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宏观解读降准:为啥降,有啥用,怎么办?
为啥降,有啥用,怎么办?——对降准的理解(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来源:梁中华宏观研究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概 要 ·
2021年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提出适时降准后,7月9日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人民币。如何理解本次降准操作?我们认为,从基本面角度看,经济已经下行半年之久,且未来也有进一步下行压力,货币政策趋松是大方向。但从节奏上来说,当前PPI仍高、资产价格仍在上涨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宜对货币的宽松有太高的期待。而且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下,降准实际起到的效果可紧、可松、可中性,宽松效果不如降息。
那么本次降准改变了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改变了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之前还会有收紧的些许顾虑,但现在转向了宽松的预期。在这种边际宽松的预期下,股债情绪都“亢奋”一波,但更多的宽松可能还需要耐心,留一份醉、留一份清醒。
1
为何降准?经济已下行半年
宏观调控政策是跟随经济基本面走的,这个时候降准说明:经济是有下行压力的。我们一直认为,我国本轮经济恢复最快的时候在去年4季度就已经过去了,上半年也一直在发专题强调这一点。根据历史规律,融资增速会领先经济两个季度,社融增长是在去年2季度见顶的,经济增长是在去年4季度见顶的,刚好相差两个季度。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判断今年经济的强弱,看同比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去年基数变动太大,经济的环比和同比走势并不一致。就像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远远高于疫情前水平,但如果剔除低基数,其实只有4-5%的增长,不仅比去年四季度明显走弱,甚至比疫情之前还要低。
所以观察今年的经济走势,重点是看环比数据的变化,或者看剔除基数后的同比数据。而总量层面最重要的环比指标——PMI,今年以来不断走低,从去年11月最高时的52.1%一路下降至6月份的50.9%,说明经济已经在走弱。
{image=1}
从结构上来看,今年以来内需已经在走弱。如果剔除低基数的影响,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和基建政策的转向收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不足5%,而去年四季度则将近16%;消费增速也在走弱,4月和5月份如果剔除低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只有1%左右,不仅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比去年下半年还要弱。
往前看,疫情未完全过去,居民收入还未回归正常增长,消费疲弱的状态仍将持续。而投资端,地产又在收紧调控,基建发力空间有限,内需也难有明显起色。
{image=2}
在内需走弱的情况下,外需成为上半年经济的主要支撑。由于海外供应链未完全修复,美国需求又非常强劲,去年中国出口就已经大幅飙升至远远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但美国耐用品消费已经见顶回落,接下来要恢复的服务业对外部依赖性很小,海外供应链也在恢复,预计我国出口增速也会趋于回落。而一旦出口回落,经济的下行压力会体现的更为明显,5月份我国出口环比增速已经转负。
上游大宗商品涨价,对中小游企业构成一定冲击,会增大经济下行压力。所以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是迟早会到来的事情。
{image=3}
2
开始宽松了?节奏会比较慢
那么本次降准是否意味着新的一轮持续宽松的开始呢?尽管我们认为经济有下行压力,政策迟早会宽松,但当前还是有一些因素会拖慢货币宽松的步伐。
一方面,现在PPI还维持在高位,结构性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当前通胀的分化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区间,尽管消费疲弱拖累CPI维持在低位,但6月PPI同比仍处于8.8%的高位上,尤其是大宗商品供给端的压力没有明显缓解,PPI同比下行速度偏慢。
{image=4}
另一方面,去年房地产市场再度涨价,迎来大繁荣。长期角度考虑,抑制房地产资产泡沫膨胀仍是重要的政策目标。5月份我国商品房销售额当月同比仍有将近16%(剔除低基数后),而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走势对货币政策是比较敏感的。
而货币政策作为一种总量的政策,如果比较难以精准控制货币的流向,那其实资产价格的上涨、结构通胀的上行,还是会限制货币的步伐。
我们认为PPI回落速度更快、资产泡沫得到抑制后,宽松的步伐才可能会加快,大概率要等到四季度甚至明年。
{image=5}
3
影响有多大?实际效果不如降息
那么降准的实际影响有多大呢?其实央行操作的方式不同,降准起到的效果可能也不同:可“松”、可“紧”、可“中性”。
在当前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下,银行间资金利率是我国利率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尤其是DR007,是央行近几年重点关注的利率指标。因为银行间资金利率会影响存单、同业存款等利率的走势,在存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是影响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最重要的变量。而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成本又会影响到资产端的国债、贷款等利率的走势。这就意味着,银行间资金利率是观察货币政策态度最重要的指标,这个利率不降,其它宽松措施的效果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在当前货币政策框架下,降准的效果不如降息来得更直接。
存款准备金率是影响银行间资金利率的其中一个变量,但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变量。如果降准后央行其它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也发生变化,银行间利率未必下行,也未必起到宽松的效果。例如,降准释放了一部分资金到银行间市场后,如果央行大幅减少MLF、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银行间利率甚至可能上行;如果央行小幅减少公开市场操作,银行间利率也可以维持现状,做到中性降准;如果央行继续公开市场正常投放,银行间利率下行,降准才是起到了宽松的效果,2018年就是这样的情况。
{image=6}
所以具体降准能不能现在就带来大幅宽松的效果,还需要观察央行后续的操作,但考虑到目前的通胀和资产价格走势,大幅宽松的时候可能还未到来。所以我们判断宽货币、定向紧信用仍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主要基调,货币利率的进一步下行,还需要更高的门槛,短期内稳定在低位的可能性比较大。
4
但货币预期已变:一半清醒一半醉
那么这次降准改变了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是货币政策的预期。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尽管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下,降准未必就意味着宽松。但从历史经验角度分析,过去经济下行的时候就会降准,经济上行的时候会加准,所以降准逐渐变成了一个宽松“信号”意义很强的工具。所以之前大家可能还会因为通胀、资产价格的问题,有一些货币可能会收紧的顾虑,但这一次降准几乎把“收紧”的这种预期打消了,现在对未来货币的预期偏向了宽松。
在这种边际宽松的预期下,股债情绪都“亢奋”一波。尽管经济下行、货币宽松是大方向,但在通胀尚高、资产泡沫未得到抑制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宜对货币宽松有太高期待,更多的宽松还需要耐心,留一份醉、留一份清醒。
{image=7}
责任编辑:李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