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火了,但它真难吃
{image=1}
2020年2月11日,北京,一名戴着口罩的男性在购物。2020年是代餐大年,高蛋白、低卡、高饱腹成为网购高频词汇。
对于减肥的人来说,低脂、低卡的代餐似乎能让减肥成为最容易的事情,但事情远远没这么简单。
减肥的悖论就在于,又想吃,又想瘦。说白了就是,又懒又馋——代餐狂潮就是这么来的。
代餐,意味着它既不是正餐,也不是零食,而是代替正餐的那顿餐食。某种程度上,代餐算不上一顿饭,但代餐的设计者希望它具备一顿饭的功能,既饱腹,又不具备一顿饭的热量。
对于苦苦减肥的人来说,代餐无异于天降甘霖。这些低脂、低卡的东西似乎能让减肥成为最容易的事情,但事情远远没这么简单。
2020年是代餐大年。高蛋白、瘦身、低卡、高饱腹成为网购高频词汇,而鸡胸肉、魔芋吐司、奶昔、蛋白棒、零糖零脂气泡水等产品,突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也是在去年,代餐品牌WonderLab创造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朋友圈营销,只要是WonderLab的朋友圈广告,下面就会出现几十甚至上百条评论。很多网友感慨,要不是WonderLab,都不知道自己朋友圈还有这么多(活)人。
{image=2}
WonderLab称霸朋友圈的盛况。
事实上,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营销。WonderLab创立一年就占据代餐品类销量TOP1,这个品牌从0到1的建立过程,正是得益于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营销。
与此同时,代餐帝国正处于爆炸式扩张阶段。CBNData的《2020代餐轻食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代餐品牌数量为2837个,2020年增加到3540个。
除了网红品牌ffit8、Smeal、王饱饱、WonderLab、鲨鱼菲特、超级零、野兽生活等,Keep、咕咚、薄荷健康等运动健康类App也纷纷推出代餐产品。
传统食品企业同样想分一杯羹:中粮推出了具有减肥代餐功效的饼干,旺旺推出了健康零食品牌FixBody,五谷磨房推出麦片品牌“吃个彩虹”,等等。汤臣倍健、康宝莱等也推出了代餐粉、代餐奶昔等产品。
欧睿国际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功能营养代餐市场消费趋势》显示,近一年来,国内代餐市场的消费金额和消费人数均呈现50%的高速增长。
大部分代餐在“好吃”上
和正餐相去甚远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食品科技行业的发展,催化了人们对营养平衡的太空食物的追求。彼时,最流行的食品宣传文案就是:“这些食物来自实验室,由科学家们制成。”
1986年,加拿大马拉松运动员布莱恩·麦克斯维尔发明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能量棒——PowerBar。其最初的目的是“帮助运动员在长距离运动中坚持下来”,避免耗光糖原。
上世纪90年代之后,能量产品的形态变得多种多样,比如粉状物、营养奶昔和浓缩饮品开始大量涌现。
代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来自产品的属性变化,从原本的“预包装、货架上售卖”的产品转向完整的、“真实”的食品,此举大大降低了大众消费者对代餐食品的接纳门槛,使得代餐脱离了只被一小部分群体追捧的命运。
真正让代餐流行起来的,是硅谷码农罗布·莱因哈特。他厌倦了每天吃不健康的快餐,又懒得自己做饭。他认为,维持身体正常运转需要的只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非食物本身。2013年,莱因哈特创立代餐品牌Soylent,其产品被称为“最具颠覆性”——品牌宣称它能够达到完全的营养平衡,包含身体所需的一切营养,“不多也不少”。莱因哈特最初的愿景尤为激进,他希望Soylent“取代食物”。他亲力亲为,尝试过在30天内靠Soylent的产品度日。
尽管Soylent后期在宣传上明显软化,但其网站上依然写着:“Soylent尽管不是用来替代每一顿餐,但它可以替代任何一顿餐。”
现在,代餐产品早已不是只有少数品牌、种类也不多的小众市场了,这个产业像毛细血管一样伸出无数个分支,它们纵横交错,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
与之相对的,则是年轻人令人堪忧的健康状况。
{image=3}
2017年11月9日,重庆,重庆火锅节开幕,几位身材姣好的女孩穿着比基尼吃火锅。对于苦苦减肥的人来说,代餐无异于天降甘霖。
《2020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年轻人成为当下最焦虑自身健康状况的群体,90后消费群体对健康期望值很高,但自身评分最低。根据天猫数据预测,2021年代餐轻食类目销售额同比增长290%,代餐消费人数三年来增长了78%,人均年消费金额达3000元以上。
此外,中国肥胖人群规模在2019年达到2.5亿人以上,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很多购买代餐的人都抱着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买买买、吃吃吃”来获得健康和苗条的身材。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你能做到严格遵守饮食规范。
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遵守了几天甚至几小时之后就放弃了。代餐毕竟不是饭,虽然饱腹,但没有满足感。丁香医生在今年发布的《代餐行业营销洞察报告解读》中指出,52%的代餐消费者选择了放弃,食用期1个月内的消费者中,只有7%表示会一直坚持使用代餐。
从数据来看,肥胖人群想仅仅通过代餐来达到减肥目的,可能是天方夜谭。大部分代餐在“好吃”这一点上和正餐相去甚远。笔者在试吃了几种代餐食品后,认为用“味同嚼蜡”来形容其口感恰如其分,虽不难吃,但绝对算不上好吃。
比如某知名代餐品牌推出的巧克力味的低脂低卡魔芋饼干,口味不错,口感则令人失望。和真正的巧克力饼干相比,代餐饼干和浓郁、丝滑毫无关系。而英国著名代餐品牌的某款奶昔,喝下去的感觉如同在饮用一杯浓稠的粉色油漆,泛着化学光泽的艳丽粉色和极度甜腻的味道——它在10分钟后被扔进了垃圾箱。
所以,代餐食品想真正达到减肥、饱腹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得好吃。毕竟,人们管不住嘴,绝对不是冲着里面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去的,原因仅仅是好吃。
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
是目前代餐行业的威胁之一
国内代餐行业百亿元市场规模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曾在《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中建议,长期食用代餐的人群,每日需最低摄入能量800卡、蛋白质50克,另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叶酸、钙等19种营养素。
在某知名代餐品牌的产品成分表中可以看到,其不同口味的代餐奶昔,能量值均不足300卡/瓶;此外,也未明确标注产品含有多少种营养素、每种营养素的含量,消费者无法从中获知产品的具体营养成分。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全营养配方的代餐产品是可以替代正餐的,不过需要科学配比。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这很难做到。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也曾提示,从微商处购买的代餐粉中含有违禁药品盐酸西布曲明,有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腹胀、肝脏疼痛等不良反应。
此外,部分代餐产品是“三无产品”,未标注成分、出产地,也没有经过规范的临床验证。而信息不对称是目前代餐行业的痛点和难点。
有些代餐产品可能违规添加导致腹泻、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如盐酸西布曲明、酚酞、利尿剂甚至安非他命等,如果长期食用,可能会对胃肠道、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副作用。而代餐产品标注不清,也会导致消费者不均衡饮食,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不良,严重的还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女性停经、抵抗力下降、低血糖昏迷等情况。
{image=5}
如果一日三餐全是代餐,那么长期下来身体摄入的营养元素肯定比正常餐食要少。/央视财经
此前,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了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代餐确实可以降低人的体脂、内脏脂肪,但是心肌的脂肪却有所上升。这意味着,长期摄入代餐对心脏功能是有影响的。研究人员警告称,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节食可能会使病情恶化,加剧气短或心律失常等心力衰竭症状。
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在报告中提到,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是目前代餐行业的威胁之一。报告指出,目前市场对于代餐品类的定义不明确,存在多、散的情况,大部分代餐品牌是新兴品牌,消费者认知还较为模糊,需要权威界定行业标准。
{image=6}
印象派画家德加油画《苦艾酒》,现存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据说,苦艾酒有健胃、强壮身体的功效。
?作者|宋爽
责任编辑:李思阳
婴儿用面霜后变大头娃娃?涉事产品被召回并送检 有两款均未备案
涉事产品被召回并送检调查还在继续日前,一起疑似婴儿护肤品引发“大头娃娃”的事件受到关注。本月8日,一位网络测评博主发布了一段视频,内容显示,一名婴儿家长因给孩子涂抹一款抑菌霜,导致孩子出现多毛、脸肿胀发胖的问题。随后该博主将这款抑菌霜及同厂家的另一款婴儿霜送专业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均含有激素。当地卫健部门介入调查后,责令涉事企业停产。本月11日,福建漳州市卫健委将企业召回的涉事产品送检。0000海底捞创始人张勇“雷言雷语”曝光 承认趋势判断失误的潜台词是什么?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赵述评郭缤璐)“我对趋势判断错了,现在看确实盲目”、“作为海底捞最大股东,我是不抱希望的”、“要想知道什么是名不符实,看看海底捞就知道了”……6月25日,张勇回应海底捞不好吃冲上热搜话题,其原因就是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股东大会上的“雷言雷语”被曝光,而这些言论似乎对下滑的业绩增速和蒸发的市值作出回应。0001上海楼市最近有多火?千人摇号再现 认筹率500%
作者:黄一灵年末虽至,但上海楼市的“热情”似乎没有退却。中证君统计发现,12月开盘的首创禧瑞荟、保利云上橙光、中海长宁第等楼盘认筹人数均超过1000。其中,首创禧瑞荟认筹率甚至超过500%。业内人士表示,2020年年底,楼市温度不减是多因素造成的。不过,今年上海一手房市场有冷有热,认筹率超过100%和不到100%的大概各占一半,预计明年全年上海楼市呈稳健走势。千人摇号频现0004猪周期见底?猪价攀上18元大关,生猪养殖进入盈利通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悦徐芸茜北京报道民间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也就是说,随着气温的下降,就到了做腊肉的好时候。近日来,借着腌腊的热潮,猪肉的价格也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0001大股东与实控人争夺控制权 公司存退市风险“*ST金刚”前途未卜
{image=1}法治周末记者万文竹“退市风险提示、被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被申请破产重整……”就是这样一家国内金刚石产业的龙头企业,居中国超硬材料行业前三的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屡屡以这样的关键词登上各大媒体。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