工厂创始人毛大庆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实际上为减碳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不是太大问题。

此前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到2030年,55-80岁的人口将达到5.5-5.6亿人;65-80岁的人口将达到3.1亿人。人口老龄化对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比如房地产领域,预计2030年建筑活动的年度净增加量将减少到今天的1/6,因此水泥、钢材消耗也会衰减,碳排放自然会降低。到那时,住房的使用面积将减少34%以上,因为55-80岁人口对住房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原来住大别墅的人改住小公寓了,甚至很多人搬去养老院,或居家养老。这些状态下,空置的房子使得空调、供热等能耗都会降低。

另外,交通活跃度也会大幅度降低。到2030年,更多的老龄人口开不了汽车。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降低,上路的汽车数量也会减少。随着人口向城市群聚集,将来碳排放的不平衡问题可能成为中国的一大特点。

责任编辑:李昂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