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8931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诱导小学生自杀?官方通报来了!

市场资讯2021-11-19 11:50:430

原标题: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诱导小学生自杀?官方通报来了!

瞭望东方周刊

文 | 东老师 姜松源(实习生)

“最近一周,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

11月18日,有网友爆料,上海长宁区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中,有大量问题涉及自杀细节。这一事件引发家长极大争议。

诱导自杀?

{image=1}

{image=2}

“总共120道测试题,58—94题和自杀相关,甚至,还毫不避讳地向未成年人展示各种可能的自杀方式……”

{image=3}

据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的确填写了这份调查问卷,孩子们对于这些自杀类问题充满了好奇。”

{image=4}

也有家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次问卷调查并没有和孩子监护人进行沟通,甚至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也并不完全知情。

{image=5}

另外,有家长反馈,这些调查问卷针对的多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有关涉事学校也积极在要求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并单独道歉。

{image=6}

{image=7}

{image=8}

据央广网报道,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曾回应:“我们现在正在向学校方面了解情况,目前还在处理过程中,之后会有一个完整的处理意见。”

这是什么问卷?

据了解,相关学校家长在看到这个调查之后,立刻以书面形式,向主管部门进行投诉。投诉内容针对问卷的合理性、隐私性和前续及后续跟进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比如,关于问卷合理性:

{image=9}

{image=10}

相关学校小学部家委会的建议

有相关人士咨询海南省某三甲医院心理科医生吴宁博士,他表示,“做普筛不太合适,对于普通人群有一些消极暗示,特别是对于受困于严重心理冲突的孩子,在没有专业解释和支持的情境中,有使症状恶化的风险。”

再者,也没看到该量表的出处,信效度存疑,表面效度如此高的问卷,在我们这个对自杀高度忌讳的国度中,孩子稍微掩饰测试就会失效,达不到甄别的目的。

这在专科医院一般用于自杀高危患者或者自杀未遂患者的评估是可以的,那也是在专业工作者的陪伴和支持下,在医患充分建立了信任关系后,在足够安全的情境中进行。包括自杀意念强弱,自杀准备,自杀工具,自杀场地,自杀时选择的方式,自杀时能否被别人看见……这都是风险评估的纬度,总分越高风险越高。

吴宁博士指出,把自杀信息如此高密度地传递给孩子,也没有专业医生在测试之前指导,没有合理挑选问卷(把二线评估的工具前移到一线普调),这是有违专业的,会损害测试的公信力与抑郁症的筛查初衷背道而驰。

“自杀永远都是小概率,生存是本能,对孩子的影响需要做个体化的评估,总体上孩子受严重影响的概率不大。”吴宁博士强调。

{image=11}

在相关学校给家长的一封信里,也可以看到学校咨询一位上海顶尖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家胡博士的意见。他认为“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个话题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该领域的研究也表明,接触这类信息不会增加接触到这些信息的群体出现自杀念头的风险。”

但有家长质疑:调查问卷本身应该是个整体,问题的先后次序都是需要科学设计的。这些调查问卷内容连成年人看到都会引起大面积不适,是否真正适合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幼儿?真正有抑郁症或者有自杀倾向的小孩,能用调查筛查出来吗?

困境待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一学生心理问题调查问卷,恰恰折射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

{image=12}

此前,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一事得到舆论广泛支持,但进一步分析:在当前情况下,怎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呢?

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专任心理教师普遍缺乏,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不少中小学根本没有,即便有,往往也身兼数职。这导致学校难以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辅导,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之学生和家长又缺乏对心理问题的科学认知,于是开展心理教育,就是进行面上的讲座,或者统一的问卷调查、心理普查,从中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样困局下,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是否存在抑郁症,就只有采取问卷调查这种方式了。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研究者来说,问卷调查则是更普遍的方式。

问题在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心理普查、抑郁症筛查必然存在令家长担心的问题。一方面,这会涉及学生的隐私;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情况不同,本来出发点是想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可能会出现其他不良影响。

可以说,仔细分析下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自杀等描述,是无法避免的。建议在涉及这类问题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平衡、软化,不能过于直接。即便再平衡和软化,都无法完全回避,除非不用这一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没有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跟上,就是进行了心理普查,掌握了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也很难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因此,从根本上说,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须真正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的配备,推进对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咨询、辅导。

就在发稿前,11月19日上午,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回应“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内容不适当”相关情况,全文如下。

{image=13}

责任编辑:蒋晓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