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516

年薪数百万的基金经理是怎么炼成的

财经网2021-07-01 14:57:120

原标题:年薪数百万的基金经理是怎么炼成的

来源:财经

摘要:学生时代的学霸,职场中的陆家嘴精英;掌管上亿资金,起步百万年薪;是常年空中飞人,也是“十八线网红主播”……集多重标签于一身的公募基金经理,究竟是份怎样的职业?

文|《财经》记者 黄慧玲

编辑|陆玲

一场高考,炸出了基金经理们的凡尔赛朋友圈,也炸出了考生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期许。

“放弃幻想吧,上了大学也要好好学习。”凡尔赛朋友圈的主角——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屠环宇给考生们泼了一盆冷水。这位清华学霸寄语高三考生时,总结了基金经理和学生的三个共同点:

“每天都要好好学习,定期都要排名,经常都要被骂。”

学生时代的学霸,职场中的陆家嘴精英;掌管上亿资金,起步百万年薪;是常年空中飞人,也是“十八线网红主播”……集多重标签于一身的公募基金经理,究竟是份怎样的职业?想要成为基金经理,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又将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

《财经》记者采访北上广深四地基金经理十余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中既有80后90初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也有管理基金十余年的老将。在给出了各自不同答案的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共同准则。

成为基金经理有多难?

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现有2633位基金经理(截至2021年6月29日数据),总共掌管了22万亿元的资产,人均管理规模84亿元。

管理着22万亿元的国民钱袋子,基金经理们的待遇自然不低。对一位成熟基金经理来说,百万年薪只是起步价。以下是一家前十公募基金的权益基金经理招聘信息,要求五年经验以上,业绩稳定在市场前三分之一的分位值,开出的报酬则在300万-500万年薪之间。

毫无疑问,基金经理是妥妥的金饭碗。那么,想成为基金经理,究竟有多难?

“比较难,需要优中选优。”招商基金徐冉担任基金经理刚满一年。她说,想当基金经理,必须做到“热爱且勤奋,好学且自律,乐观且抗压。对工作有极强热忱,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徐冉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专业对口,学生时代就有相关实习经历。那么,想当基金经理,一定要从经济类专业起步吗?

《财经》记者统计发现,最多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大放异彩的基金经理们有许多并非来自非金融学。以三位顶流基金经理为例:易方达基金张坤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是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中欧基金葛兰则是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

广发基金邱璟旻集齐了协和医大、清华、北大和中科院四大院校和机构,但在进入投资行业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金融相关专业。他告诉《财经》记者,学不学金融不是核心问题。核心是要掌握研究方法,知识体系框架要与时俱进。“金融只是一个基础,学什么专业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要有一颗持续的好奇心,并且落实到行动上,持续进步。”

前海开源崔宸龙是材料学专业的博士。他认为,学科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有很多好处。“哪些上市公司在吹牛,哪些是真的做事情,我可以更快地判断出来,对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也有更高的把握度。”

嘉实基金吴越毕业于复旦大学,本硕七年,学的都是数学。回忆起当年的转型,他用“硬转”、“强转”来形容。“专业不对口,我只能拼命地考证,把CFA等全部都考过。大三大四开始不断实习,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拿奖学金。只有把这些客观上的、物质上的条件做得尽善尽美一些,我才能够把我的简历投进这个行业来,被大家认可。”

但吴越依然建议,如果想从事金融,也可以选择本科读理工科,到了研究生阶段再选择金融或者转型。“这个转型是大家最喜欢的,也是基金公司最喜欢的。你的金融知识只决定了你的下限,而你的上限,你的天花板是由一些专业知识之外的、基本层面的东西决定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可能成为基金经理。更高的门槛在于学历:虽然此前刷屏的凡尔赛朋友圈只是第三方销售机构虚构出来的“蹭热点”营销,但基金经理们确实大多是学霸。

数据显示,85%的基金经理为硕士学历,10%为博士学历。有毕业院校信息可统计的1114位基金经理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清华大学是盛产基金经理的top3高校。基金经理人数分别达到了128位、124位和105位。其后是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

“我们现在的校招门槛是清北复交,而且非常重视第一学历。”一家头部基金公司的老员工告诉《财经》记者,他毕业于国内前20的高校,在公司学历算低的了。“还好早几年进来了,不然现在可能也进不了。”

不过,并非没有例外。在硕博云集的公募基金行业,还有4%的基金经理学历是本科。近期半导体板块大涨,重仓其中的长城久嘉以20%的收益领涨,引发市场关注。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尤国梁学历即为本科,在一些网友看来是“非常励志的例子”。

尤国梁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从大二就开始炒股。虽然耽误了学业,却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他曾在券商营业部当过投资顾问、辗转多家私募,2019年加入长城基金,成为一名公募基金经理。

“我很幸运,但不是运气。运气更侧重于天上掉馅饼的躺赢,我还没那么走运。幸运,是说我自己有努力有积累,正好遇到了好的入行窗口期、好的领导和公司。”尤国梁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什么成为基金经理?

如果重新选择一次的话,你还会做现在的工作吗?

邱璟旻说,一路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边摸索边总结。“如果有上帝视角,可以看到中国有那么多机会,但是都抓住是不可能的,还是资管行业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

吴越很喜欢他的工作。他告诉《财经》记者,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层面的现实考虑,第二个则是“诗和远方”。

比较现实的原因是:在基金公司工作,收入和报酬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研究员的工作是非常典型的自我驱动型工作。调研、工作、学习、休息都由自己安排,是一个结果导向型行业,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

“诗和远方”的层面,则是学习而被奖励。

在吴越看来,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工作,本质是公司付钱请你学习。 “它能够满足我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而且是付钱让你去满足。其他的行业大概率需要耗用你过去所学的知识,如果想要提升,需要花钱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去提升自己,这是不同工作之间最大的区别。”

对投资世界的探索,也吸引了许多原本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

崔宸龙本来要去做科学家的。他是美国西北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攻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2017年等待出国签证期间,闲来无事,他便找了一家券商实习。没想到,这一次打酱油般的实习,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今,他成了一名基金经理,主投新能源方向。

在崔宸龙的眼里,世界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小时候去海边撬海蛎子,我很好奇为什么把壳都撬下来了,连接的地方还是那么坚固?后来我还想过把这个问题当做科研方向,如果把连接处那么坚固的原因找到,我们可能会有超级混凝土,坦克以后外装甲可以用水泥。”

想法多,做起来不容易。崔宸龙告诉《财经》记者,以前还幻想过自己做导师,要招100个人做科研。

那么,为什么他半道改行做投资了呢?崔宸龙的答案是:“投资的不确定性很有意思,没有办法重复实验,所以不能知道准确结果。而做实验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设置相同的条件,重复出相同的结果。”

按照崔宸龙的说法,如果选择做科研,收入会比现在好得多。“进入大学做博导的话,住房是标配,还有国家补贴,孩子还能上最好的学校。很多人羡慕我文章发得好,科研的准备都弄好了,结果一任性,换个行业重新来过。”

“总之就是兴趣和好奇心驱动,其实是做科研的职业病。”

不同于崔宸龙的半路转行,汇丰晋信陆彬读书的时候,就立下了做基金经理的目标。“那时候觉得基金经理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全国也就只有几千位,在陆家嘴、金融街那样的地方工作,比较光鲜。”

当了基金经理后,陆彬发现,真实的工作与学生时代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发现我每天都在跟不确定性做对抗。我连在飞机上的时间,都在想明天的投资策略。”

今年4月,陆彬回到母校复旦大学给在校生做分享。他告诉学弟学妹,基金经理并非看起来那么光鲜,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基金经理。“如果你想当一个好的基金经理的话,你的抗压能力、时间的付出、生活的牺牲是必须的。”

“而且你还要喜欢去做直播,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陆彬略带自嘲地补充道,引来全场笑声。

基金经理的考验

“转发自己很丢脸。”但屠环宇还是转发了自己的宣传视频,“演得很烂,但初心是真。不管从事任何一种工作岗位,选择任何一种人生道路,希望我们都能够永远保持好奇,用心体验,每一天都在快乐地做有意义的事。”

一位网友在这条微博下留言:“珍惜现在头发多的时光。”惹得这位年轻帅气的基金经理打了一连串“哈哈哈”。

在基金圈,脱发既是玩笑,也是现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们走到台前,人们忽然发现,他们与宣传海报的精修图、与刚入行时的报名照出入巨大。长期的高压工作,让一些基金经理不到40岁就满头白发,有的已经秃了。有基金营销人士借此调侃,“每根头发都是一份阿尔法。”

让基金经理们脱发、白发的压力源太多了。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节奏、阴晴不定的市场情绪、理性和感性的博弈、激烈的业绩排名竞争、公司的要求、客户的评价……当然,还有在公共舆论场中的争议。

“涨了是蔡总,跌了是菜狗。”在网络论坛中,基金经理们的口碑随着基金净值的涨跌大起大落。以往基金经理们大多会选择屏蔽骂声,而现在,一些年轻基金经理开始在网络平台上与投资者互动。

对基金经理们来说,网络互动这件事很吃力,但不一定讨好。触网初期,就要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本职工作应该是投资,为什么要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曝光,是不是要卖基金?做网红?或者有其他的利益诉求?

在开设实名账号之前,吴越曾仔细思考过利弊。弊端是消耗精力(占用休息时间),舆论压力(部分网友极端言论),这也是大部分基金经理不愿互动或者让助理代运营的原因。“但后来我看到自己的持有人,甚至最亲的家人,也会有一些极其低级和浅显的认识时,我才发觉,‘让持有人获取长期回报’这句话,不仅要体现在产品业绩上,更重要的,也要让持有人真正能做到长期持有,最终才能实现真实盈利。”

吴越很重视网友们的感受。4月,吴越参加成都糖酒会的调研。上平台的时间少了,他特地发了一条微博向读者表示歉意,“抱歉许多留言无法及时查看回复,欢迎直接私信交流。”

有网友对基金经理的调研表示质疑。“飞机落地公司派人来接,入住五星级酒店,晚上豪华晚宴,所谓深度调研根本不存在的。”

吴越看到了留言,截图转发并再次解释,“这位朋友对投资行业有些误解。真实的调研远没有想象中舒服。这几天恰逢成都糖酒会,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基本都是一天6-8场的调研节奏,如果是消费领域的草根调研,还需要去各层级城市不同终端去跑才能看到最真实的需求情况。”

过去一年,吴越的调研跨越了27座城市,参与了217场路演和434次现场会议,相当于每天3场会议。“相信没有多少人见过凌晨两三点新发地上货的景象,而这可能才是真正负责任、有深度价值的调研常态。”

在基金公司为陆彬拍摄的宣传片里,每天天还没亮时,陆彬已经起床去煎饼摊上买煎饼,他总是搭乘早晨五点半第一班公交车去公司。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一周工作六天以上。

外界质疑他“立人设”,他说自己问心无愧。“公交车出行的方式节约时间和停车费,这是投资思考的延续。巴菲特也是每天买汉堡。行情好的时候买一个贵一点的汉堡,行情差的时候买一个便宜点的汉堡。”

市场是检验基金经理最好的地方。对许多基金经理来说,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场压力测试,就是在系统性下跌期间。“那时候真的是,每天半夜哭着醒来。”一位管理经验超八年的基金经理回忆道。

2020年3月疫情期间,新能源板块调整非常大。陆彬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一边是A股市场的系统性下跌带来的业绩回撤,一边是客户的赎回潮,连着几晚没睡好觉。“大多数人很难想象,市场波动的压力可以大到睡不着觉的地步,基金经理这个职业真的很不容易。”

如何应对压力?陆彬当时对新能源产业链做了详细的调研和评估,判断市场过度悲观。他最后选择了与市场对抗,硬是扛过了那段黑暗期。后来,新能源板块迎来了市场的重新定价,他的基金以134%的收益一举成为去年股票型基金冠军。

陆彬总结了基金经理工作的三个长期特点:长期面对不确定性,长期面对客观量化的业绩考核,长期面对客户的高要求。“想要做好,还是需要全面、综合的素质。那些对压力和不确定性很敏感的人不适合做这个行业。要克服很多人性的缺陷,讲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基金经理的修行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基金经理这份职业,大概是三个力:高学力、高压力、高自驱力。严格的学历筛选出了更为精准的高学力人群画像。也正是因为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长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他们的强大自驱力,使得他们既有享受“爱一行干一行”的自由,又能“干一行爱一行”。

在高学力人群聚集的行业里,勤奋和智商已经不能成为显著的分水岭。“其实我们知道,大部分基金经理在学校里都是很拔尖的学生,但是只要来到我们行业,八成变得平庸。这是规律,避免不了。”海富通基金黄峰告诉《财经》记者。

那么,基金经理们之间PK的是什么呢?

“基金经理的核心能力是认知能力和变现能力。”招商基金投资一部总监王景说。

“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人的忽悠,基金经理必须有好的判断力,才能‘反忽悠’。”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我们离市场太近了,很容易出现盲区,需要经常梳理。”黄峰认为,区分平庸和优秀的分水岭,是对自我的梳理,对人性弱点的克服,“是这些价值观最底层的东西。”

“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30%靠专业能力,70%靠克服人性的弱点。”前海开源基金荣誉董事长王宏远近期也罕见露面,表达了类似观点。

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的基金经理,都有一套完整的反思-进化逻辑闭环。

“业绩差的时候反思,业绩好的时候也要反思。反思是不是运气?有时候股票涨,不一定是根据你的逻辑在涨,很可能是另一个概念带起来的。” 当了12年基金经理后,赵晓东更加谨慎了。作为国富基金的副总经理,他在跟年轻基金经理交流时,他最喜欢强调的是“每笔交易都要思考了再去做。”。

赵晓东告诉《财经》记者,以前年少轻狂,也喜欢去做一些高风险的事情,找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和不熟悉的公司去投资,现在一定要看清楚了才会重仓。“很多人在做研究员的时候比较基本面,但是当了基金经理以后就不基本面了,就被市场的诱惑牵扯,高换手追热点,都会显现出来。”

赵晓东觉得,这跟年轻人的性格有关。“很少见基金经理一上来就是价值投资的,在这种文化里很难做到。”

年轻的基金经理勤于与投资者沟通,成名的基金经理们却比以往更少露面了。一家头部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基金出圈后,他对旗下的明星基金经理提出了八个字的要求:“清心寡欲,深居简出。”

“大家对基金经理的光鲜形象有误解。基金经理是不能出圈的,他承担的是一份信托责任,要对投资人负责。这个行业首先是做好投资者教育,其次才是做好公募基金的宣传。” 邱璟旻说。

围观者用“内卷”来形容这个行业,邱璟旻觉得不能这样说。“内卷一般而言是指行业增长有限,相互之间通过份额抢夺而带来的冗余竞争。国内的资管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快速增长,谈不上内卷。”

和许多基金经理一样,邱璟旻也喜欢引用巴菲特的例子。“贝索斯问巴菲特你为什么这么富有,他说,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慢慢变富。”

邱璟旻认为,本质上不存在内卷,只有竞争。 “每个行业想干得好都不是轻松的事。都要付出比周边人更多的心血,不仅仅是基金行业,地产、互联网、快消都是这样。竞争有优势和劣势之分,但是又涉及时间的观察窗口问题,短期的劣势不见得是长期的劣势,所以还是看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实习生徐欣桐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林宸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