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425

这一代年轻人对“酒桌文化”,不再买账

新京报2021-08-10 21:54:231

原标题:这一代年轻人对“酒桌文化”,不再买账|沸腾

▲《我不是酒神》中的职场“酒桌文化”。

这两天,“阿里女员工自曝遭男领导性侵”一案闹得沸沸扬扬,经舆论场域放大后,引发网友们对于职场性骚扰、大厂破冰文化、酒桌文化等的讨论。

除了女职员靠派发传单这种极端方式维权令人震惊,网友还发现,印象中代表现代、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互联网大厂,其内在价值观并没有走得更远,“酒桌文化”依然根深蒂固。

中国新闻周刊于8月9日发起一项名为“年轻人有多反感酒局文化”的问卷调查,截至8月10日18:55分,共有62.7万人投票,其中53.1万票表示“极度反感不能接受”;8.7万票表示“现实中难以拒绝,身不由己”。剩下8034票各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评论区中出现“反感酒局文化的可不止年轻人哦”。

在此之前,“酒桌文化”已经历了好几轮“批斗”。由于法律对酒驾以及“劝酒担责”的相关规定,现在的“劝酒文化”已“奄奄一息”,“死命劝酒”的情况也变得少见。

但这“一息尚存”的“酒桌文化”仍害人不浅。“酒桌文化”嫁接到职场,再跟职场性骚扰挂钩,就成了滋生性侵害的温床,加之“受害者有罪论”,受害者被迫以极端方式维权的行为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学不会的“酒桌礼仪”

有人说,年轻人喝酒是为了说出心里话,中年人喝酒是为了逃离现实。这句话道出了某种真相:酒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情绪饮料,一些年轻人喝酒是为了抵达真实,而某些中年人喝酒则是为了逃避真实。

找工作应聘某些岗位时,一些人免不了遇到与酒有关的尴尬场景,如被HR问“会不会喝酒”和“酒量如何”。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喝酒”早已是职场上必备的生存技能,而非一种单纯悦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年轻人讨厌的不是酒,而是酒桌上种种的隐性权力规则:干杯时,杯沿要比对方低;“领导随意,我干了”是为了表示服从……酒桌上,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隐性权力规训。而那些转身从酒桌上下来的人,已耳濡目染习得一整套“酒桌文化”,将之延续到家庭等场域。

经过《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洗礼的年轻人,坐在酒桌上才发现,酒桌上的考试比高考还要难,不仅有坐错位的尴尬,甚至有时被人叫起来换座位,都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学会怎么坐以后,还要面临敬酒的考验:敬酒的顺序,什么时候敬酒,敬酒时说什么话,这都有讲究。这种“讲究”需要年轻人在一场一场酒桌中耳濡目染习得,琢磨“喝酒”比琢磨工作还要累,这简直是“社恐”人士的噩梦。

其实不只是90后、00后,过去的每一代人都反感“酒桌文化”,但当每一杯酒都被赋予“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不喝你就拿不到奖金”“不喝你就……”等沉重负担,谁都无法从这个枷锁中解脱出来,更无法在酒桌上以真实面目示人。

▲某平台网友对于职场“酒桌文化”的看法。

不被年轻人买账的“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喝酒、喝醉这种让人出丑的方式,实现权力的互相较量以及利益的定向捆绑。

“我让你干了,你会不会干。”

“我让你喝醉了在我们这些人面前出丑你敢不敢出丑”……

最终,被劝酒的人被迫在职场站队,处于权力高位的人借这种方式达到精神控制与驯服目的。而这些觥筹交错的仪式,在年轻人看来,或多或少透着“虚情假意”和权力较量的意味。

原因在于,80末、90后、00后这一代人是在“遵守规则、获取认可”观念下成长的一代,对于传统酒桌上实现的私下里权力交接、做成生意的形式并不买账。“我希望打动你的是我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而不是我的酒量,我的吹捧。”则是这代人的普遍共识。

这代人伴随着互联网的成长一起长大,互联网技术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是平等、透明、共享。只要遵守规则,就可以享受在互联网上和别人交流的快乐;持续在论坛、互联网社区中持续输出“干货”,就可以取得的成就感。这种透明的、共享的、规则化的思维恰恰与“酒桌文化”的内核相抵牾。

说到底,反对“酒桌文化”,实际就是支持更透明的规则,更尊重个人技能。

某社交平台上的一个高赞回答反映了不少人的心声:“如果说90后有什么推动历史进程的使命,估计就是让酒桌文化终结于此了吧。”

新京报评论员 | 丁慧

责任编辑:王翔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