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2780

反转!拜登为什么收回狠话?称基建计划不与支出计划挂钩

一财网2021-06-27 19:15:470

原标题:反转!拜登为什么收回狠话?称基建计划不与支出计划挂钩

据美媒援引两位知情人士的说法,共和党议员被拜登的“威胁”激怒后,拜登本人给多名国会议员打了电话,亲自挽救这份好不容易达成的基础设施协议。

上周,美国两党宣布就1.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法案达成一致的当天,美国总统拜登表示,只有其经济议程的其他法案也能同步推进时,他才会在法案上签字。

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获知后表示:“这一秒赞同协议,下一秒就威胁要否决它,这真让人头脑发昏。”

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也称:“不能通过敲诈来达成交易。在谈判中,从来没有人说过,拜登会以跨党派的基础设施提案为要挟。”

面对共和党人的质疑,当地时间26日,拜登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在宣布两党协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我表示,如果基础设施法案中没有我的家庭支出计划和其他优先事项,比如清洁能源,我将拒绝签署。”他在一份声明中澄清道,“可以理解,这让一些共和党人感到沮丧……我的说法还造成了一种印象,即对我才同意的计划发出一票否决的威胁。这当然不是我的本意。”

然而,有外媒分析,这是拜登平息风波的举动,也是拜登判断上的一大失误。事实上,漫长的谈判拉锯中,民主党人已经对这份法案做出了很大让步,不仅法案的规模从最初的2.3万亿美元腰斩至1.2万亿,增税也没有被列为筹资的方法。

投资咨询公司BCA Research地缘政策部副主管格特金(Matt Gertken)在发给第一财经记者的报告中称,基础设施支出和产业政策是拜登政府的当务之急。“拜登的其他计划可能不会在2022年中期选举前通过。此外,美国2020~2021年奢侈的财政政策将在2022年变成一个巨大的财政拖累。然而,只要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美联储将继续保持极端鸽派的态度,无论谁来掌舵都是这样。”他说。

民主党让步?

据美媒援引两位知情人士的说法,共和党议员被拜登的“威胁”激怒后,拜登本人给多名国会议员打了电话,亲自挽救这份好不容易达成的基础设施协议。拜登在电话中保证,即使他的另一个支出方案,即所谓“美国家庭计划”最终没有在国会通过,他也不会否决基础设施法案。

拜登在26日的声明中称:“要明确的是:我们的两党协议并不影响共和党人试图狙击我的家庭计划;同样,他们也不应该反对我为通过该家庭计划和其他提案而作出的专门努力。我们将让美国人民和国会来决定。”

这几天来,白宫官员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也一直在与国会、各州和市政的共和党人进行接触,以动员其在两党的投票中给予支持。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Jen Psaki)也试图软化拜登的言论,称应由国会来控制法案的命运。

在美国民主党内,虽然更为激进的进步派对拜登的讲话表示赞赏,但温和的民主党人则感到沮丧。据美媒引述几位民主党高层私下的话称,拜登的言行是把几个月的艰苦工作置于危险之中。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刘永涛此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美国两党在建设基础设施这一议题上立场是一致的。共和党人也认识到美国需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以振兴本国制造业。这是国会两党少有的能够达成共识的地方,也能解决美国国内的就业问题。但拜登要推出的美国基建计划中,有许多关于绿色基建的内容,共和党对此反对意见强烈。共和党只想专注传统的基建内容,比如道路和桥梁。”

而在这份法案中,未来5年支出计划为9530亿美元,其中对道路、桥梁、宽带、港口和机场等传统基建项目的新增投资则将在五年内达到5790亿美元。

钱从哪里来

此前,阻碍两党达成共识的最大症结是,该如何为巨额法案筹集资金。拜登政府倾向于向企业和高收入人群征税,比如将公司税率从21%提高到28%,但共和党对此坚决反对。而拜登政府也不愿意改为增加汽油税、提高电动汽车用户费和对年收入低于40万美元的人增税。

尚渤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基金经理王磊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还停留在空中。但总体来说,美国政府推出这么大强有利的刺激措施,如果要平衡收支,必须在若干年以后通过税收的形式来达到。”

王磊认为:“花钱是在前端的,收钱是在后端的,希望前端能产生一些社会效应或社会收入,但都必须通过收税的方式才能达到一种财政的平衡。这里有个时间匹配的问题,一个是前端发生,一个是后端发生,而加税是后端的,但是在进入2022年中期选举之前,一些大的刺激措施或者税收措施都很难推出了,因为这些政策的争议很大。”

目前的法案包含了一揽子筹资政策组合,具体包括: 美国国税局预计将加强税收执法力度,即执行更加严格的税收审查,以确保富人不漏税;前几轮刺激措施中,州和地方未使用的资金将被分配给基础设施;销售战略石油储备的所得款;拍卖5G频谱的收益;以及额外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收入等。

责任编辑:杨亚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