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8374

苏州何以焕新:GDP两万亿元之后

中国新闻周刊2021-11-02 07:53:250

原标题:苏州何以焕新:GDP两万亿元之后

{image=1}

苏州:GDP两万亿元之后

本刊记者/陈惟杉

发于2021.11.1总第1018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今年上半年城市GDP总量排名中,苏州位居全国第六。在前十名的榜单中,苏州无疑是个特例,因为只有其行政级别为地级市,这也是苏州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原因。

“除了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苏州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位列第四;上市企业数量,苏州位列第五,其中科创板位列第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苏州稳居前三,偶尔也会蹦到第一名。”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曾直言,最强地级市对苏州来说“没什么好骄傲”,苏州的目标不是保持地级市第一,而是应当有更大的作为。

苏州GDP已在2020年迈上两万亿元的台阶,在行政能级仍在相当程度决定资源配置的当下,苏州的样本似乎更具观察的意义。苏州过去的路径,当下的谋划,以及未来的转型方向,几乎是中国经济的完美复刻: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乡镇工业与引入外资起步,在经历高速增长期之后却面临成本上涨制造业流失的困扰,再到如今处于寻找新的增长动能的关键期,苏州更像是中国经济的微缩样本。

因此,GDP迈上两万亿元门槛后如何突破“天花板”,问题的答案也不仅仅关乎苏州。

优化制造业的“良田”

据第三次国土调查,苏州国土开发强度约29%。对于占据江苏国土面积8%,却贡献全省经济总量20%的苏州而言,土地已然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对于苏州一些下辖区县而言,国土开发强度已经踩到“红线”。

苏州已经习惯向空中要地。1995年,苏州工业园区引入新加坡企业腾飞集团,当时已经借鉴新加坡多层厂房开发经验,建设8幢两层厂房,建筑面积11.61万平方米;2016年,其中3幢两层厂房被改建为6幢多层厂房,地上建筑面积增加了43.5%。但是如此方式能够腾挪出的空间必定有限。“生产高精尖零部件只能采用单层厂房,如果建设一间10层厂房,良品率必然会大幅降低。”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夏远峰说,“因此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挤出一些土地指标。”

在外界认为苏州土地指标已然很紧张的情况下,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权益处处长俞振武却说,“就工业用地而言,苏州家底丰厚。”除了拿出68.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在开放再出发大会上,苏州还划定了100万亩,即667平方公里的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红线,以保障工业占GDP比重不低于40%。

苏州的工业用地究竟从何而来?和所有经济发达地区一样,“腾笼换鸟”成为必然选择。从2016年开始,苏州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3年整治“散乱污”企业5.35万家,腾出发展空间7.8万余亩。在夏远峰看来,这一过程仍在持续,“一些企业离开,政府将土地回购,再将土地提供给符合未来产业方向的企业。”苏州每年工业用地供给量已经从21世纪初的10万亩左右下降至约两万亩,工业用地供给与退出量基本持平,目前苏州工业用地的面积约为115万亩。

“腾笼换鸟”之下,究竟哪些企业要离开?2020年10月,苏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引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经过三年努力(2021年~2023年),基本完成对近3年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的低端低效工业企业的改造提升或处置淘汰。俞振武说,对于苏州而言,工业用地的关键,在于怎么优化。

无论是被动离开还是主动转移,“腾笼换鸟”的实质是产业升级,不管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所迫,苏州都必然经历这一过程。2017年,传统硬盘生产商希捷迁往无锡;2018年,生产液晶背光面板的欧姆龙离开苏州;2020年,三星关闭了苏州的笔记本电脑工厂……外界不仅在担忧外资撤离,更在忧虑一旦成本优势不在,苏州经济会否失去动能,毕竟苏州历史上对于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倚重不言而喻。

外资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当下苏州的产业格局。2020年苏州规上工业产值共计3.53万亿元,两个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产值均超过1万亿元。苏州下辖的县级市昆山市,长期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聚集了大批台资制造业企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笔记本电脑行业为例,苏州昆山曾以出口加工区为载体,在2000年后吸引台湾主要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进入,并密集布局1000多家笔记本上下游配套厂商,2010年后,每年出产笔记本电脑数量一度达到1亿台的峰值,占全球总产量三分之二。

{image=2}

但在此之后,苏州笔记本产量一路下降。“代加工在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笔记本年产量如今在5000万台左右,但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利润、税收都不断上升,以代加工为基础,近年苏州向产业链中上游突破,典型案例便是苹果产业链进驻。”苏州工信局局长万利解释说。

2020年,根据公开的苹果供应工厂注册地址信息,苏州有74家工厂,分属50家供应商,占比苹果供应商总数四分之一。据估算,2020年苹果苏州供应商实现工业总产值2700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规上总产值26%,间接贡献可达30%以上。国内很难找到第二个城市,像苏州这样具备相对完善的苹果供应链和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

万利将之形容为一块良田,种植农作物的附加值越来越高,所谓“良田”便是苏州的制造业基础。“在大、中、小三个维度的工业门类中,苏州分别有35个、167个、493个,可以说是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地级市。苏州有49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17家是上市公司,特别是近两年在科创板上市的很多企业属于半导体行业,而苏州之所以对这些企业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所奠定的产业链基础。”

传统产业升级的可能

由于苏州正持续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苏州才会对一些产业外迁保持淡定。而对于留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苏州则希望通过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即“智改数转”提升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苏州众多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智转数改已经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沙钢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无人行车改造的开销甚至接近于购置一台新的行车,改造并非单纯出于节省人力成本的目的,而是提高了工效,减少了设备故障。今年以来沙钢已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99个,已投资2亿元,减少岗位人员120名,实现效益3000万元,还有75个在建智能化项目。

除此之外沙钢集团每年的技改投入达到30亿元~50亿元之间,在这背后除了企业自身动力,政府的引导作用也十分重要。沙钢集团所在地张家港于2015年开始实施创新积分制,将分散在各个部门鼓励创新的政策进行整合,企业可以清晰了解到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按照每一分兑换2000元的惯例,也能清楚知道政府补贴额度。“比如近年政府注重‘智改数转’,便会增加对应积分权重,从而引导企业,并且便于企业通过榜单找到与同行相比的短板。几年前沙钢的创新积分排名只位列第三第四,当时他们就提出要争做第一。”张家港市政府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创新积分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20年12月,苏州发布《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直接对企业“智改数转”予以资金支持,如对获得智能化改造提升项目贷款的企业,市级财政按照项目贷款额的1%给予贴息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额度不超过 200 万元;各县级市(区)按照不低于项目贷款额的 1%给予贴息奖励。

而在今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端纺织等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先导产业,排出工作计划,每月组织推进活动。

吴江盛泽是全球纺织行业的集聚地之一,被称为“面料硅谷”的盛泽,拥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千亿级专业市场,老产业也被“逼上”新赛道:在恒力集团年产20万吨高性能工业丝技改项目车间里,生产运输线上空无一人,只有12辆AGV无人智能搬运车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辆丝车装有48锭丝饼,一锭丝饼12公斤,加上丝车重量,总计有五六百公斤,原本需要工人付出高强度劳动。

以恒力为代表的纺织业是苏州传统优势产业,仅盛泽镇就诞生了恒力与盛虹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今年盛泽镇便计划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230余个。

{image=3}

未来增长动力何在?

尽管努力向产业链中上游迁移,通过“智改数转”赋能,但传统产业增长必然会遇到天花板。如果新兴产业缺少动能,苏州的发展就会面临瓶颈。

在苏州3.53万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并不起眼,2021年产值有望突破2000亿元,但苏州无疑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寄予厚望,甚至被视为决定城市命运的“一号产业”,其产值被寄希望于在2030年达到1万亿元,这已经可以和苏州如今的两大支柱产业等量齐观。

30年前,苏州抓住电子信息产业机遇,至今仍在享受其带来的红利,但是随着苏州错过互联网产业浪潮,生物医药被苏州视为不能再错过的机遇。2020年4月,苏州召开生物医药发展大会,发布《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下称《实施方案》),发布首批16家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名单,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下称“信达生物”)位列其中。

信达生物2011年落户苏州,从一个不足10人的团队逐渐发展壮大,不到7年就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未盈利生物制药公司IPO。2019年11月,信达生物PD-1抑制剂达伯舒成为首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国产PD-1抗癌药。其实,从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PD-1抗癌药便能一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实力,包括达伯舒在内,目前国内上市的4款国产PD-1中有3款为苏州制造。

苏州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时间始于2005年,当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始建设。如今,苏州工业园被认为是国内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人才总量、领军人才在全国占比均超20%。苏州已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数量近5万人,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20%~30%的增速。在港交所上市的全部14家内地生物医药企业中,有8家主体或研发生产机构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还有20家企业已完成股改或正在股改筹备上市。

十多年来,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苏州市、区两级已持续性地推出了从引进人才到产品上市的一揽子扶持政策,而由于生物医药研发过程较为漫长,而且投入大、风险高,对于政府产业政策的延续性是极大的考验。有苏州政府人士向记者感慨,“苏州的幸运在于历任领导不仅看重当下,也在思考未来苏州该做什么。”

当然,生物医药并非苏州唯一“押注”的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苏州确定了11个重点产业集群,特别是五大先导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位列其中。如果说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航空航天产业则仍处于培育期。

“未来15年,大飞机将实现从飞起来到用起来、再到多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越让说。2021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苏州市政府和中国商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航空产业集聚和培育、航空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团队高频对接、高效推进,已在工作机制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赵越让透露,苏州将参与培育大飞机创新链,参与构建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参与塑造要素完备、充满活力的大飞机产业生态。

从开革开放之初的“星期天工程师”到如今的“沪苏同城”,苏州希望再一次抓住承接上海产业外溢的优势。毕竟造一辆汽车大概需要1万个零件,而造一架飞机则需要600万个零件,而C919已经获得国内外28家客户累计815架的销售订单。C919真正实现量产的时间节点也被视为国内航空产业的爆发点。

太仓市毗邻上海,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夏远峰告诉记者,在十多年前,其就曾接触过商飞研究院,但当时导入航空产业的困境就在于距离量产时点尚远。早在2008年,在太仓投资的德企舍弗勒就曾单独注册航空轴承生产企业,但苦于没有订单,在管委会的挽留下舍弗勒同意将注册资本减半后不注销这家企业,如今几乎是“零距离”切入航空产业。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苏州切入航空航天产业所具备的产业基础。夏远峰表示,太仓聚集了德国排名前十的机床厂商中的六家,虽然此前与航空产业看似没有关联,但是飞机精密零部件生产离不开高端机床。“通过近两年的密集布局,苏州已经在航空产业布局上走到前列,主要瞄准一些小型核心零部件”。

目前,苏州航空航天相关产业规模达300亿元,集聚重要零部件及配套企业200多家,涉及动力系统、机电系统、航电系统、航空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其中,参与中国商飞有关项目的企业就有近30家。

{image=4}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极限

像舍弗勒这样的外资企业愿意继续在苏州切入航空产业,一方面自然是看中市场,另一方面也足见苏州对于外资的吸引力。

2020年,苏州实际使用外资55.4亿美元,相比于巅峰时期超过90亿美元的量级已有下降,但相比2019年仍然增长20%。在外资撤离的隐忧下,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156家在苏州投资设厂,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家外资企业在苏州投资。

苏州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并未减弱,具体到苏州下辖各县市的情况亦是如此。作为国内德国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太仓现有德企近400家,5年间,这一数字增长了55%。太仓德国中心副总经理马莉珂告诉记者,在德国,太仓的知名度甚至可以与北京、上海相比,她认为德企愿意落户太仓的原因之一便是其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优势。

同样,苏州高新区“日资高地”所吸引的日企数量也并未减少,于今年突破600家。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长良直在谈及苏州营商环境的优势时只说了四个字,“说到做到”,并一再解释不要认为这很简单。NGK生产的汽车尾气陶瓷净化装置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01年落户苏州后,共经过5次增资10次设备投资,其中第二工厂的总投资额达30亿元。

不论对于外资还是内资,营商环境都是苏州吸引力的重要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在创立之初便借鉴了新加坡“敲门式招商”的经验,所谓“敲门式招商”指新加坡曾在世界各地设置招商办事处,收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信息,在了解其需求后再由专人一家一家地“敲门”招商。

如此形成的“亲商”传统已经成为苏州的优势,随着上海在市郊布局“五大新城”,必然与苏州争夺一些产业项目的落地,苏州市政府一位相关负责人在向记者解释苏州的优势时谈到,苏州每个乡镇都有招商职能,上海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上海在招商时更像一条大船在缓慢前进,苏州则是上百条冲锋舟在往前冲,越到基层招商意识和服务水平越强,“抢项目就像抢老婆一样”。

今年2月,毕马威曾发布苏州工业园区2020年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报告,在模拟排名中,园区位列全球第25位,10个关键指标的排名中,合同执行率位居全球第一,开办企业数量、获得电力等指标也位居前列。

2021年6月,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苏州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三,其中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全国排名第一位,创新环境在全国排第二位。良好的营商环境让苏州的市场活力迸发,据统计,2020年苏州全市新设各类市场主体68万户,增长57%;26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增上市公司26家。

对于苏州来说,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极限。而苏州选择的新发力点在哪里?今年4月发布的《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1》首先便提出对标先进。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持续深化改革,主动深入研究RCEP、CPTPP等最新规则,在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强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同时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学习借鉴上海临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其他先进城市最新做法,结合实际推进制度集成创新。

责任编辑:张建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