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565

AI抗疫可兼顾精准防控和隐私保护:北大教授黄铁军

新京报2020-06-21 23:38:370

疫情让我们看到,我们除了要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之外,人与人之间还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有越来越多的交流

如果人类社会各种行为过程都已经网络化、数字化。那智能技术应用必然越来越广泛。

新京报记者 苏季

责任编辑:祝加贝,原标题:北大教授黄铁军:AI抗疫可兼顾精准防控和隐私保护

AI技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疫情发生后,如何有效控制人员密集场所风险?

6月21日,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北京智源大会在线上开幕,包括Alan Kay、Judea Pearl在内的5位图灵奖得主以及数十位人工智能重点领域顶尖专家通过视频相聚,共同探讨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推动AI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发挥AI(人工智能)抗疫作用。

{image=1}

6月21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参与专家之一、北京智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黄铁军。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11月,是北京市科委和海淀区政府推动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黄铁军表示,研究和实践表明,既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又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这种技术路径是存在的。

切断传染链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新京报:AI在抗疫方面有哪些应用场景?

黄铁军:实际上,不仅是疫情防控,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无处不在。具体到疫情防控,时间线拉长一点更容易理解,在古代发生传染病的时候,人类手段极其有限,会造成大面积伤亡,甚至历史倒退,而今天,我们可用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

比如医疗影像识别、智能化测温等,这些都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比较直接的手段。但是从全局来看,现在采取的管控手段还属于粗放型的,比如封城、把整个街道设成高风险地区“只进不出”,还没有精细到个人的程度。

新京报:技术在疫情防控方面具体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铁军:找到、掌握并切断新冠肺炎传染链,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我们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之一,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就配合北京市政府开展相关研究、开发和实践工作。

大家很容易想到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来解决传染链追踪问题,但这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隐私保护。一方面,我们有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和算法来解决传染链追踪问题,但另一方面,隐私保护也第一次大规模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保护好个人隐私,这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工作的核心。

北京已研发出精准追踪系统

新京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的情况下,如何在实现有效追踪的同时,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黄铁军:春节后,针对复工复产环境下写字楼等人员密集室内场所的人员追溯需求,智源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团队启动“智源蓝保”,开展传染病接触者精准追踪系统研发工作。

如何在严格保护个人行踪隐私的条件下,对复杂流动人群进行精准追踪,发现密切接触者,成为疫情防控的难点。所以,我们设计的第一个原则是,个人数据不上网,从物理上保护隐私数据的安全。

新京报:如何具体操作?

黄铁军:具体分为两个场景,一是对于个人来说,系统可以精准记录个人行动轨迹,并存储于个人设备上。第二种场景是办公楼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对于北京这种大型城市来说,这是复工复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有几千栋办公大楼,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每栋楼里又有上千人甚至几千人。如果发生疫情,按照现在的做法是整栋楼的人要隔离,这样损失太大。这也是当时市里给我们提的要求,对于这些人员密集场所,如果发生疫情,如何精准筛选出与感染者没有密切接触关系的大部分人员,使他们的正常工作不中断。按通俗的话说,就是解决“一人得病,全楼吃药”的问题。

目前采用的“健康码”等管控手段,主要是基于移动运营商和互联网大数据,主要监测是否到过高风险地区,难以精确判断个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关系。我们采用蓝牙无线信号发现近距离接触关系,判断精度可达米级。

为了有效保护隐私,我们设计了专门的数据管理协议,每个人在自己的设备里记录近距离碰到的其他无线设备,这些数据的管理权归属个人,不需要上传互联网。安装了这套系统的楼宇,能够记录进入这栋楼宇的蓝牙设备的行动轨迹,这些数据严格保护在楼宇本地进行管理,不外传到互联网,保留14天后滚动删除。被确诊的感染者,需要将自己手机上记录的行动轨迹交由疾控部门,就像现在流行病调查时需要报告自己的过去两周什么时间到过什么地方一样,只不过无线设备记录更为精确。疾控部门将感染者轨迹推送给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个人和楼宇,供其比对发现是否有过密切接触,实现精准追踪。经过比对和感染者没有近距离时空交叉的所有人,是安全的,不必隔离,这类人占绝大多数,从而大幅降低损失。

这套协议和系统要求大家打开自己的蓝牙设备,也有人会坚持不打开。这些人员没有蓝牙记录,没法“自证清白”,遇到风险,只能按照原来粗放型管理进行隔离。

新京报:目前这套系统是否已经大规模铺开?

黄铁军:暂时没有大规模铺开,目前北京市在几栋大楼内进行了试点,但已经为推广到更多楼宇做好了准备。

暂时没有大规模铺开的原因是,总体上疫情还处在可控范围内。我们都希望疫情尽快结束,但如果将来疫情复杂化,这套系统已经做好准备,能够在严格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实现精细防控。即便病毒感染的人员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也能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不至于出现一些国家那样的失控状态。

AI应用相关法规尚在制定中

新京报:您提到的技术应用以及隐私问题,目前在国家层面有没有出台具体法律法规?

黄铁军:科技部组建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我也是委员会的一员,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些原则问题,还在讨论中。

目前,国际国内很多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整体体系构建尚需一个过程,目标很清楚。人工智能需要和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人工智能是一辆车,隐私保护就是刹车和安全系统,治理规则就是交规。刹车、安全系统和交规一定要设计好,车才能上路,才能快跑。人工智能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对其使用和管理也同样需要投入,才能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新京报:疫情之后,人工智能会出现哪些趋势?

黄铁军:从大趋势来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四化”步伐越来越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