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6463

中年人的字典里 没有躺平

财经自媒体2021-06-23 19:03:171

原标题:中年人的字典里,没有躺平

来源:盐财经

作者 | 胡万程

曲力没有想过“中年危机”会来得这么快,至少不是在36岁的时候。

目前他的处境有些尴尬,离职七个月了,还未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之前他的老东家是一家外企,他的级别是市场主管,年薪超过70万,而现在猎头给他推的活,普遍不到30万。

主动离职,事出有因。

因业务调整,公司解散了一些项目,他的部门首当其冲。他是原部门二把手,调整后被安插在了其他团队中。待了两个月,业务做得不顺,在还未安定下家的情况下辞了职。

{image=1}

图|相关求助信截图

曲力本想着诺大的深圳,怎么着三个月也能把工作定下来。可面着面着,他感觉情况不太妙。

猎头推过来的岗位中,能够给出原收入的寥寥无几。他面了几家接近的,大都介意他34岁的年龄,均以失败告终。能进的公司开出的条件,与他的设想相去甚远。

如果搁以前,可能也就将就了。但他前年刚供了套1000多万的房子,妻子去年辞职在家带孩子,收入一断,压力扑面而来。这七个月仅靠储蓄,眼看着还房贷都成问题。

不知是玩笑,还是真心话,他说,“我也想给市长写封求助信了。”

外企高管难进民企

求助信的梗,来源于两个月前上海一位“失落大龄职场男”写给上海市长的一封信。

向上滑动阅览

{image=2}

图|相关求助信

这位大龄职场男,48岁,重点大学硕士,在知名外企工作了近20年,多年高管经验,但2018年失业后一直未找到工作,创业也未成功。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幼儿园。妻子状况类似,一家靠政府失业金和之前的积蓄度日。

与34岁的曲力相比,这位可算作“真?中年危机”了。

写信人说自己不是个例,在上海很多和他一样的“失落的大龄资深职场人”,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工作,面临坐吃山空的处境。

这封信在网上,其实不乏争议。

有人认为他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薪水高的工作。如果放下身段,能干的活一大把。也有人认为他信里处处道德绑架,找不到工作说成“报国无门”,生了二胎说成“响应国家号召”,最后求助市长的行为也有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巨婴特质。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年人群的再就业问题,在国内是普遍存在的。

特别是中年经理人离职后,想找到同等收入的岗位,难度是非常大的。其中大多数人由于家庭支出、未偿债务、心理落差等原因,处于长时间的待业状态。

不少人对于“公司高管二次就业找不到工作”这样的事无法理解,认为这些OG身处行业多年,又具有资深的管理经验,理应是社会上所需的高精尖人才。

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在大公司身处多年的高管来说,往往他们的能力是被“结构化”的。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体系、熟悉的下属中,他们显得游刃有余。但一旦进入新环境,就会发现不是一回事了,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原来的这套东西在新公司就不顶用了。

这一点,在外企高管往民企转时变现得尤为明显。长时间待在外企的高管,转到民企后,通常会吃不消。

外企大多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流程详细,职责分工明确,同时福利较好,加班较少,一旦做上管理层,就处于一种相对舒服的工作状态。在知名外企的管理岗,通常也会有相应的优越感。

但民企不是这样。

比起外企,民企要“狼性”得多。除了巨头,民企多是初创企业,要的就是开拓疆土,全力以赴。在野蛮生长的民企环境,没有那么多明确分工,以结果为导向,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并不罕见。在工时和工作强度上,民企也要辛苦得多。

求助信的事,其实有下文。

接到信后,上海市松江区就业促进中心为写信人推荐了四个岗位。他择一入职了一家民营企业任市场部副总,但工作了一个月左右,他就离职了。

向上滑动阅览

{image=3}

图|网传截图中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回复

据就业促进中心的人说:“做了一个月,他还是觉得不合适,所以没做了。我们了解下来,可能还是跟企业文化有关系。他觉得这样一种氛围还是不适合的。因为(他当时就职的)是一个民营企业,而他原来就职的岗位,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吧。”

外企中年高管的转业之路,远比他们想象得要困难。

35岁的荣枯线

上海市松江区就业促进中心,在回应网络关切上,曾坦言了一点。

“年龄这一块,企业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们也在不断地沟通协调,希望有一些岗位能够给到年龄稍微偏大一点的人。”

可见的是,年龄是中年人再就业困难的最大障碍。35岁在某些行业里,甚至成为了一道“荣枯线”。

公务员考试,大多要求35岁以下;在企业招聘中,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除了特殊职位另作要求,大多数招聘也都限定了35岁以下;一些公司近几年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时,也将35岁确定为一个分界线。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趋之若鹜的互联网大厂,对于年龄卡得更加严格。脉脉发布的《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显示,19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人才平均年龄为29.6岁。

{image=4}

图|《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

现年33岁的王若斌在知名视频网站做程序员,在同事中已属大哥辈的他,就坦言自己很焦虑。“硕士毕业后,在这做了六年了,还是个大头兵。最近几年体能大不如前,管理岗恐怕上不去了。一直在看跳槽机会,也没有看到更好的。”

王若斌告诉盐财经记者,他这样的程序员可替代性强,比较容易被辞退。而且因精力衰退、技能老化,跳槽难度比较大。“前几年找我的猎头还比较多,这两年越来越少,最近两个月我只收到了1个岗位邀请。”

为何年龄天花板下探得如此剧烈,这么多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中年员工在35岁不到就会感到年龄焦虑?

“工龄长不等于掌握了核心资源和核心技术,而这两点是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刘文军表示,“产业升级换代总是不断加快的,特别是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产业。中年员工知识结构基本定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效率较低,转型较慢,更容易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单位过度收割“青春红利”的畸形现象。一些黑心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竞争力,靠低廉的青壮年人力资源参与同质化、低水平市场经营竞争,一旦员工年龄增长,效率下降,就会用完即抛。

与眼下正流行的青年人“躺平风潮”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失去议价筹码的中年人,连躺的空间都没有。

企业的社会责任呢?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中曾写道:“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image=5}

图|姜文

上有老,下有小是中年人的共同处境。到了这个年龄,人们本能地开始追求稳定的亲密关系和繁衍下一代,相对地剥离了部分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

但看着公司中越来越年轻的面孔,越来越窄的上升通道,越来越近的“年龄红线”,想想身上背的巨额房贷、车贷以及孩子的教育费用,心中不可能不焦虑。

而这样的年龄焦虑,如今不仅出现在35岁前的基层员工中,也同样在40-50岁的高管群体中。

经验和资源,是中年人的优势,但是否真的是为他人所用的真经验、真资源,这还得打个问号。中年人在求职时,往往有较高的职位和薪酬期待。但如果企业看不到明确的价值回报,那相比较廉价的后生仔,企业很有可能会舍弃部分经验需求,偏向后者。

在国内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及老龄化趋势下,年轻劳动力日渐减少不可避免。企业的过于重视年龄的用人理念,也忽视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社会学上,企业不仅是股东的所属物,它是一个由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共同体,其中也包括自然环境、政府部门、当地社区甚至人类后代这些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投资,也分担了风险,企业必须为他们担负责任。

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饱受外界诟病,认为其人员过于稳定,阻碍内部创新,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知识技术经济兴起和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形势的要求。

但是该制度所特有的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富有弹性的多层次用工体系、企业承担消化富余人员的社会责任等,对中国改善中年人再就业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就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避免就业市场把年龄作为“一票否决”的门槛,确保劳动力实现充分自由流动。

{image=6}

图源:新华社|应聘者在查看企业目录

他还建议,以企业用工和技能岗位需求为导向,企业、教育部门、职业中介体系相结合,完善职业和终身教育,共同开辟人力资本提升通道。

不过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并不容易轻易改变。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仍需要时间。

寄希望于企业能够转变的同时,作为企业员工个人,不管是基层、中层还是高管,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更新自身技能,积攒人脉资源,也是应对突发危机、解决焦虑的主要途径。

前一段时间,TVB演员没戏拍后,纷纷转行做保安、做司机、做厨师、做主播的新闻一度引发热议。

很多网友感慨,香港这些演员生命力强,放得下身段。

其实,职业经理人等高收入人群何尝不是这样。

不能只盯着自己的经验优势,也得看清自己在体力上劣势。今时不同往日,既然一条路走不通了,肯定还有其他的路。

就像二十年前,刘欢对下岗工人的宽慰一样,“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责任编辑:邓健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