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4790

拯救谁放弃谁?疫情之下印度医生每天都在痛苦中抉择

新民晚报2021-05-19 17:10:240

原标题:拯救谁?放弃谁?疫情之下,印度医生每天都在痛苦中抉择

选择谁来接受治疗,这需要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看着同事在眼前死去,这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面对太多催泪的生死别离……

在印度的这场“疫情暴风雨”中,医护人员或许是离危险和死亡更近的一群人。

据印媒报道,截至目前,已有上千名印度医生死于疫情,但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除了感染风险极高,他们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选择谁来接受治疗,这需要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看着同事在眼前死去,这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除此之外,他们还要面对太多催泪的生离死别……

疫情下的印度医生,正在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生命之重”?

令人心碎的决定

印度卫生部5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内,印度新增新冠确诊病例267334例,累计确诊病例25496330例;新增死亡病例4529例,创疫情暴发以来单日新增死亡病例最高纪录。

新德里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挤满了人。走廊上,病房里,随处可见的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印度医学协会主席贾亚拉尔透露,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已有1000多名印度医护人员死去,至少有40%的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

这些医护人员还身处在一个不完善和严重不平等的医疗体系中。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印度的公共医疗支出总额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5%,还没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低收入,高风险。此时此刻,他们还背负了内心极大的煎熬。

{image=1}

当下的每一天,他们都不得不做出令人心碎的决定——拯救谁?放弃谁?

“当我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来救人,我首先要面对的是先救谁,什么样的情况你需要优先考虑呢?”在新德里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指定救治医院工作的医生库马尔达加对《纽约时报》说,在他的一生中,从未有过这样令人心碎的时刻。

当病床供不应求、人满为患的时候,他们必须在等候在医院门外的人群中选择谁可以进入接受治疗;当氧气将要耗尽的时候,他们必须选择谁能获得这救命的一口气。

{image=2}

抉择的背后,是医护人员内心的挣扎和情感上的折磨。对于他们来说,放弃一条生命,需要巨大的勇气。

选择过后,迎接他们的,还有恐吓和暴力。

在印度的社交网络上流传着满怀愤怒的患者家属在医院大厅辱骂医务人员,甚至将其打得满脸是血的视频。

“哪怕是一些极小的问题也有可能引发一场强烈的争斗。”贾亚拉尔医生说,如今医院里的每个人仿佛都有着一根敏感的神经,一点就燃。

艰难无助的时刻

对这些医护人员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同事在眼前死去,更能让人体会生命的无常。

今年5月初,新德里巴特拉医院的医生西姆萨尼成了医院氧气供应短缺80分钟致死的12名受害者中的一个。在那之前,他已经连续救治新冠患者长达14个月之久。

就在氧气即将耗尽的时候,西姆萨尼医生的朋友、这家医院的院长希夫·古普塔向政府官员、媒体和社会发出救助信号,他急得在医院的走廊上走来走去。

当噩耗传来,古普塔几乎崩溃。遗体被抬出时,医护人员站在医院大门口,双手合十、满含泪水地向西姆萨尼医生致以最后的敬意。然后,他们擦去眼泪,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残酷的现实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时间沉溺于悲伤。很多时候,他们必须快速收拾好心情,立刻投入接下来的“战斗”。

“在氧气到达的时候,我们已无法挽救西姆萨尼的生命。”古普塔说,这些天,他们深感空虚和无助。

“我已经好久都没睡了。”古普塔所言也是现在大多数印度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超负荷工作。

{image=3}

这与目前印度医疗人手极度短缺且分布不均的情况有很大关系。

印度新德里公共卫生研究所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印度每1万人中仅有17名在职医护人员,这一数字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44.5人的标准。

与此同时,有着印度约70%人口的农村地区却只有约占全国40%的医疗资源。

在印度最贫穷地区之一的比哈尔邦,每1000人只有0.24个床位,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每当困倦不堪,只要一想到还有很多人在等待帮助,我就会立刻打起精神。”比哈尔邦一家政府医院的护士拉克哈米·库马里说,她有足够的理由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疫情还阻隔了医护人员与家人的见面,这对孩子的母亲来说,这又是一种漫长的煎熬。“我们已经有2个月没有回家了,我们不想把病毒带给自己的家人。”来自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的一名医护人员对美国商业内幕网说。

无法相见的告别

“400张普通病房的病床和80张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依然24小时人满为患。在这里,医生和护士经常情绪崩溃,为此,医院开始向员工及家属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比哈尔邦巴特纳一家医院的医生洛克什·蒂瓦里说,“当你日复一日地看到病人逐渐失去生命体征,这会对医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冲击。”

古吉拉特邦22岁的实习医生阿丽莎·阿卡尼“初入职场”就遭遇极大考验。

在重症监护室值夜班到早上8点,下班后去宿舍吃个早餐、冲个澡,睡上几个小时后,继续回到病房。这是印度第二波疫情暴发以来阿卡尼的工作日常。

“有一个晚上,接连有5名患者死亡。”阿卡尼说,发生在凌晨的死亡最让人崩溃,这时候大家都已身心俱疲。

{image=4}

在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的一家医院,一个叫索哈姆·查特吉的患者恳求医生安排他与自己即将去世的母亲进行最后的视频通话。

医生迪普什·卡戈什答应了他的请求。

“我们为他拨通了电话,查特吉哽咽着为他的母亲唱了一首上个世纪70年代的宝莱坞歌曲。”卡戈什说,这是查特吉和母亲经常在家庭聚会上唱的一首歌,歌词中这样写道——“我们还会再见,这是我今晚的承诺。”

那几分钟,卡戈什只是站在那里拿着电话,看着查特吉唱完歌向母亲说出再见,然后挂断了电话。

卡戈什说,总有一些时刻,让他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责任编辑:祝加贝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