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董明珠将成为格力的“灰犀牛”
作者/王培霖
格力电器(000651.SZ)将于6月30日召开年度股东大会,会议的审议议题之一,就是近期沸沸扬扬的员工持股计划,此计划拟让1万多名格力员工受益,其中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本人受益最大。
此股权激励方案合理吗?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此方案必须要结合董明珠的年龄来考虑:如果董明珠年轻十岁,此方案将是一个优秀方案,而现在,她已经67岁,距离退休已不太遥远,方案的意义要重新评估。
更重要的是,格力电器正处在一个越来越关键的时间窗口,由于其多年来形成的集权式治理模式,公司未来几乎系于董明珠一身,因此,格力电器的治理以及董明珠的“身后事”,是格力面前的灰犀牛,更应该成为股东们的首要关注点。
先回放一下事件背景:6月20日,格力电器公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该草案计划以27.68元/股的价格回购总价值不超过30亿元的公司股份,而当时格力电器股价为53.68元/股。拟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总人数不超过12000人。其中,董明珠拟最多认购3000万股。简而言之,员工买到即赚到,股东的蛋糕被切下来补贴员工了。
持股计划推出后引发了不少争议,包括行权价低至5折、业绩增长考核指标仅为10%、董明珠一人独占近8亿元浮盈等。从次日格力电器的股价走势来看,投资者对于这次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显然不赞成,格力股价当天大跌4.79%。
或许是为了缓解反对压力,6月27日晚间,格力电器再度宣布,对此前的回购股份用途进行调整,由原计划“回购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变更为“回购股份用于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
此外有意思的是行权时效:所有员工在退休前只享有分红权,退休后才能解禁出售。格力解释称,这是为了绑定员工与企业共同长期发展。
这个股权激励方案,能够有效激励格力的优秀员工吗?
笔者认为,不能。
可以肯定的一点:董明珠本人受益最巨大。格力目前是混合所有制,高瓴资本是其单一第一大股东,董明珠可以不受国企退休年龄限制,但她毕竟已经67岁了,距离退休不会太远。8亿元的股权激励浮盈,是个很好的退休礼物。
那么,这个礼物是否合理?是不是太大了?
没有客观标准,完全看股东的主观判断。笔者本人倒是认为这个金额并不过分,因为董明珠的企业家才能十分卓越,对社会、对公司的贡献远远不止8亿元。
但关键是,这个股权激励方案无法激励年轻人。
粗粗计算:1万多职工分剩下的20多亿元,平均每人也就20多万元。一个40岁的职工,要等20年才能兑现,每年也就一万元。靠这点钱,留得住人吗?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恐怕他们不会犹豫。
更何况,未来未必有20多亿元可供分配。毕竟,格力目前处于巅峰“竞技状态”,以后董明珠退隐,格力可能归于平庸,它的股价能维持在50多元吗?
董明珠距离退休越来越近,而格力的长期发展思路和接班安排却日渐模糊,这才是格力电器面前最大的灰犀牛。
董明珠个人能力超强,工作风格霸气专断,带领格力勇攀高峰。然而,与此同时,个人能力与治理体系缺陷互为表里:董明珠越明星,格力就越危险,大树之下寸草不生,这种治理模式是在透支未来。
我们敬重、珍爱董明珠,所以往往爱称她为董小姐,实际上她已经67岁了,再过3年,就到了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当年退休的年龄。而董明珠跟当年何享健的思路,南辕北辙。
董明珠比何享健,有点像宗庆后比马云。马云敢退休,宗庆后则不敢退休,因为娃哈哈那个复杂的大摊子,除了宗老爷子本人,无人能够驾驭。
与格力电器集权式管理相反,美的一直力推分权。当年有部门经理请示千万元级别的投资意见,何享健只是说“你自己拿主意”。美的还订立了一本70多页的《分权手册》。
权力分散化之后,企业活力分布式存储,不会随最高掌门人变动而一损俱损。
美的和格力,这两大竞争对手,目前各自是什么状态?
67岁的董明珠仍然是工作狂状态,“28年来没有休假一天”,去年还亲自抓销售、亲自兼任董秘。
相比之下,54岁的美的掌门人方洪波生活更从容,媒体报道,他每晚听英文广播,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喜欢阅读历史,偶尔打高尔夫、滑雪。
尽管董小姐十分努力,格力的业绩却已经全面落败于美的。
格力的难题还在后面:在董明珠之外,找不出领军人物;也没有一个赛马体系,让优秀的接班人脱颖而出。
董明珠此前在采访中表示:“如果我退休,(格力)三年内绝对没问题”,原因有二,大意是,一是家底厚,二是“文化建设好”。但在笔者看来,文化建设恰是其巨大短板,自上而下军令如山、执行力超强,只是表面优势,其代价和成本藏在水下;自发秩序蓬勃不息,才是企业文化的更高境界。
董明珠如果是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她第一要务就是应该集中构思“身后事”,培育强人身后的生态,制定长期发展思路和接班计划,而不是把很多心思花在股权激励之类的利益分配方案上。
为了退休这一天,何享健精心准备了长达10年。现在,留给格力的时间还有多少?
(作者系上海软微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