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9442

央行试点取消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境外机构期待投资者付费换来“精准评级”

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8-12 20:57:401

原标题:央行试点取消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资管机构早已使用内部评级,境外机构期待投资者付费换来“精准评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植 上海报道

“在8月11日央行决定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后,公司高层连夜举行会议讨论应对措施。但整体而言,这项新政对我们信用债投资交易的影响不大。”8月12日,一家信托公司资产配置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究其原因,一是随着信用风险增加,公司已大幅削减信用债配置,转而增加利率债(国债)与短期票据避险;二是公司很早注意到信用债市场存在信用评级虚高等问题,所有的信用债投资交易决策均根据公司内部评级开展,不再依赖外部信用评级。

相比而言,不少企业则担心央行上述新政或将导致发债难度增加。

一家江浙地区中等规模制造企业财务总监向记者直言,相比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即便不引入外部信用评级,也能获得较高债券认购额与较低发债利率;他们则将外部信用评级视为重要的发债增信措施。如今他特别担心在央行新政冲击下,即便企业引入信用评级,但投资机构不再“重视”相关信用评级结论,就会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状况——企业既增加了信用评级支出,却没能降低发债融资成本。

记者多方了解到,央行决定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也对境外投资机构配置信用债构成一定的冲击。

一家欧洲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向记者透露,他们内部对配置境内企业发债设定明确的准入门槛——即这些债券必须拥有权威机构提供的信用评级报告。若企业发债没能引入信用评级,则可能被挡在投资范畴之外。

他们担心的是,境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仍缺乏风险事先预警能力,导致他们无法放心配置。

资管机构淡定应对“探因”

上述信托公司资产配置部主管坦言,对于央行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市场早有预期。

去年12月中旬,央行组织召开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当前评级行业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偏弱等问题,制约了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究其原因,是此前高评级的永煤债突然曝出兑付违约,对债券市场投资信心构成巨大冲击。这起债券风险事件充分凸显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虚高、评级机构事前风险预警职能严重不足等问题。”他告诉记者。

随之而来的,是相关部门很快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今年3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债务融资工具评级机制做出重大调整,即在申报环节,不强制要求企业提供相关信用评级报告及跟踪评级安排作为申报材料要件;在发行环节,取消债项评级报告强制披露要求,仅保留企业整体评级报告披露要求。

在这位信托公司资产配置部主管看来,此次央行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也是对上述措施的确认与补充。

“鉴于国内信用评级行业普遍存在的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偏弱等问题,我们内部很早对信用债投资交易决策机制做了大幅调整。”他向记者直言。

他直言,他所在的信托公司已形成相对行之有效的事先风险预警机制,令交易部门无需依赖外部信用评级。通常情况下,一家企业出现债务兑付违约前,都会出现不少财务状况恶化迹象,比如企业大幅抛售资产套现,非标资产、租赁资产相继出现违约诉讼,部分投资机构开始抛售债券避险;当这类迹象出现,风控部门会及时提醒交易部门必须高度注意相关信用债违约风险。

记者了解到,依靠内部评级开展信用债投资交易,已成为众多投资机构的“共识”。众多大型资管机构除了搭建独立的信评团队、完善的信用等级体系与重点行业模型,还根据不同的内部评级,对不同信用债设定差异化的风控管理要求,不再依靠外部信用评级。

一位国内大型私募债券交易员向记者直言,央行此次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可能对投资机构配置新债构成不小的影响。具体而言,以往投资机构会通过外部信用评级获取发债企业财务数据,并将这些财务数据纳入内部设定的行业模型或评级模型,作为是否投资新债的主要依据。若未来企业决定发债环节不引入信用评级,投资机构投研团队拿不到相关财务数据,就很可能直接将相关债券剔除出资产池,导致投资机会错失。

但他发现,8月12日多家银行券商投行债券承销部门突然忙碌起来,打来多个电话邀请他参加发行路演活动,打算通过面对面沟通,让投资机构认识到相关信用债的投资价值。

“债券承销部门突然间承担着给企业发债增信的角色,令我们也挺意外。”他直言。

境外资本期待投资者付费换来“精准评级”

央行试点取消企业债发行环节信用评级要求,同样悄然影响着境外投资机构对境内信用债的配置步伐。

8月4日,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7月份债券托管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境外投资机构配置境内企业债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分别达到107.81亿元与418.91亿元。

一位券商债券分析师向记者指出,若越来越多企业在发债环节取消信用评级,则会影响境外投资机构的配置热情。

上述欧洲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直言,目前他们已暂缓信用债配置步伐,先观察企业在发债环节是否引入信用评级。

“若发债企业不引入信用评级,我们则倾向向评级机构采购评级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他直言。令他比较担心的是,信用评级机构能否真正做好风险事先预警职责,令投资机构付费变得“物有所值”。

他直言,此前他们曾向境内评级机构采购时,发现评级机构大多迎合债券发行人的“意愿”,相关评级报告存在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调整不及时、风险事前预警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总部投资委员会一度对这类评级机构诚信度持怀疑态度,将人民币债券投资范畴严格设定在利率债与政策性金融债。

“我们希望近期中国相关部门一系列监管措施能加快信用评级产业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通过扶持投资者付费模式,令信用评级机构能站在投资者立场,给予精准客观的债券评级,从而推动全球资本加快对境内企业发债的配置步伐。”这位欧洲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指出。

(作者:陈植 编辑:包芳鸣)

责任编辑:邓健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