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新趋势?折叠屏手机供不应求,多款热门新机缺货,行业中低端芯片依然紧缺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021年末至2022年初,随着手机业几大主流玩家纷纷推出折叠屏手机,并将原普遍2万元左右一部的价格全面拉低至万元以内,折叠屏手机开始正式从尝鲜走向大众市场,一时间消费电子领域兴起一股折叠屏手机热。
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采访、调查等发现,尽管目前折叠屏手机技术、量产能力等较此前有了飞跃式发展,但由于市场需求远高于厂家预期,当前市场折叠屏手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京东等各电商平台上,近期刚面市的几款折叠屏手机都处于缺货状态。另外,目前折叠屏手机行业软件生态仍未统一,厂家生产一款不同尺寸的折叠屏手机,都需要与软件厂家一对一定制化匹配,所需投入较大。
而从整个手机行业发展角度来看,行业竞争依然非常激烈,且已全面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但行业壁垒较深,跨界入局者较难成功,未来行业将呈现“高端+性价比”两端发展趋势,此外,手机行业芯片依然紧缺,但当前主要是中低端芯片紧缺和高端芯片第一波产能紧缺,预计2022年底或2023年能有所缓解。
折叠屏手机依然供不应求
华为乃折叠屏手机领域的先行者,其近几年来每每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产品,都将引发市场抢购,甚至黄牛爆炒,折叠屏手机供不应求。
{image=1}
但不想,近期OPPO、华为、荣耀等手机厂家,以及其他各厂家均已推出或计划推出折叠屏手机的当下,即折叠屏手机已大规模量产的大众化普及阶段,折叠屏手机依然供不应求,不过此次供不应求主要原因为厂家对市场的预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同时折叠屏手机屏幕的生产周期较长所致。
“公司折叠屏手机发布后,有的好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朋友等都来找我帮忙买手机,现在这款手机供不应求,我们已经叫停了很多地方的预订,因为供货周期很长。”近日,国内某手机企业一内部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透露。
至于缺货原因,这位人士向记者表示,主要是公司此前预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需求远远超过公司备货量,另外折叠屏屏幕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据了解,折叠屏手机与普通直屏手机最大区别在屏幕和铰链,其中可折叠屏幕采用超薄可折叠的柔性UTG玻璃,目前国内凯盛科技(600552)、蓝思科技(300433)、长信科技(300088)等上市公司具备量产能力。
近日,荣耀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后,荣耀终端CEO赵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发布会结束没多久,我已经收到无数的信息,也是跟我催货的。现在看来,货肯定会比较紧张,因为需求非常火爆,所以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采用预售的方式,即使让大家排队,也告诉大家大概什么时间可以购买到,后面我们会加紧生产。”
近段时间以来,手机市场共推出了三款新折叠屏手机,分别为OPPO Find N、华为P50、荣耀Magic V,其中Magic V1月18日10:08正式开售。
1月12日,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京东电商平台解到,目前OPPO Find N、华为P50均处于缺货状态,客服告诉记者,用户若想购买这两款手机目前可免费参与预约,然后在指定的下一批公开版抢购时间内准时前来抢购,但抢购成功后具体何时发货要看厂家货量情况。此种情况与此前华为发布折叠屏手机后类似,都需要预约加抢购。
{image=2}
{image=3}
另外,已于1月10日22:00正式开启预售的荣耀Magic V,在京东荣耀自营旗舰店则属于京东PLUS会员专享商品,显示要抢购需要开通京东PLUS会员。
从目前已经发布的折叠屏手机销量来看,OPPO Find N首批货为3万台,目前全网已售罄,1月10日,OPPO宣布旗下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全网预约量破100万,而此前发布的三星Z Flip3开售39天销量达到了70万部。
折叠屏手机未来竞争点在软件和服务
折叠屏手机诞生已有几年,只不过目前折叠屏手机开始从前几年的尝鲜走向大众和普及化阶段。
整体来看,折叠这一形态,已成为当下成熟的手机行业的竞争焦点,过去企业普遍在摄像、充电、芯片等领域竞逐。从折叠屏手机竞争来看,目前各家主要聚焦于折叠屏手机的硬件,比如铰链、折痕、手机轻重、抗摔性等,厂家怎样做到屏幕无折痕,如何抗摔减少客户换屏成本,但未来,折叠屏手机领域的竞争将集中于软件和服务。
“我认为折叠屏手机未来的制高点或关键的竞争点,在软件的体验和服务上。公司这次的折叠屏手机软件是一个一个APP谈的,团队收到很多反馈,也在不断跟进。产品的比例是基于用户体验定制的,做了很多创新。未来,硬件大家还是会趋同,可能会在质感等方面做出差异,但是折叠机未来的竞争点主要是在软件和体验上怎么真正带来不一样的创新。”近日,国内某手机厂家一内部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坦言,目前企业做一款折叠屏手机,背后的软件生态都需要重新与软件企业洽谈定制,成本、投入非常大,公司做到一半的时候甚至自我怀疑过,目前这一情况需要安卓在软件架构上想办法解决问题,公司也有提相应需求,个人觉得这需要生态厂商统一定一些东西。
荣耀似也看到了软件对折叠屏手机的重要性,在1月10日晚荣耀折叠屏手机Magic V发布会上,荣耀CEO赵明用了近40分钟介绍荣耀Magic V的软件,赵明说,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软件系统和体系,品牌走向高端市场是不现实的,而且软件体系是能够构筑消费者与众不同体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荣耀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来。
在赵明看来,折叠产品是荣耀冲击高端市场的战略组成部分,做一款折叠屏手机,相当于要做一个系列的旗舰机的难度,但折叠屏手机代表了荣耀在一些基础和体系化能力上的突破,对荣耀进入下一个全新的领域有更大的帮助,相当于从0到1的问题解决了,从1到2、到3的问题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赵明认为,2022年会是折叠屏手机规模化元年,也是整个市场海量快速放大的一年。
“大家为什么关注折叠屏手机?我认为折叠屏是更加科技实力的体现,可以看到更多的科技感、体验感思考,是一个比较漂亮的一张科技力的答卷,在这里很多高端消费者对这样的产品也有一些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刚需。”realme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全球营销总裁徐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来自面板供应链研调机构DSCC的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三季度,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达260万台,环比增长215%,同比增长480%,预计到2022年,折叠屏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1750万台。2019年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仅50余万台,2020年全年仅300万台。但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92亿部,折叠屏手机占比还非常小。
行业将向高端、性价比两端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各企业角逐折叠屏手机的背后,本质上是手机企业的高端市场之争,也是手机企业间的存量竞争游戏。
“全中国都在用手机,追求流量的增长已经涨不上去了,这个时候全部变成存量。手机2017年最高峰,中国市场4.7亿,到目前为止,最新的市场存量只剩3亿左右,整个竞争环境不一样了,我们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厂商最大,而是用户最大。”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手机属于低频购买和高频使用的品类,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来手机市场将向高端化和性价比化两端发展。
李杰认为,高端用户在体验了高端产品后,下次考虑购买手机产品时就更多地会愿意为了延续这一体验购买高端手机而淡化价格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高端机用户不受经济因素影响,只要产品足够优秀,他们依旧会买单。低端市场的目标人群,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价格低,而不考虑手机性能等,他们更多的也在追求性价比,这类顾客也具有产品分辨能力,也希望手机能够用得久一点。
李杰透露,目前市场2000元价位手机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成以上了,而且这个趋势还会往上升,真正的市场容量变化,都体现在低端市场的萎缩。另外,用户换机的平均周期超过24个月,并且这个周期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 GfK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零售量达到历史峰值,市场接近饱和,随后智能手机零售量持续下滑。2020年是全球智能手机零售量持续下滑的第四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为12.67亿台,同比下滑7.9%。
其中中国市场方面,国际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市场手机整体出货量约3.26亿台,同比下降11.2%。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排名前五,除了苹果同比录得增长之外,其它四家厂商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2022年,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企业如何看?“目前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确实在逐渐下滑,我们预测到明年整个中国手机出货量会降到2.9亿、2.8亿左右,现在的玩家实力都很强,中国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徐起向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尽管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行业市场规模也在持续萎缩,但2021年,仍然有一些跨界者进入或重回手机领域,比如格力电器、吉利集团、酷派等。
对此,徐起表示,手机市场首先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市场,因为手机市场掌握整个生态(IOT等)的未来,是一个非常强的流量入口,所以尽管难,也会吸引一些玩家入场。其次,手机市场的壁垒还是很高的,企业要从头开始建立一个手机品牌难于上青天,从上游供应链、到市场、渠道、品牌建设等,都具有较强的壁垒,所以行业的新玩家会很少。
不过,徐起认为,从全球市场来看,手机市场依然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比如欧洲、印度等,所以realme三年前创立时也首先选择了先从国外立足,然后再在中国市场慢慢耕耘。据记者了解,一加手机、realme、传音控股等手机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都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手机业一度全行业缺芯,进而影响手机出货量,目前行业芯片供应情况如何?
“行业目前的情况是中低端的芯片很缺,中高端不太缺,但是高端芯片第一波的产能永远是紧缺的,因为第一波的产品和热度很高,大家主要的出货和用户的需求量比较高。整个芯片的投资周期要两年,即使当时(2021年年初)反应过来要投资,最快的时间也是到2022年底或者2023年才能有一些缓解。”李杰告诉记者。
(责编:张骞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冯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