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578

英媒:丑闻一个接一个,BBC需要改改了……

上观2021-05-25 19:08:442

原标题:英媒:丑闻一个接一个,BBC需要改改了……

最近几天,英国广播公司(BBC)骗访戴安纳王妃事件持续发酵。BBC不仅以欺骗手段获得采访机会,还在事后掩盖事实,打压“吹哨人”。消息甫出,舆论哗然。不过,多家外媒指出,BBC曝出丑闻不足为奇。过去十多年里,BBC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侵权冒犯的案例俯拾皆是。

造假大师

2003年5月,BBC一档节目引述英国国防部专家凯利博士的话称,布莱尔政府为了发动战争,授意在情报报告中蓄意夸大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播出后,英国舆论掀起轩然大波。消息源凯利博士在名字被公诸媒体后不久割腕自杀,布莱尔陷入政治危机。

独立的司法调查显示,凯利在向BBC谈论情报文件时没有得到上级授权;BBC记者没有向英国国防部核实信源,节目负责人也没有对报道进行认真审查。调查认定,BBC新闻审查制度存在缺陷,决策层反应迟缓,导致报道失实。随后,BBC时任理事会主席、总裁引咎辞职。

2017年3月,BBC再陷造假丑闻。其发布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纪录片《隐秘的澳大利亚》通过误导性剪辑,让观众以为当地人在参加派对时饱受酗酒之苦。但实际情况是,当地土著居民正在为去世的朋友守灵。随后,BBC向观众致歉,纪录片下架。

略显讽刺的是,2018年,BBC还推出一部关于假新闻的纪录片,剖析这个“影响我们分享信息与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全球性问题。片中列举了许多发生在非洲和亚洲的反面案例,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并未“上榜”。

对此,半岛电视台刊登美国学者的文章打抱不平。文章指出,BBC将假新闻作为攻击武器,曾给其他国家带来直接灾难。如今,它非但没有反躬自省,还要充当真相“仲裁人”,着实让人尴尬。

时间退回1953年,BBC在一场西方对伊朗的政变中扮演重要角色。当时,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情局共同参与策划针对伊朗摩萨台政权的政变。BBC通过大量虚假新闻抹黑摩萨台政权,与英美政府紧密配合、策动政变,最终逼迫伊朗民选总理下台。

“早在‘假新闻’这个名词出现前,BBC已经是假新闻大师了。”半岛电视台如是感叹。俄媒此前也多次指出,BBC已沦为假新闻制造厂,它生产的假新闻令英国人自己都发笑。英国作家塞奇威克在《假新闻工厂:来自英国广播公司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截至2020年,相信BBC说真话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

丑闻循环

当然,假新闻只是BBC一连串丑闻的一种形式。过去十多年里,BBC因负面新闻站上舆论风口浪尖的例子不胜枚举。

2008年,BBC两位脱口秀主持人在电话连线中用低俗玩笑冒犯年逾古稀的老演员萨克斯,引发强烈反响。2012年,BBC因误报政界人士麦卡尔平涉嫌性侵,不得不赔偿后者18万英镑。2015年,BBC汽车节目“台柱”克拉克森因暴打其制片人而掀起内部风波。2018年,BBC因报道英国老牌歌星理查德的住所遭警方检查而被控侵犯隐私,最终被判赔款21万英镑……

“BBC丑闻的形态相当固定——判断错误、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自我批评、重蹈覆辙。往往每隔几年就会循环一次。”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其中一部分是报道流程的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当事人有错在先,管理层未能果断采取行动,从而导致舆情发酵、事态升级。

需要改改

目前,BBC总裁戴维已就骗访事件向英国王室成员道歉,当事记者巴希尔已托病辞职。英国政府尚未作出进一步表态。

外界认为,虽然已过去25年,但巴希尔可能无法逃脱惩罚,BBC需准备好迎接政府干预。据说,英国文化大臣道登赞成将这家广播公司的管理层拆分成两个板块:一个负责监管战略方向,另一个负责裁决编辑事宜。

有评论称,从这次骗访事件可见,BBC为了维持所谓的“理念”——获得独家新闻、提高公司声誉——不惜采取欺骗手段,并对编辑的失误一再掩盖。之所以会出现这类问题,原因之一就是BBC组织设计上笨重模糊,难以被限制在当前框架中。

据英媒描述,这家创始于1922年的知名广播公司,既是向数百万英国观众提供新闻服务的公共机构,又是拥有全球抱负的商业公司。但是,它的新闻报道、创意设计、世界各地的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最终似乎都由总裁一人拍板。有评论称,英国政府应优先考虑为BBC创设一个内容委员会,以免总裁在处理新闻和商业事务时面临利益冲突。

《每日电讯报》称,政府的所有改革最后可能都是空谈,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BBC的治理问题依然存在,真的需要改改……

责任编辑:张亚楠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