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系统人大代表热议个人金融信息保护 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
amp;#x3000; 同时,多位代表提醒公众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了解和掌握个人信息保护安全常识,有效防范个人信息被不法滥用的情况发生,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杨亚龙
  本报记者 李国辉
  近期,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频登上热搜。全国两会期间,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央行系统人大代表的关注和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表示,金融领域个人信息具有特殊性,与其他个人信息相比,其与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等高度相关,一旦泄露,不仅会侵害个人隐私,还可能对信息主体的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周振海进一步表示,如果出现与个人金融信息有关的不当行为,不但会直接侵害个人金融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也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诉讼风险和声誉风险,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
  “近期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从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角度看,相关金融机构的做法显然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由相关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智富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表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一项法定义务,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如何把握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合理应用之间的适度平衡,是金融监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制度。例如,2013年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隐私信息。此后,人民银行陆续发布《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等文件。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理念、原则、范围界定、各方权责等作一致性的约定,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制来维护公民最基本的个人信息权益。”张智富建议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进程,构建和完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制体系。
  如何规范相关机构对于个人信息收集与使用的行为?张智富认为,要综合利用资质审核、监督检查、第三方评估等手段,督促各公共部门、金融机构切实履行保密和保护义务,按照“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严格依法收集用户信息,纠正利用“霸王条款”强制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有效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
  周振海认为,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主体责任。要教育员工切实树立信息保护法治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将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中关于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落实到位;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内控建设,通过“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避免个人金融信息风险事件的发生。
  张智富表示,金融机构应树立“向合规要效益”的理念,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个人信息保护能力,持续评估、改进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和措施。
  此外,王玉玲、郭新明均表示,对一些打着大数据、金融科技旗号,无经营资质但实质从事个人征信业务,违规获取、泄露个人敏感和隐私信息的机构,人民银行将配合公安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 央行系统人大代表热议个人金融信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