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8902

“真正戒不掉校外培训的是家长”!“双减”落地,家长的教育焦虑何解?

财经自媒体2021-08-12 16:18:531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近期,围绕治理校外培训和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多地出台“双减”细则。北京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暑期不再开课,上海取消了中小学生的联考、月考,浙江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学科分类排查统计……

“双减”已开始行动,但家长的教育焦虑并未减少。中考、高考在那,再怎么要求学校不得违规统考、考试排名,不得唯分数,但最终结果还是以分数评价学生。高考的筛选功能还在,提高分数的动力还在,家长的培训需求就在。近期被查处的一些“顶风作案”的培训班便是例证。据媒体报道,“双减”文件发布后,在有些培训机构的家长微信群里,着急退费的并不多,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反而是:如果培训班不能办,有没有什么办法私下补课?因此有人称,“真正戒不掉校外培训的,是家长”。

但是“双减”政策毫无疑问会严格执行。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经多次通报仍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直接在媒体上曝光,并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相关问责程序。

“双减”下,家长的培训需求何解?教育焦虑何解?

孩子课内没学好,确实需要“补差”,怎么办?

先厘清一个问题,此次校外培训治理,并非是一刀切的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关停。主要要求是: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也就是说,在工作日,学科类的补差培训是允许的,家长仍然可以给孩子报相关培训课程。

校外培训治理的几大要点

{image=2}

其次,文件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求学校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政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校外补课被严禁严查,不必担心因为老师“校内不讲校外讲”而学不好;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内就能学好,也就不需要太多额外的补习。

“双减”还有一个配套举措——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的其中一项内容是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也就是说,如果课内没有学好,课后服务时间,老师会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

有条件的家长为孩子进行家教一对一补习,“普通家庭”怎么办?

“双减”后,家长有一个担忧在于,禁止了校外培训机构,“普通家庭”不能给孩子补课了,但较富裕家庭有条件为孩子请家教进行一对一补习,这是否会造成新的不公?

前文已说过,校外补习并未被完全禁止,一对一家教的优势或许在于节假日、双休日提供补习。实际上也已有这样的“操作”了。8月8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一则检查校外培训机构发现问题的通报,其中一个查处案例是在咖啡馆开展一对一培训的个人。补习已然转入“地下”,未来一对一家教是否会成为趋势尚未可知,请家教是完全合理化还是会有一定限制,也未可知。但是北京市对这个咖啡馆一对一培训的查处,亦是一个信号。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会请家教的是少数人,少数孩子提前学,对这些孩子未必是好事。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提前学反而可能败坏孩子学习兴趣。也并非补习越多孩子成绩越好,这点下文会论述。

不补习孩子成绩提不上去,怎么办?

补习越多,孩子成绩越好吗?

202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全面梳理团队七年多来在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采集到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其中包括补习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情况。

《报告》认为,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参与校外补课反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绩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以初中阶段为例,有34.9%的成绩优秀初中生每周补课超过3小时。而在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在成绩中等的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

此外,在校外培训中提前学、过度补也会给孩子的正常学习带来一系列问题。

超前学会让学生对校内课堂失去兴趣,课内学习效率下降,对补习形成依赖,进而进一步加重学习负担。脑科学研究证明,超前教育可能造成孩子脑损伤。超越儿童脑发育阶段,盲目超前学习,让他去接受大脑所不能处理的信息是徒劳、适得其反的。而过度补习可能导致孩子厌学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可见,学科课外培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是有限的。《报告》同时指出,中学阶段,父母过多关注子女学习,尤其是考试成绩或名次,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人文环境能够帮助处境不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所以,要想提高孩子成绩,比补课更有效的,是做好家庭教育。

社会以毕业学校、学历评价毕业生,怎么办?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其一是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其二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我国社会重视学历,大部分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招聘时看重学校、学历,好大学的文凭可以获得更好工作的机会,获得更高收入。

当名校文凭、高学历逐渐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成为获取高收入的前提条件时,家长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方式(如校外培训)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以求考高分、考好大学。这才是家长焦虑的源头。

社会的评价,其实还是源于教育评价。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我们把高校分成了三六九等,学校又按分数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个评价体系已经存在,用人单位拿来筛选“人才”。

好在,这种评价体系已在校正中。“双减”政策要求,地方政府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严禁考试排名,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也就是说,至少中小学阶段已渐“去分数化”,剩下的,便是高考改革,或许大学也该“去等级化”。

家长也要想清楚,孩子高考分数竞争过他人,就成功了吗?

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已达21836万人,占总人口15%,大学生就业日趋困难,靠政府力保才能稳住70%的目标,而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技工荒”,也就是说,大学生比职校毕业生就业难多了。

也许有人觉得考清华北大、985、211就不愁就业。即使“名校就业率高”这个前提条件成立,如果上学是以清华北大或者985、211作为目标,那只有1/1000或者5%的几率。除非你的孩子确实擅长学科学习擅长考试,不然,得“鸡娃”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孩子得多累?按这个标准衡量,除去那5%,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只是“普通人”,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在学业上竞争过95%的人?

或者还有第三种方式,让孩子成为做“经济蛋糕”的人,为他人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去就业市场上“争”岗位。要具备这种能力,显然不是通过学科补习能习得的。

责任编辑:王翔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