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中国金融完成了国际化,中国社会也就实现了现代化
来源:IMI财经观察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2021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论坛上接受采访,就数字人民币、金融开放和国际化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吴晓求表示,澳门的金融改革重点在于金融的多元化,金融业态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形成新的金融业态,克服现在目前比较单一的金融业态;数字人民币并不能替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抄近道”;中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化,也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因为二者有着共同的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特征。
{image=1}
以下为报道全文:
“澳门特别行政区已经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因此不存在国际化问题。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澳门如何确立其优势和地位,明确定位,这很重要,也要知晓其不足。
对澳门来说,如何推动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完成多样化金融功能的转型,丰富金融的财富管理功能,这很重要的。
澳门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很发达、非常完善,但同时我们还要推动现代金融业态的发展,包括在澳门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市场化平台,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让其增值。这其中,选择投资项目很重要,也就是说,既要有利于内地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发展,又要有利于资本的增值,这需要做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1
数字人民币不能替代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抄近道”
在论坛上,吴晓求表示,数字人民币并不能替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抄近道”,对这一观点,吴晓求对凤凰网财经做了进一步解读。
“现在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提高人民币的支付效率以及经济活动的交易效率,包括支付的安全性,数字人民币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但有些人认为,通过数字人民币就可以实现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清算功能,这似乎不太可能。
同时,也有人认为,推行数字人民币可能会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市场的比重,这些想法都不太切合实际。
数字人民币难以跨越货币的自由化改革。在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可自由交易改革条件下,试图想通过数字货币来完成这个功能,是缺乏市场和制度基础的。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改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其历史起点,这个节点是绕不开的。
大宗商品的定价,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清算、国际储备等功能,这些都与法定货币的市场化改革有密切的关系。没有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的改革,货币的上述国际化功能是难以完成的。
数字货币对改善人民币支付系统有加持的作用。
吴晓求认为,不一定要通过数字货币来构建一种特殊的支付体系。任何一种金融创新,都要能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低成本、安全的基本功能,这是对金融创新的基本要求。”
2
中国所要构建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核心功能是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全球配置中心
谈及金融开放,吴晓求表示,“中国金融开放是大势所趋,因为中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国”,全球性大国意味着其金融必须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金融的国际化面临着很多困难。
人民币的全球影响力,首先要求人民币必须是可自由交易的货币,进而才能扩张到商品定价和国际贸易中支付清算作用,最后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并不断提高其比重。
推动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改革,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任务。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金融开放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大家都知道,金融开放中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及其选择问题。如果模式选择不确定,中国金融的开放就会失去坚定的目标和方向,改革就会左右摇摆。”
吴晓求表示,中国所要构建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载体是资本市场,中国所构建的国际金融中心,就是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全球配置中心。
“未来人民币计价资产应该是全球投资者都要配置的资产,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走下去。我们必须知道改革的重点在哪里,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有时候我们想走捷径。金融开放是有逻辑的,硬件、软件都必须具备,比如说法制。法制是一个国家金融开放和国际化的重要保障。金融是要有预期机制的,预期的基石在于法制。坚实的法制,就是要让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以及人民币计价资产及其市场,拥有足够的信心和预期。这个信心和预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法制的力量,也来自于契约精神,来自于市场透明度,来自于人民币的长期信用基础,这些都是金融开放的软条件。
中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化,也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中国金融实现了国际化,中国社会也就实现了现代化,因为它们都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现代契约精神和足够的透明度,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所以,我认为,金融开放和国际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其重要性超过了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要把金融开放和国际化的基础做扎实,不要总想抄近道,走捷径,我们唯有打好基础,才能稳步扎实地推进中国金融的开放。”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