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奥运会看氢能产业的未来与投资机会:“东京奥运会将留下氢能社会作为遗产”
原标题:从东京奥运会看氢能产业的未来与投资机会
我们相信,氢能产业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其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投资机构要重点关注国内外扶持和补贴政策以及市场反应。
一波三折的东京奥运会终于在7月23日正式开幕。早在2016年,时任东京市长舛添要一曾宣布“东京奥运会将留下氢能社会作为遗产”,就像1964年东京奥运会留下了新干线高速铁路一样。
今年的奥运圣火台和部分奥运圣火均使用氢作为燃料,为奥运历史首次;奥运村的热水系统也完全由氢燃料供能;运动员更是乘坐氢燃料电池巴士奔赴比赛场馆。生产氢气的电能,全部来自福岛县的太阳能板。从制氢、储氢、运氢到终端应用,整个过程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这是日本第一个完整的氢能基础设施系统,也代表了日本希望向世界展示其氢能战略的野心。
那么,氢能有什么特点和价值?氢能将如何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氢能的特点与价值
氢能是清洁、高能量密度的二次能源。氢的燃烧只产生水蒸气,不产生温室气体。若保证制氢过程的零碳排,氢是非常理想的清洁能源。
氢的能量密度较高。每千克氢燃料所含能量至少是每千克锂电池的130倍;体积能量密度(单位体积可储存能量大小)是锂电池的2倍,未来有望达到5倍。如下图所示,对氢燃料电池车而言,每增加一英里的里程数,需要的氢燃料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相比之下锂电池汽车却需要显著增加电池的重量与体积,势必会对电动汽车的结构设计和马达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加上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寒冷环境下启动和续航的技术突破,氢能在需要高能量、长续航和能应对极端气候的燃料的长途运输、航空、轮船、重工业等行业占据巨大优势。
另外,氢能的生产、储运和使用方式非常多元,是实现电能、热能、液体燃料等能源之间转化的媒介。和电能类似,氢可以由一次能源转化而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等;储运方面,气氢或液氢可使用天然气管道或液化天然气船运输;氢能还能以较高的转化效率转化成电能或热能。由此产生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作为偏远地区分布式清洁能源系统的储能方案。
当然,氢能在碳中和战略下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是制氢过程必须使用清洁的一次能源。氢目前普遍分为:灰氢、蓝氢及绿氢。
灰氢由化石能源制成,目前世界95%以上的氢气为灰氢。灰氢成本可低至1美元/千克,已被大规模生产,广泛应用于炼油和制氨(主要用于化肥)。
蓝氢也由化石能源制成,但要求制造过程中对每个碳排放环节使用碳捕捉技术,现有技术可以捕捉90%左右的碳排。基于最低的灰氢价格推算,目前蓝氢的成本最低可达1.5美元/千克。
绿氢则由清洁能源转化而来,零碳排。由于这种制氢技术还不成熟,尤其是目前电解水技术的成本和材料,目前绿氢的成本在2.5~6美元/千克之间。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左右,绿氢成本将与蓝氢相当。
日本氢能产业的实践
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制氢(Production)、储氢(Storage)、运氢(Distribution)和终端应用(End Use)。
此次东京奥运会从绿氢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氢能基础设施系统在世界范围内仍属罕见。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政府过去十年的长期投入(今年恰好是福岛核事故十周年),目前政府研发预算为世界第二,仅次于欧盟。
日本已在福岛县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制氢生产基地之一;已出售14万台家庭氢燃料电池设备Ene-Farm;已有至少4万辆氢燃料电池车投入使用;已建成至少135个加氢站,是全球最大的加氢站网络。
日本的储氢运氢技术和实践也走在世界前列。今年上半年,日本川崎重工建成的世界第一艘液化氢运输船Suiso Frontier已投入试运行,核心技术在于其1250立方米的储氢罐能够将液氢大规模储存于零下253℃(252.76℃为氢的沸点/液化温度),比储存液化天然气的温度还要低100℃。这艘船将会把液氢从9000公里以外的澳大利亚运往日本。这条运氢线路将使2030年日本氢燃料到岸价格降低4倍。
不过,日本氢能产业链的成本依然非常高,东京奥运会所使用的氢燃料电池巴士价格是柴油巴士的4倍,相同条件下氢燃料成本至少是柴油的2.6倍。与锂电池产业链相比,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更长、复杂度更高,有很多环节仍需技术突破和商业化探索。
面对氢能的未来,业内专家观点各异,有的认为液氢和气氢将成为主流,有的认为以甲醇或氨为代表的储氢运氢载体将成为主流。就重要性而言,有的认为氢能是世界各国达成2050年(发达国家)和2060年(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最后一块拼图,是完成深度脱碳的关键能源;有的甚至认为氢能是“21世纪的终极能源”,世界经济和能源结构将因此改变。无论如何,政府、国际智库和市场对解决上述氢能技术难题普遍表示乐观。
各国政府已立下氢能产业目标
过去十年,国内外政府已从行业倡导转向行业规范的制定和具体产业的扶持。其中,交通运输相关产业链将受到各国政府的政策倾斜。目前资本市场也普遍对氢能产业发展表示乐观。可以说,氢能产业在整个能源行业的地位已逐渐提高。
截至2021年初,全球30多个国家已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并承诺提供公共资金支持氢能的应用。日本和欧盟均已公布氢能战略,对2030年和2050年的绿氢产量和氢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提出具体目标。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另外,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占全球车辆的20%~25%,每年为交通运输行业贡献至少三分之一的碳减排。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家能源局等颁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支持政策,鼓励推广绿氢、分布式能源、燃料电池等重点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应用,氢能产业将迈入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在总结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已在制定氢能全产业链布局。
工信部预测,到2035年新能源车销售量将占新车销售总量的50%以上,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并建成加氢站5000座。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占中国能源体系的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至少10万亿元。绿氢规模将达4000万吨,占比最高。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占交通领域整体用能的19%,并减少3.56亿吨碳排;氢燃料电池车年产量达到520万辆。
资本层面,近期大量政府引导资金和能源产业资本聚焦氢能。截至2021年6月,全球大规模氢能项目和投资事件已达359个,其中至少三分之一发生在今年上半年,增速迅猛。各国政府已累计承诺至少700亿美元的公共资金投入氢能产业。预计到2030年,各国政府、资本和企业将为氢能产业投入至少5000亿美元。
氢能产业的未来与投资机会
我们相信,氢能产业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其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投资机构要重点关注国内外扶持和补贴政策以及市场反应。
终端应用方面,同为二次能源的氢能与电能同时有互补和竞争关系。投资机构可重点关注:1)氢能在较难电动化脱碳的行业应用,包括长途运输、航空、轮船、重工业等;2)氢能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以缓解清洁能源稳定性差、利用效率低、消纳压力大等问题。
这种互补和竞争关系的动态平衡,要求投资机构实时了解氢能产业的关键技术路径选择和技术发展。重点关注在液氢、气氢,以及甲醇或氨等氢能载体之间的路径选择。在上游制氢环节中,重点关注电解水技术和材料,以及碳捕捉技术的革新;储氢环节则需关注氢燃料电池的系统设计、贵金属开采和成本、大规模量产等机会;另外,储氢运氢的成本和安全性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应实时了解氢能产业对汽油和液化天然气管道、运输港口、加油站、加气站等现有能源系统的高效利用。
同时,也应当关注有直接竞争关系的蓄电池(包括锂电池)技术在体积和质量能量密度上是否有革命性突破。
全球平均气温已经较工业革命前升高大约1℃,然而我们现在掌握的清洁技术仍无法达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升温1.5℃以下的目标,这需要史无前例的技术革新和能源革命。
纵观人类的能源革命史,是从高碳到低碳,从低能量密度到高能量密度,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的历史,每一次革命都最终达到安全可靠和高效经济之间的平衡。那么,2020东京奥运会是否真正为世界开启氢能社会的大门,氢能产业发展将在多大程度上助力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并引领全球的能源革命,我们充满期待。
(作者供职于禹闳资本)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禹闳资本”。
责任编辑:李墨轩
无底线!直播40分钟搭讪七八位女孩?专家:可报警
无底线!直播40分钟搭讪七八位女孩?专家:可报警“美女,拍个街拍吗?”“这个身材好”......近日,央视新闻曝光户外搭讪式网络直播以及短视频乱象,引发广泛关注。在这类视频的拍摄过程中,主播会在街头和途经的路人进行搭讪。许多普通的路人会在不同意甚至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主播拍摄,成为视频中的素材。0001网络互助关停潮:“轻松互助”刚关停 现在又轮到“水滴互助”
3月26日,水滴互助发出关停公告,称将于3月31日18点正式终止互助计划。这也是继3月24日轻松互助宣布关停之后,紧接着又一个倒下的网络互助巨头。“为了给您提供更全面、更稳定的保障,我们将进行业务升级。”在公告中,水滴互助表示。0001加码新能源汽车 一汽联合东风、长安等成立合资公司
实际上,从2017年底一汽集团、东风公司、长安汽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始,一汽集团、东风公司和长安汽车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2019年先是宣布联合阿里、腾讯等设立T3出行项目。之后宣布在物流方面达成合作;2020年初一汽集团、东风公司、长安汽车等再度共同设立T3科技平台公司。新京报记者王琳琳责任编辑:赵慧芳,原标题:一汽联合东风、长安等成立合资公司,加码新能源汽车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