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支付行业在新环境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发展
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中,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s,FMIs)被定义为“参与机构(包括系统运行机构)之间,用于清算、结算或记录支付、证券、衍生品或其他金融交易的多边系统”。3月5日,人民银行等六部委也联合印发了《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可见,支付行业发展,应基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视角,全面推动协调发展。在此视角下,如何确定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如何处理好支付系统与其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人民银行与其他金融监管者的关系、如何解决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的协调问题、如何应对基于公共网络的分布式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挑战,诸如此类一系列问题。
视点 | 杨涛:支付行业在新环境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当代金融家 杨 涛
2. 效率趋势
以下为文章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也对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支撑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设施,支付行业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付清算体系应顺势发展,坚持不断推动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赋能”,更好应对短期与中长期挑战。
1
影响支付行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也需要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系统的规模经济和匹配效率、降低行业的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等。各类新技术解决方案则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并使风险可控。例如,零售支付创新路径的共同特征是围绕支付安全,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各种摆脱传统有形身份及资金认证载体约束的新型解决方案,致力于个人消费和交易支付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脱离外在载体与中介环节的约束。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央政治局2019年2月22日下午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系统阐述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针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支付行业同样需要把握几方面重点。如促进金融服务对象的结构优化、推动金融服务主体的结构优化、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防范金融风险注重“补短板”、坚持金融“双向开放”等。
2. 经济背景:经济周期带来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增长处于长债务周期顶部、创新周期萧条期。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危机与衰退的压力不断上升。从内部环境看,经济增长源泉主要包括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但当前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环境已发生变化。数字化新经济成为缓解内外冲击的措施之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9年9月4日发布报告《数字经济2019》指出,全球数字经济活动及其创造的财富增长迅速,且高度集中在美国和中国。对支付行业来说,既需直面经济金融波动带来的周期性影响,也需进一步拥抱数字化与新经济。
3. 结构趋势
金融稳定理事会(2017)指出,金融科技创新的供给侧驱动因素是不断演进的新技术和不断变化的金融监管,需求侧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和消费者偏好。支付行业一直是新技术影响的前沿,尤其对于零售支付体系来说,移动支付工具、金融账户体系、商业模式与生态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从零售支付入手,全球复杂支付体系已然形成,当前支付行业基本确定了参与主体范围扩大化、支付产品和方式多样化、支付载体多元化、支付风控自动化、支付流程非接触化的发展趋势。
2
我国支付行业发展及当前挑战
1. 主要特点
支付市场运行逐渐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从支付工具看,2019年,银行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233.88亿笔,金额2607.04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7199.98亿笔,金额249.88万亿元。从支付系统看,2019年,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业务量增幅较大,处理业务211351.75亿笔,金额173.6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0.62%和44.32%;银行行内支付系统业务笔数则大幅下降,处理业务164.69亿笔,金额1218.69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5.12%和8.51%。
一是规模增长。尤其自2012年以来,我国支付业务基本以超过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支付服务的渗透率和长尾用户覆盖率得到快速提升。
二是效率领先。以零售支付为代表,新兴支付工具、支付模式、支付服务、支付市场对于经济金融效率提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并且在全球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三是重视安全。支付创新的效率与安全的“跷跷板”如何把握,成为近些年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
四是对抗融合。市场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支付产业链的各类主体之间,都面临既竞争又融合的多元格局。
4. 普惠趋势
六是寻找新机。随着C端的支付创新已经“白热化”乃至呈现“红海”特征,目前行业更加着眼于支付的B端、跨境等“蓝海”领域。
七是全面开放。金融开放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支付行业也需要积极迎接开放改革。例如,需适应全球趋势与原则,进一步优化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治理机制。再如,真正走出去适应不同经济体的监管与市场特征,输出支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八是分层监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未来监管的核心思路逐渐转向奖优罚劣,形成高效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解决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金融科技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要求摆脱“大干快上”的思路局囿,转向更注重过程和实效,“补短板”迫在眉睫。
十是权责清晰。支付体系逐渐趋于信息透明、降低各方交易的复杂性、责任分担明确,同时具有本土特色的“支付+”,也逐渐明确创新的底线与边界。
2. 面临挑战
一是需避免对支付行业认识的极端倾向,近两年从舆论上看,过于抬高移动支付的地位,乃至称之为“新四大发明”,或者对于支付创新价值“一棍子打死”,都是贻害无穷的。
二是在支付行业快速发展中,仍有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解决,体现在供给侧、需求侧和中间环节。
5. 功能趋势
四是支付运行中的资金安全与信息安全仍不容忽视,无论是支付交易中的常态化安全风险,还是“黑灰产业”的泛滥,都需要高度重视和应对。
五是支付服务消费者的分化。从需求角度看,企业和居民的支付需求差异较大,而消费者自身需求特征也在分化,支付活动给其带来的效用各不相同,追求的支付体验和过程也有差异。
六是支付服务价格问题,将越加受到关注,因为支付市场均衡运行的基础,是更加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七是生物识别+支付将成为近几年争议热点,特别是如何在快速发展与保障安全之间把握好尺度。
在工具层面,移动支付创新对促进消费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作用。使支付环节从最初电子商务服务的瓶颈,演变为激发新消费模式的重要载体。与衣食住行有关的商业场景和公共场景,都可以作为移动支付的典型应用场景。依托于“支付+”,甚至有望进一步提升当前商业模式的整体效率。在系统层面,通过对自身不断建设与完善,可以进一步助力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发挥基础性作用,调节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作为人民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改善金融服务、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
九是支付数据信息统计还存在非标准、不准确的现象,容易导致监管、协会、机构、组织、学界、媒体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误读。
十是与快速发展的行业现状相比,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使得普遍来看,支付话语体系的专业性不足,缺乏讨论共识与基础。
3
6. 安全趋势
1. 由上而下的创新尝试:对公账户为例
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包括大额支付系统、零售支付系统、证券清结算系统。具体到我国,一方面,面向个人的支付服务创新已经在全球领先,面对疫情冲击保持了线上业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尽管线上化产品已能覆盖大多数对公业务,但由于企业业务个性化较强以及监管约束等因素影响,其线上化程度仍然有限。
针对企业开户制度,包括监管部门及银行机构在内,近年一直致力变革与优化。2015年1月,人民银行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银行远程开立账户提出框架性意见。2019年,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2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此后将更注重银行账户的事中事后监管。此外,许多银行也推出企业线上开户申请,协助企业进行部分信息采集和审核,申请人只需前往网点一次即可实现全部办理,程序更加便捷。
疫情蔓延期间,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银行可在有效防控风险、准确识别客户身份和开户意愿的前提下,探索综合运用远程视频、人脸识别、电子证照、企业信息联网核查和大数据分析等安全有效方式,通过电子渠道为单位办理开户、变更等账户业务。但当疫情结束后,仍需联系客户及时赴现场补齐相关手续。在政策支持和现实压力下,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最近一段时间,各银行机构线上业务的服务替代率平均水平达到96%。
随着近年支付行业监管思路更加清晰,从单个重要环节整顿向规范支付全流程发展,通过实现支付产业链条的监管闭环,进一步清晰支付在交易、清算、结算等不同环节的功能,更加明确了参与者的相应责任和风险。从长远来看,当前还需对支付风险进行更加细化的甄别,有效辨析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金融性风险与非金融性风险等。为进一步推动支付行业安全发展,尤其是主动适应支付科技飞速发展,还应大力推动支付在技术、业务、设备等各方面的标准化建设。
对公账户领域长期存在的许多痛点问题显示,银行业务线上化发展不应仅着眼于短期压力,还应考虑中长期“顺水推舟”加快改革。一则,原有企业开户流程总体看仍然复杂,周期较长,且对公账户的大额交付通道难以覆盖下班后及节假日部分时间。二则,许多涉及中小企业主体的供应链平台交易无法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必须通过网银或银企联转账的方式付款,再由财务人工认款,才能在平台方人工核销订单,影响了交易效率。据调研,某服装类Saas供应链管理平台助力批发商线上进行进销存管理,在供应链流通环节初见成效,但在资金结算环节,多数仍要在批发市场档口通过线下面对面才能完成交易。疫情期间,批发市场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严重影响了中小批发商的生存。
对支付行业来说,推动企业在线开户、对公账户电子化等,其一,能够促进银行相关业务适度摆脱线下柜面,实现在线化运行;其二,有助引导客户交易习惯向线上转变,惯于线下交易也是以往实现对公账户服务线上化的主要约束之一,但在疫情期间,企业客户开始“被迫”习惯在线上进行业务沟通和办理;其三,可以更好地提升金融机构小企业服务能力,助力平台型产业链金融快速健康发展;其四,针对“面签”的技术解决方案已逐渐成熟,包括人脸识别、多因子身份认证等身份识别技术,以及视频双录、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合同等。
3. 对支付监管的政策建议
对监管部门来说,疫情之后进一步推动改革,尤需在以下方面充分考虑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7. 理论研究
4
支付行业七大方面发展趋势
1. 全局趋势
一是大额支付领域。主要分析大额交易的模式及参与者行为,如流动性分析、交易时间与参与者行为分行、银行间货币市场分析、拓扑与网络分析、虚拟场景模拟分析等。二是零售支付系统领域。如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规制等因素对零售支付产业的影响,区分消费者行为类型,提供创新思路等。三是证券清结算体系领域。如通过建模、模拟等方式研究中央结算对手方行为等。
1. 政策背景:从经济供给侧到金融供给侧改革
3. 技术背景:金融科技变革的大趋势
综合来看,支付已经成为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支付行业发展还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五是双轮驱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内的新技术变革,以及包括监管、市场、主体、行为在内的支付制度规则,成为影响支付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三是支付行业发展的价值目标不清晰,需要进行次序协调。如降低成本、服务实体、客户体验、增值服务、流量入口、数据聚合等各种目标混在一起,容易导致发展失序与矛盾。
八是行业利益矛盾与协调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零售支付角度看,行业“蛋糕”高速增长时代难以持续,这时更需要完善“分蛋糕”的规则。
对公业务为例看疫情期创新影响
2. 或成银行业务线上化发展突破口
责任编辑:张译文
近日,IMI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撰文分析新环境新形势下我国支付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文章认为,目前,我国支付行业体现出规模增长、效率领先、重视安全、对抗融合等特点,但也面临着过于抬高移动支付的地位、支付行业发展的价值目标不清晰、支付服务消费者的分化等挑战。在“抗疫”中,支付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基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视角,全面推动支付行业协调发展,提升系统的规模经济和匹配效率。
九是标准自律。在支付改革与创新中,推动支付标准化是主要抓手,而依托行业协会的自律与备案机制将发挥重要作用。
其一,银行账户管理是防范洗钱、欺诈等活动的第一道防线,无论开户机制如何演变,都要始终把账户实名制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其二,由于不同银行间的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应选择在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安全风控等方面运行较好的机构,进行局部远程开户试点。为进一步提高银行对优质客户的甄别能力,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也可引导大型优质电商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的Saas供应链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等,协助开展对公账户的试点工作。由于试点操作到全面推开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考虑过渡期间对某些账户功能运行进行适当约束。其三,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保证企业客户身份和行为真实性的关键。其四,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应进一步完善与远程开户有关的配套法律规则,并要求银行进一步健全完善内控机制,如以制度形式认同和保障电子单证、影像、签章、数据的合规性、合法性,一旦出现问题如何归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