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团体标准发布会暨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于2021年8月3日在北京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康:各位嘉宾,各位企业界朋友,很荣幸受邀来做交流。我发言的题目是“双碳目标如何和中国面对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谈谈自己的基本的看法。
先从基本概念勾画一下。国家领导人已经在国际场合多次表达了我们对于“双碳”目标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总书记在多次提及以后,中央决策层明确给定目标,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且要努力争取在2060年全部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成为时间表,这是中国长远发展中的明确任务,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讲到碳达峰,就是在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以后,它的趋势是逐渐降低。碳中和就是企业团体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的碳捕获,碳汇,节能减排中的碳吸纳等形式进行中和。有人把陆地上的所有相关领域称为绿碳,把海洋称为蓝碳,这算是陆地海洋两大途径。抵消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以后,表现为这个时期中间是零排放。
这样递进的两个目标,要作为我们国家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间,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是意义非常重大的、有时间表要求的战略性目标。它应对的是人类社会的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一系列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问题。
各国现在经过努力,已经有了全球协约,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确立了双碳目标,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要努力的加入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它涉及到整个人类所存在的这个星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样的一个意义,是从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的认识高度上把握。这样的双碳目标的实现,跟我们国家的所谓能源安全息息相关。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规模的制造业工厂,产业链在逐渐完善,我们在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攀升,而且从资源禀赋来说,我们国家是资源匮乏的,还依靠着国土上存量相当高的煤炭。而考虑到能源体系的安全,就当然要结合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结合着中国和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要发展低碳经济,这对于中国来说,形成了非常明显的挑战性的问题。我们怎么处理好它?直接关系到在能源安全概念之下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面对着中央要求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碳应该是重要组成部分。
递进目标意思是首先我们要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加的同时,持续削减煤炭发电、大力发展的运用风电、太阳能发电,还有比较清洁的核电,以及水电。还有另外一些可以积极探讨开发的沼气,对于非化石能源加以重视。还有风电和火电成为可再生能源。这些非化石和可再生能源,高的清洁度形成供给中间的替代,替代火电。另外我们要在各个行业以低碳、零碳工艺来替代高碳工艺。
跟着这样一个导向,一定要配合中国要完成经济社会转轨之下的制度建设,所谓绿色低碳发展去达到双碳目标,要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带出来后面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方面我愿意特别强调一下自己在这个视角上的观察。
中国在《环保法》修改了以后,曾经有人认为有了《环保法》,我们有铁嘴钢牙来执行标准,就解决了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基本问题。而我观察不是这样,因为这些法律要求是需要用行政手段执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能做到什么,比如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所有产生这些污染排放的主体,要有行政力量,手上拿着公共权利执行法律。
直观的形式是一个一个环保所要相互之间衔接成全覆盖局面,管到所有的排放行为。它在行政成本上的增加对于中国来说,是明显的力不能及,只能是环保所密度足够的,一个一个接在一起的覆盖度。这样还要努力做,但是你说什么时候能把所有国土都覆盖下来,这个行政成本就非常高。
另外更重要的是你有这样的行政成本付出以后,所有的这些环保所的管理半径能够基本覆盖国土以后,管理的这些人他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要跟排放污染源打交道,必然落入实际生活中间的人群社会的拉关系、处关系不断的进行激增,怎么样最大程度的减少拉关系是问题。如果打点好了,铁嘴钢牙就流于形式。
有权利去管人家的时候,他就可能产生寻租,这些都会影响所谓铁嘴钢牙的《环保法》的实际落实。所以一定要把制度机制这样一个经济生活里面,能够用更充分经济的手段来形成内生的调动所有的企业和社会成员自觉去关注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
经济手段的充分利用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国家治理概念内在契合点,有些具体我们已经有的制度安排,还有一些机制安排点到为止,比如说我们早早就有了与之相匹配的国家经济发展机制。
这是国际上有共识的一种碳交易机制,要放在清洁发展机制里面。我们最近已经知道,中国经过多年探索,上个月正式在国家碳交易所里面覆盖了电力行业,现在一开始明确规定的少数行业实行比较规范的碳交易机制。这也是经济手段,它不是说用行政手段直接去管理,而是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利益导向出发,大家自觉去努力在这方面去适应绿色低碳发展。
相关的这样一些双碳目标实现所要建设的项目,促进的技术改造,还有水平提升,一定会有资金方面支持的需要,它的投融资问题不可忽视,国际上对这些问题有很多探索,中国和国际上也有这方面的交流。
像碳交易市场是利用自己一定的财力来支持,有比较高水平的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更多在实际生活中间发挥他们的供给作用。也就涉及到了一系列具体的机制方面启动以后的进一步动态优化和改进。
这是回溯一下原来的试点情况,早在十年以前就有碳交易市场的情况。去年安排的更细致的规则已经对接到今年,我们说上个月正式启动的碳交易市场运行。很多的政策陆续在出台,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提到“碳达峰”之后,对接的“碳中和”,现在热点的经济手段碳交易作为主体。财政部也是比较早的对接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形成了清洁发展机制。
另外是去年组建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共同发起设立,总部设在上海,也是密切对决着双碳目标的实现,要有投融资带有产业基金性质的支持和推动。
碳中和是一定要兑现的目标,相关的行业和政策建议应该做更具体的探讨,从“十四五”规划开始,40年的过程中间要一步一步动态优化,一步一步开始设计。
在现在说到的粗线条框架下面有这样一种意见,我个人觉得用道理,我们应该争取碳达峰的目标能够超前实现,这样为实现碳中和赢得时间和信心。当然对我们主动发挥能动性应该争取的前提,宁肯想的力度大一点,赶早不赶晚,避免在2030年出现被动达峰的局面。
所谓被动达峰,是你必须兑现承诺的时候,有些手段是带有应急的方式,它的副作用很大,实际已经在生活中体现,中央已经意识到了不能简单一刀切,不能为了达到考核的目标,过多的动用硬压指标的手段,避免副作用的出现。但是从主观来说,还是争取把各个方面可用的积极因素用起来,首先是争取实现2030年的碳达峰能够相对顺利,甚至有一点提前。
在时间表上,当然需要很多具体的工作,重点的领域排放的限额,还有各个领域的时间表要必须细化,而且要密切结合着引导和强化,经济手段来匹配上市场预期和认同。我们能源供给革命已经在相关领域做了多年的探讨,要配合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形成现代化能源供给体系,这是一场革命。
这里面可再生能源开发,还有相关的能源的储运等等,都被作为重点的事项要纳入配套方案。比如对清洁能源列在最前列的风电、太阳能光电这两项,提出到2030年它们各占的比例20%。现在2020年加在一起只占中国整个发电量的10%,10年之间还要把它再翻一倍,达到整个发电量的20%。相关的节能减排的推广有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大力挖掘节能增效这方面的潜力,使我们整个产业绿色的特征不断提升起来,很多行业里面具体的技术性要求要编制,“十四五”规划能写上去的都写上去,各个行业进一步细化。
在低碳转型、固碳布局两个概念下,专业人士说要双轮驱动,一个是把排放量往下压,另外一个已经形成的碳怎么样形成碳汇,形成碳吸收。还要有一系列的碳利用、碳峰值技术上的争取技术研发和突破。怎么样趋来于零碳发。
在政策的大的思路上,有几点需要提到。
第一是低碳发展要确立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中已经有体现。
第二是在加快发展,健全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三是能源革命方面要及早通盘规划,积极向前推进。
第四是有些具体的储能技术、碳捕捉技术等等,它关系到科技创新,要作为我们现在创新攻坚的重点事项。
我想再特别强调一下,我们现在如果说调动企业社会成员,所谓内生的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下,要有利益引导机制,这种利益引导机制就是经济应该发挥充分作用,应该用利益引导大家自觉考虑,怎么样千方百计开发绿色低碳技术,节能减排。企业在努力开发有利于节能减排等节能降耗的产品的同时,还要引导消费者行为认同绿色低碳方面的发展理念的一系列具体的改变。
我们现在如果从问题视角来说,中国在资源禀赋的局限之下,我们以煤为主的格局,在世界上是相当独特的。我们煤电占整个动力供应过去高达80%以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也到2/3,占到66%。风电达到10个点,还有10几个点的水电,还有几个点的核电,忽略不计的可能还有沼气和地热,但是什么时候像欧洲一样完全放弃煤电在中国不可想象。
中国继续用煤发电过程中间,怎么从煤到电,怎么到消费过程中减少冗余的改革事项。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减少了很多冗余,但是现在具体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时间关系,我不展开回顾里面具体的细节。
值得注意的是,发改委在不久前专门推出了电力价格改革的五年行动方案,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就是技术能源价格和绿色发展相关的绿色机制建设。发改委说的相对含蓄,它说到的是中国的民用电相比企业用电、商业用电来看,比价来说民用电还是便宜。这话说的很得罪中国老百姓,那就意味着价格调整需要提高民用电的水平。
怎么处理这样一个很棘手的事儿?后面其实还有更复杂的事儿,就是整个的电,民用电和企业用电合在一起,中国的电太便宜,意味着占主体的火电太便宜,所有利益主体谁也不会真正从利益导向,所谓经济手段起作用的意义上面,发自内心的充分调度积极性的去考验节电。而不节电就是在中国不节煤,就是在中国碳排放,就是阻碍中国转为高质量发展,这就是内在。
我强调的这个视角上,从这些年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大气污染的典型表现是雾霾,雾霾形成跟用煤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还有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等关系。还在争论各自占多少,但是至少可以笃定,煤炭的使用,包括火电使用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也是雾霾造成大气污染最主要的因素。
怎么样来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降低雾霾?我前面概念提到了,努力调动大家积极性,一方面节电,一方面使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千方百计开发绿色的、清洁的工艺技术产品,包括用煤煤电怎么样能够低碳。用煤发出的电已经造成污染的情况下,大家怎么样能够努力节电,而减少未来煤电继续发电而形成良性竞争,已经形成的比价是我前面描述的,中国的电在实际生活中太便宜了。
老百姓很难真正把节电当回事,谁真正把“人走灯灭”作为家里的重要事项,当然特别高水平的富豪他们可能花什么都不在乎,那不是我们的对象。一般民众,进一步拓展到企业来说,很类似。40年之间,企业的工业用电、商业用电也是上升好几倍,但是企业其他的开支上升的都是一百倍、二百倍、三百倍以上,企业同样也是,谁也不会真正把调动积极性,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重点放在自己的节电上面。
企业和居民都不真正把节电作为一个重要的事情,实际上在中国,它就连续到威胁整个中国社会雾霾的形成。我们现在以极高的代价治理雾霾,必须以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回到电价方面,就是必须在千百种的供应品里面,把电价相对往上排。比如说企业要考虑到以后结合着抬价,结合着碳税,把实际企业用电的水平在价位表现往上抬的时候必须分步走,优胜劣汰概念当中少数出局,大多数积极发展,经过多轮调整最后改变整个格局。
而老百姓方面,如果除了做思想工作和除了宣传工作,必须要掌握力度,而且要让弱势群体,哪怕吃低保和没有其他收入的人生活不下降,这是政府比较托底的事儿。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随着提改的过程中适应关系变化,更多培养人走灯灭的习惯,更多用节能灯,更多用高水平的节电高的器具。
从企业到家庭成员,说到是整个中国代表性的用电主体,如果能够在中国攻坚克难把供给形成机制,调到适应内在的规律性轨道上面,有法律手段,有行政手段,更多是管准入,管技术标准的硬杠子。而真正能够充分内生的调动社会各种主体低碳绿色发展节能降耗积极性的手段一定还是经济手段为主,而经济手段为主达到双碳目标,一定要依托着中国在改革深水区触动既得利益,现在已经没有不触动既得利益的改革。
包括触动企业,触动居民,让大家都不舒服不高兴得事情怎么样做好,做到社会可接受,来逐渐推进到我们已经明确树立的双碳目标的达成上面。
这是我想给大家汇报的一个最基本的核心观点。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