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302

机构解读央行动向:货币政策易松难紧 四季度或再降准

界面2021-08-10 13:07:110

原标题:机构解读央行动向:货币政策易松难紧,四季度或再降准

记者 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继续体现稳健中性的政策基调。央行在报告中表达了对通胀和外部形势的高度关切,虽然没有流露出放松政策的意向,但考虑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分析师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易松难紧。

分析师表示,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当前的经济形势也不支持央行收紧货币条件。从报告专栏传递的信息来看,央行已感受到通胀形成的压力,不可期待货币政策过度宽松。

从政策展望来看,分析师多预计,年内央行仍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推出时间点或在四季度。此外,为避免“大水漫灌”,央行将更多运用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以支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以下是部分机构对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解读

光大证券:下半年货币政策易松难紧

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整体延续了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形势的展望及货币政策的定调。相较于一季度而言,决策层对于海内外经济形势的疑虑有所上行,认为“经济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在货币政策要增强跨周期调节、前瞻性及自主性的政策框架下,我们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易松难紧,四季度存在推出降息、降准及结构性货币宽松政策的可能性。

从跨周期调节角度来看,决策层已经看到了“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出口受高基数影响增速可能放缓,部分领域投资增长偏弱,餐饮旅游等接触型消费尚未完全修复,经济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因而,在“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政策框架下,货币政策延续微松的必要性便得以体现。

从前瞻性角度来看,在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政策溢出效应影响下,通胀明显走高,若其货币政策转向步伐加快,可能引起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加大、金融市场估值大幅调整等问题。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仍面临挑战,并不支持人民银行上调政策利率。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类似于2012-2015年,在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之前,预先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的阶段通过降息为后续政策操作预留空间,是人民银行的前瞻选项之一。

从自主性角度来看,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非完全不考虑海外政策周期,而是在考虑全球政策周期的同时,货币政策更多服务于国内发展。当前阶段,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大多处于收紧阶段,但考虑到我国疫情防控较为得力,货币政策早已回归常态化。因而,并没有必要跟随主流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加息操作。

在中美利差保护较为充足,经济增速面临趋缓的阶段,择机适度放松货币政策,不仅可以更好地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服务国内经济发展;也可以为未来预留充裕的政策空间,以更好的应对全球货币紧缩周期的到来。

中信证券:四季度可能会置换降准或定向降准

报告对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部署,继续指出要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二季度货政报告所隐含的政策基调并未发生改变。

报告还强调了“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并以专栏的形式指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确认了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平稳态势。前者对应政策不会发生显著转变,将保持平稳连贯;后者对应央行将进一步加强其与市场的沟通,减少“预期差”的出现。我们继续维持此前判断,货币政策仍处于“温和”正常化区间,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报告还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的恢复情况予以了肯定,但也分析了几个潜在的经济增长风险点,指出“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出口受高基数影响增速可能放缓,部分领域投资增长偏弱,餐饮旅游等接触型消费尚未完全修复,经济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抬升企业成本,一些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大。”

鉴于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速重回5月的高点,下游企业成本压力仍在;同时7月末起部分地区散点疫情再度有所扩散,也将进一步影响服务业的修复,我们认为这几个构成央行在7月15日降准的因素(消费恢复较慢、中小企业压力较大等)仍存进一步影响加深的可能。综合考虑下半年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压力等因素,我们预计央行在后续月份仍存在一定的置换降准或定向降准可能,时点上可能最早在10月前后。

招商证券:对外部经济形势的研判略显悲观

此次报告继续体现稳健中性的政策基调。总体来说,央行仍坚持“调结构”的政策目标,传递出对通胀和外部形势的关切,尚未透露政策趋松的迹象。

相比一季度,此次报告对外部经济形势的研判略显悲观,同时体现出对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隐忧。与一季度报告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趋于乐观”不同,此次报告提出:“疫情脉冲式冲击不同国家,可能迟滞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语气略显悲观。

此外,央行在此次报告中给予通胀高度关注,并开辟专栏加强通胀预期的引导。将对通胀形势的判断从“物价走势总体稳定”(一季度《报告》)调整为“通胀压力可控”,说明央行已感受到通胀形成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央行重申“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的观点,表明短期内不急于开展“稳物价”调控,但会密切关注价格走势的变动。

广发证券:央行对货币过度宽松还是比较警惕的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都是特别重要的内容,这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栏一“货币与通胀的关系”,央行分析了2008年危机后和2020年危机后欧美货币政策的区别,前者实际上增加的只是基础货币而非广义货币供应,因此没有带来通胀;后者增加的是广义货币,因此带来了通胀。央行的结论是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从这份专栏传递的信息看,央行对货币过度宽松还是比较警惕的。

和一季度报告相比,本次报告在提到结构性政策工具时有比较明显的增量信息。一方面是对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表述更加细致,将其定位为“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计会做到“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确保直达性和精准性,以再贷款再贴现或类似于2020年推出的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形式落地的概率提升。另一方面是明确了央行在上半年新增了200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用于支持信贷增长缓慢的省份,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半年狭义流动性的宽松,以及5月份央行资产负债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异常的增长,从“实施好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再贷款政策”的表述来看,下半年再贷款工具可能还会继续使用。

东兴证券:通胀压力不会影响货币政策整体基调

我们认为,当前阶段通胀压力不会影响货币政策整体基调。一是央行对于通胀的表述仍是“通胀压力可控,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与一季度的表述保持一致,尽管央行对于通胀存在担忧,但并未到需要政策调控的“长期通胀”地步。

二是,央行对于基本面判断延续了“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的表述,结合730政治局会议删去“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当前监管部门对于下半年判断仍倾向于稳增长压力较大。因此,若现在收紧货币政策,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冲击,且本次通胀并不是由于经济过热引起,货币政策转向的结果就是既解决不了价格的“胀”,还会出现基本面“滞”的压力。

我们认为,降准预期仍在,后续政策节奏上或有微调。回顾2019年猪价抬升引起CPI上行时央行的表现,虽然当时CPI增速上行至4.5%高位,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多次提到物价面临上行压力,但出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考虑,央行那年不仅5次降准,还调降MLF利率。我们认为,疫情后基本面稳增长压力至少大于2019年时期,正如这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说,央行将“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在综合考虑通胀水平、基本面压力基础上对货币政策操作时点进行调整,但不会影响整体货币政策基调。

责任编辑:王珊珊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