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还是利己?许小年:公益是“个人之事”,是二者的统一
原标题:利他还是利己?许小年:公益是“个人之事”,是二者的统一
{image=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见习记者 周南 北京报道
公益与私德如何平衡?在第三次分配的大背景下,公益人应当如何定位、勇立潮头?企业应该如何做公益?如何实现商业发展与公益创新的同频共振?
近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中欧校友总会联合主办的“2021首届中欧校友公益年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许小年认为,公益是利他和利己的统一,是符合道德的善行。“我们做公益的时候,除了每年捐多少钱、种多少树、资助多少孩子上学,更重要的是要问问自己,我来做公益是为了符合外界的预期,还是发自内心的冲动,我做公益是因为他人的感恩而愉悦,还是经过自我省查而达到心灵的宁静。”
“个人之事”
做公益利他已经成为共识,当谈及做公益是利己时,常有非议。而在许小年看来,公益是“个人之事”。
公益活动的主体是个人和由自愿的个人组成的集体,虽然公益慈善是面向公众的集体活动,受益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与自己无关的他人,但是公益活动的公共表征并不影响私人性质。也正因此,公益行业拥有其特殊的奖惩原则。“社会可以有以公益为善的舆论,政府也可以倡导和表扬公益慈善事业,但是不应该存有预期或者暗示的标准,更不能对未达预期的人或集体采取或明或暗的惩罚措施。”许小年说道。
而公益和慈善是个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其在社会中不重要。“公益非常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在于企业在它的宣传册加上一条‘过去一年当中,我们企业又赞助了多少希望小学,又参加了多少救灾活动’,而在于他事关个人的精神和道德生活。” 许小年补充说。
在道德准则的万千来源中,其中有一种观点来自德国哲学家康德,即道德法则是以人为目的,而不能把人当做道德手段。许小年认为,将其付诸公益,即你资助山区孩子读书,是为了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不能把他们当作增进自己幸福感的工具,即使孩子没有给你写感谢信,你也要做,因为这样的事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和你的感受无关,和你有没有从资助孩子们中获得快乐无关;你做环境保护即使没有得到政府的嘉奖、公众的赞扬,你也要做,因为这是惠及众人的事,你在实践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法则。
就许小年本人而言,他的公益实践之路确实实现了公益和私德的统一、利他和利己的统一。实际上,早在多年前,许小年就说过:“公益事业和‘自私’没有任何的矛盾,也只有自私的人才会把公益事业持续性地做下去。”许小年所说的“自私”另有其意。
记者了解到,许小年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介入公益行业,至今已有13年。他曾在采访中坦言,他被自己在地震后资助就医的两个孩子路路和阿贵深深感动。在许小年看来,自己只付出了一点微小的努力,而两个孩子却回报给他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真诚和充分信任,这种远远超出物质、名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许小年满怀感激。
公益与私德相互滋养。许小年表示:“当我们将公益和慈善看作个人道德实践的重要途径时,我们是在为自己做公益,是在为自己的修为、为自己的道德生活做公益。只有为自己做公益,为自己的道德生活做公益和慈善,公益事业才具有持久的动力。不是为了外界的预期,不是为了某种责任,而是主动发自内心地为自己做公益,在这样一个理念支撑下,公益事业才可以持续开展下去。”
盈利与公益的双赢
“以他者为念甚于为己而谋,抑己之私而行仁于外,人类天性之完善以此构成。”在提倡商业向善的今天,亚当斯密的这句话依旧适用。当个人达成公益与私德的统一时,企业应该如何践行商业文明、实现盈利和公益的双赢,企业家如何推动公益慈善创新成为又一课题。
“任何漠视人的企业,很难说其事业拥有长久的价值。”商业文明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创造,在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看来,负责任的商业就是一种文明,没有文明的商业就没有文明和谐的社会。为此,企业应当从商业向善、资本向善、科技向善的角度,更多激发善的力量,增益更多人的福利与价值。
据秦朔分析,企业践行商业文明有四个阶段,即用正当的方式获利;以创新的方式创造消费者价值,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正外部性;成为社会进步的阶梯,回馈社会。长期来看,企业践行商业文明应“从响应到战略,从他律到内生”。
从“捐”到“助”再到“创造”,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影响CSR深度和公益广度的重要因素。秦朔直言:“企业在促进股东利润、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负有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天堂不是建筑在公司的损益表之上,而是建在个人尽责之上,这个就是CSR。”
据了解,中欧校友在商业引领、创业超越、企业向善、人生幸福几个维度持续发挥企业家精神,做出了贡献。据会上发布的《2021中欧校友影响力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全球各地拥有26123位校友,分布在90个国家和地区。校友掌舵的全球五大交易所上市企业2020营收总值达7.3万亿元,超过当年全球第9大经济体加拿大的GDP(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校友负责企业或部门2020年总营收达183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创业企业数量达4.5万家,创业企业创造就业岗位578万个。
同时,校友企业家们“向善”也并未落下。记者获悉,超过一半校友在各级人大、政协任职或担任各类社会职务,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比例也高达84%。受访校友平均每年会投入11天进行社会活动。在环保方面,中欧校友所在企业的环保相关费用占年营收比例平均为7%。另据《2021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显示,中欧校友企业在社会责任7个维度(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公司经营管理、产品质量与创新、员工责任、多元化与机会平等、环境责任、社会贡献与责任)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A股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的一个半月内,中欧校友个人和企业捐款捐物累计接近18亿元,有7位中欧校友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称号。在今年,无论是7月河南暴雨灾害,还是10月山西洪灾,中欧校友及其企业也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积极捐款捐物,践行社会责任。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脚踏实地,同道同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直言:“在当前的新时代,中国需要的是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他们有高于商业成功的追求,以推动社会福祉的不断提升为己任”。
责任编辑:李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