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9581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专家: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不会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路径

金融时报2021-08-02 08:27:251

本报记者莫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快速上涨态势,给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带来较大影响。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后,存在哪些原因?大宗商品未来将走向何方?其影响因素有哪些?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美国、欧元区等地近期通胀大幅攀升,由此也带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或将加快退出宽松政策的猜想,这是否会成为现实?大宗商品市场存在哪些需要关注的风险?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哪些影响?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近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首先,美联储“放水”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其次,“供需错配”也为大宗商品涨价提供了动力。关于大宗商品价格未来的走势,陈雳预计,难以出现此前那样的大面积上涨。从通胀预期角度看,在预期回落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度上行。不过,美联储加息也不是短期的事情,预计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高位区间震荡。

华泰期货FICC组研究员蔡劭立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全球经济复苏、供需缺口和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漫灌”共同造成的。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后续上升空间有限,将进入结构分化的局面。主要是境内外的政策和经济分化以及行业供需基本面分化所主导,全球经济政策、基本面共振上行的局面已经结束。蔡劭立预计,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并不会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路径。

多重原因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资料显示,2020年4月份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截至2021年4月底,CRB现货综合指数报532.09,较上年同期上行50.64%。原油、铁矿石、动力煤、铜、焦炭等涨幅均超过60%。大豆、玉米等全球主要农产品价格也出现猛涨,创近年来新高。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呈现高位震荡的态势。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全球经济复苏、供需缺口和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漫灌’共同造成的。”蔡劭立表示,比如今年3月至4月的上升行情主要由供需缺口主导,全球疫情防控局面不均,巴西、印度、阿根廷、智利等资源产出国疫情仍未得到控制以及各国的疫情防控措施限制全球贸易运输等因素造成上下游供需缺口,助长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陈雳认为,首先,美联储无休止的“放水”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为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全球各经济体采取不同的手段维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美国方面,美联储首先宣布为确保市场运行和货币政策传导,将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即实施无限量QE政策;财政政策方面,美国在2020年先后推出了多轮财政刺激计划,总额高达3.78万亿美元。今年3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拜登政府提出的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此外,5月份拜登又宣布了60000亿美元的预算法案,这其中有近两万亿美元将会继续支持美国家庭的生活,另一部分将用于改善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来看,无休止的“放水”是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过多的货币流向各类市场,因此,除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上涨、美股的持续走高也都与美联储政策息息相关。

其次,“供需错配”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从疫情控制和经济复苏角度看,各国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复苏水平均不相同,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疫苗接种不均衡。发达经济体疫苗供应充足,消费需求快速修复;而大宗商品的供给大多来源于新兴市场国家,受制于疫苗供应短缺,新兴市场国家疫情时有反弹,比如资源类大国智利今年就因为疫情形势严峻,于4月5日至5月1日关闭边境,进而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供给,因此,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不均衡导致大宗商品供需失衡是大宗商品进一步涨价的主要推手。

多国通胀压力加大

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之下,多国通胀压力加大。7月13日,备受关注的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激增5.4%,涨幅刷新1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不仅是美国CPI通胀连续第3个月超预期,而且CPI同比涨幅继续保持在5%的高位之上,且远高于美联储的官方通胀目标2%。除此之外,欧元区CPI按年连续4个月回升;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CPI同比也纷纷升至近年来高位,涨幅按年平均超过5%。

对此,陈雳表示,当前通胀也在持续向消费端传导,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物价上涨叠加居民报复性消费,致使美国5月份通胀创下新高。美国5月份CPI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5%,高于市场预期的4.7%和前值的4.2%,创2008年8月以来最大涨幅;5月份核心CPI环比增长0.7%,同比增长3.8%,高于预期的3.5%。而大宗粮食价格方面今年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其中有通胀传导的影响,也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过,从通胀预期角度看,在预期回落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难以继续出现大幅度上行。近期,美联储在议息会议决议中表示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0.1%调整至0.15%,同时将隔夜逆回购利率由零调整至0.05%,此外,决议暗示到2023年底,美联储将加息两次。总体来看,全球通胀见顶的预期较为强烈,美元指数也一度走强,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存在一定的压力。

“我们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后续上升空间有限,将进入结构分化的局面。”蔡劭立表示,这主要是境内外政策和经济分化以及行业供需基本面分化所主导,全球的政策、经济基本面共振上行的局面已经结束。

欧美等主要央行仍将保持货币宽松

随着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强化,国际游资流动加剧,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担忧也明显增强,由此带来的市场猜测存在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由于通胀迅速上行,近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出现了边际收紧的趋势。”陈雳表示,近期美联储将美国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从0.1%调整至0.15%;将隔夜逆回购利率由零调整至0.05%。此外,美联储6月份议息会议还将基准利率维持在零至0.25%不变。在通胀预期方面,美联储将今年的整体通胀预期大幅上调至3.4%,比3月份的预期水平高出了一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美联储不断安抚市场,继续重申通胀压力是暂时的,并且再度强调长期平均通胀达到2%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会议后公布了点阵图,点阵图中位数显示美联储或将在2023年底前加息两次。该点阵图显示,在18名发布预测的与会者中,有7人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底前加息,占比将近40%,在3月时仅有4人做出这样的预测。在18人中,有13人认为2023年会加息,占比超70%,上次仅有6人。而在预期2023年之前加息的13位与会者中,有11位认为届时利率水平将超过0.5%,有5人认为届时利率将超过1%;而之前做出上述预测的人数分别为6人和2人。此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出席了众议院听证会,他表示美联储将继续促进就业复苏,不会担心通胀上升而实施提前加息。陈雳预计,美联储货币政策还将继续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现部分边际收紧的趋势,但是短期内上调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陈雳还表示,欧洲现阶段的通胀暂时不会达到美国的水平,且欧洲提早结束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不大。近期,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美国通胀的上升对欧元区产生的影响较为有限。拉加德认为,美国通胀对欧洲的溢出效应可能通过来自美国的进口货物这种方式发生,或者通过一些间接贸易或预期机制产生。此外,拉加德还认为欧洲央行近期的通胀上升是暂时的;欧洲与美国处于不同的经济状态。拉加德认为,虽然疫情出现一些好转,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加快,但仍然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新冠病毒的变种是影响欧洲经济的一个风险因素。欧洲央行为此会继续保持警惕,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减少疫情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与此同时,拉加德表示欧洲各国政府也不应该太早暂停危机援助。与此同时,今年6月22日,由于物价迅速上升,匈牙利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30个基点至0.9%,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加息的欧盟国家央行。预计随着经济复苏,明年会有更多欧洲国家收紧部分货币政策。

“我们认为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并不会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路径。”蔡劭立表示,一方面,目前美联储更关注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进展;另一方面,美联储持续强调“通胀是暂时的”,在“长期平均通胀目标制”下,美联储对通胀水平的忍受度明显提升。此外,我们认为美联储到年底才会公布缩减购债的时间表,目前美联储在讨论是否需要启动缩减,处于对市场进行前瞻沟通的阶段。美联储政策转向还需要看到美国经济明确企稳好转的信号。

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之下,蔡劭立认为,未来主要关注两大风险,一是变异病毒突破疫苗保护屏障的风险,最典型的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目前在英国的传播现状,感染人数和疫苗接种率同步上升,尽管仍未有证据显示疫苗已经对病毒失效,但不排除病毒进一步变异突破保护屏障的可能。二是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风险,后续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将回流美国,部分对外依赖程度高、外债占比高、金融资产泡沫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如阿根廷、巴西、越南、土耳其、印尼、印度等将面临冲击。

责任编辑:李墨轩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