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2429

太岁支是什么,太岁怎么解释

兴仁信息网2023-07-17 13:23:360

太岁到底是什么?

生活中的每一天,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之间都发生着形形色色的关系。俗话说,太岁头上不能动土,总有些关系,是必须小心对待的。太岁到底是什么呢?关于太岁的俗语从何时开始流传?民间认为太岁是什么? 古人对于占星术深信不疑,而木星被称为“福星”或者“岁星”,寄托了世间的富贵、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而木星运动所对应的不同地域,就会有“太岁”出现,相当于木星在地上的化身。 由于以往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于这个“难得一见”的“神的使者”充满了恐惧心理,担心得罪了它就会被老天降祸。其实,早在大禹时代,太岁就已经被记录在《山海经》上了。 除了古籍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现太岁的消息也经常被报道,2005中央电视台还就发现的太岁做了专题报导。实际上,太岁就是一种大型的复合型菌类,因为它是一种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古生物,所以很难把它归到具体的类别,它不但没有任何神力,还是个自身难保的家伙。明代李明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把它分在了“菜”那一类。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关于太岁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科学家们也希望早日把太岁归入到具体的生物类别里。 太岁,本为道教神明的尊称,是对应天上地下的神煞领导。后被引用为“神煞论”来推断人的运程。古书云:’’岁摄兵权, 人生死。”又云:”逢太岁之年,无喜必有祸。”或云:”反吟伏吟,涕泣零零。”等等之论点。 流年太岁? 流年,是指一年一年不停地替换。 流年太岁,共有60位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组合而成,每一位太岁都有衪的姓名,而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故又称“值年使者”。 流年太岁,是司管人间一年之吉凶祸福的岁君。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 2002壬午马年有四个生肖犯太岁 马人—犯刑、鼠人—犯冲 兔人—犯破、牛人—犯害 “刑”:有刑律、刑伤之意;抵触相刑,亦称伏吟。 “”:有击、对抗之意;交战相 ,亦称反吟。 “破”:有损坏、破裂之意。“害”:有不和、不合之意。 无论是犯刑、冲、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岁的影响,会导致官非纠缠、仕途阻滞、投资失利、情绪波动、人事不和及感情离合、严重者有意外血光之灾等情况出现。 除此之外,壬午年之太岁姓路名明。若有人叫路明、姓路或名明;则须注意触犯太岁姓名的名讳。 化解太岁之凶力。可拜太岁作福,以求趋吉避凶。 亦可求取“化太岁灵符”,以保护身平安。 不过 “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广异记》中也说:晃良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肉块,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报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它无影无踪,而又无处不在。其实,“太岁”实际上是古代人假设的一种天体。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 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就有对“肉芫”的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据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这块“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对此,专家称,它其实是一个有生命的、低等菌类混合体,与《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的“肉芫”不能简单划等号。 本报今天以《“太岁”驾临南部山区?》为题,对在西营镇中阁老村发现的一个不明生物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兴趣,大家说法不一。记者就有关问题向山东大学生物专家卢浩泉教授求证。卢教授以前曾接触、研究过这类东西。卢教授告诉记者,被百姓说成“太岁”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由粘菌、真菌、细菌等组成的菌类混合体,南方较多北方较少,但不管在哪,只要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就会出现。今年降雨量较大,南部山区山村出现这个东西并不稀奇。至于当地百姓说的“太岁”能发出像青蛙一样的叫声,卢教授说,有可能是菌落里面夹有空气,当人用脚踩时,气体受挤排出而发出的声音。另外,因为菌群也是一个生命体,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新陈代谢,出现代谢物是正常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不适宜菌群生长时,它也会慢慢腐烂、解体。 卢教授还称,这类菌群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不能与《本草纲目》等古籍上的记载完全划等号。 2002年5月30日下午,长白山脚下,第二松花江甩弯处,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云峰村双合屯,一个很难被人注意的小山村发生了一桩大事———“太岁”被人捆绑着,从50里外的大山抬进了村。 这个太岁是在村民入山放牛时发现的。太岁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著名的凶神。“太岁头上动土”,这句俗语,几乎无人不晓,意思是说,太岁是不能触犯的,否则就要遭受灾难。世间也喻那些容貌凶悍、惹不起的“茬儿”为太岁。那么这位难惹的太岁究竟是什么货色呢? 据《中国民俗大辞典》介绍,太岁为值岁神。“太岁为百神之统,俗谓之中天子”。传统的太岁形象是头戴紫金冠,一身戎装,手执方天画戟的凶神恶煞之像。说来有些滑稽,太岁实质是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关于它的职能比较模糊。有称其为岁星(木星)的,有称其为四时寒暑之神的,有说是十二辰神的,有说是月神的。总之,它的关系和岁星比较密切。 我国民间对太岁的信仰主要以禁忌的形式表现出来。迁徙,嫁娶,建屋都要看太岁所在的方位,如果正对太岁所在的方位,则诸事就要停止。 出现在双合屯深山里,被村民韩增禄所获得的太岁、脱却了民间传说中的神秘神奇的面纱,从形象上看,它太普通了。两块大肉饼子,呈“八”字形在中间联接,好像两扇肺叶,外表沾满了厚厚的腐殖土,冷眼看去,就像两堆稀溜溜的牛粪,谁都不会将其同洋溢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太岁联系起来,以致于人们在院中争睹太岁尊容时,竟有不晓事的鸡,扑到太岁身上,弹开厚厚的腐殖土,去找草籽吃。 也就是这个形象极其普通,任由人们指指点点,翻来倒去的东西,一个多月来给小山村设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它是动物还是植物,靠什么生成1.4米长,17厘米厚,重52.5公斤?如果是动物,它会不会运行,怎样运行?它到底有无生命? 扒开腐殖土及鱼鳞片般的太岁“弹性护甲”,在仅有一、二平方米的地方,我们窥测到太岁之一斑。它的肉,色泽并不一致,大体上是,越丰满的地方,越现橙红色,主要集中在“八”字形的交汇处,两扇“八”字尾部,肉呈灰白色或青白色,这种肉,深藏“弹性护甲”之中,不好获得,有人试着割下些许“弹性护甲”放在嘴里品尝,无滋无味;有人拿到一块,同关东人参一起泡酒、并无异味。 建议有识有志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工作者投入对太岁的研究,比如建立太岁博物馆,通过对太岁基因与用途的研究,反对,崇尚科学,开创一个人类运用现代科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

希望采纳

太岁到底是什么?

1、八字上,太岁是流年的支。如今年的太岁是丑,在北偏东一点的地方。

2、人间的太岁。据一些专业人士在所发现的太岁问题上的意见是,它是一种菌类,具体的菌种还是未知的。

3、风水上的太岁。是中华古人想象出来的一种逆天而行的行星,它由西升又由东落。

太岁是什么?

这几天中央十套《走进科学》有太岁的专题报道,我今天看的,给出的解释是太岁是一种粘菌复合体。 有时间你可以找出这几期《走近科学》看看·我认为是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比较好!

记得采纳啊

太岁是什么?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用鸡蛋碰石头,比喻触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这句话我们经常听说,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出自哪里,那么,太岁到底有没有?如果有的话,它又长成什么样子?恐怕就更没有人说清楚了。但是在10多年前,在陕西周至县发现了一个不明生物体,当地人都把它说成是太岁出世。那么这个不明生物体是传说中的太岁吗? 1992年8月22日,陕西周至县农民吴凤莲和儿子杜战盟到渭河边上去打捞因山洪暴发而冲入河中的浮柴, 采访 吴凤莲:我们这没有柴火烧,只要河里一发水,河里就从山里飘下来树枝,我们就到河里去捞柴火烧。 上午9时许,他们突然看见湍急的河水中有一大块黑乎乎的东西,儿子杜战盟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一把抱住此物,将其拖到岸边,将它放在沙滩上仔细察看和触摸。 采访:吴凤莲 大概就是圆的,长长扁形的,黄黄的好像牛身上的皮,就那样子,端起来就像河里的鹅卵石。当时我把它当成是牛腿上的一块肉,在泥里水里不敢动,我拿脚踏。 由于渭河经常发大水,有时就从上游冲下死牛死猪等动物尸体,开始的这次发现并没有引起吴凤莲母子的注意。所以她们没有把发现的不明物带回家。但是过了三四天,吴凤莲改变了主意。原来在村里人们经常把动物的死尸,埋到地里当肥料使用。吴凤莲觉得那个肉团可以拿回来埋到自己地里。于是决定再去看看。然而没想到那里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 采访 吴凤莲:后来时间长了,水落下去了,在干河滩上搁着,已经隔着四天了,三天以内河的死鱼就已经生虫了,那个东西旁边光溜溜的,什么东西都没有。 看到这个东西在三伏天里既没有烂掉也没有招蚊虫,吴凤莲母子觉得这个肉团有点奇特。于是她们把东西搬回来以后,并没有把它埋到地里,而是把它洗干净以后,放到一口大铁锅里。一个星期以后,令人没想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采访 吴凤莲:(一个星期以后), 发现它大了,有些人就猜想它可能长,这是个活物,大小据我来看,周围一圈大了两寸。 据吴凤莲回忆,当时刚搬回来的时候她们称的重量是20多公斤,这次称过以后,发现长到了35公斤。几天时间竟然长了10多公斤。看来他是块活肉。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既然是肉的话,能不能吃呢? 采访 吴凤莲:我拿了刀子割开了它 ,一割,一看里面,像是白肉,我跟我的孩子说:这怎么像肉一样。我和我孩子一商量,割了一块,放到炉子上熬。割了一块肉,有二两重,倒了一瓢子水,熬了一个多小时,就熬化了,提起来就像面糊糊,是粘稠的。孩子搁点糖,喝了然后就对我说没有什么味道,我说没有什么味道,就没有什么坏处,只有好处,要是有坏处,人心里就发恶心,这个可没有。 据吴凤莲介绍,后来他们在食用了“肉团”后的几天时间里,都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而且,在蚊蝇多如牛毛的三伏天,放置这个“肉团”的屋子里一个蚊蝇也没有。没过几天,吴风莲家发现宝物的消息传遍了当地。许多村民都来割肉。其中有个村民切下来100克重的一块,没想到几天时间就长了一倍。更为奇怪的是这个“肉团”原来割下来几块肉的地方没过几天便又重新长好。有的人就说这是传说中的太岁,谁吃了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那么这个肉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物体,它是否是传说中的太岁呢? 陕西周至县发现不明生物体的消息,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传开,许多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而这些报道也引起了西安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的重视。 采访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因为当地村民传说这就是太岁,因为太岁本来就是一个带有色彩的一个东西,然后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很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社会上打电话的,各界打电话的,问询的人特别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西安)市科委指示西北大学尽快拿出科学结论来。 1992年9月的一天,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受命前往吴风莲家进行科学调查。 采访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因为系上当时给我交代说是发现了一个动物,但是我去了以后根据这个动物的特性一看,没头,没身子,当时的形态它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中间比较厚,边缘比较薄的,这么一个椭圆形的一个东西,表面带有褐色,然后腹侧带了一些纯白色,当时用水一拍就跟肥猪肉差不多的那种感觉,所以当时我们非常吃惊,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根据外形,根据形态结构,当时初步判断这有可能是一个生物,有可能是一个生物,但是究竟是不是,所以当时我提出来必须得做一个,就是说得取一点材料,带回我们生物系得做一些实验, 由于当时在现场无法判定这个生物体的种类特性,所以杨兴中在征得吴凤莲的同意后,从肉团上切割了一块当作实验材料,马上赶回西北大学进行科学鉴定。

摄提格是指什么?

、《离骚》的“摄提贞于孟陬”

(一)、前人对“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的解译

对《离骚》中的“摄提”之解,古今学者的分歧可简括为两类:

1)、根据王逸之注,认为“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

释“陬”为正月(王逸说“正月为陬”,长沙子弹库所出帛书)。这样“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就解译为“我降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2)、认为“摄提”是星名。

以朱熹为代表:“乃谓斗柄正指寅位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也……由此推断,屈原之降生,‘日月虽寅,而岁则未必寅也’”。

(二)、“摄提格”不能省作“摄提”

游国恩先生《离骚纂义》中提出:“摄提格本又可称摄提”。游先生的论断有两个依据。

1)、“《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云:‘岁星在寅曰摄提。’”

《淮南子.•修务训》原文如下:“江河之回曲,亦时有南北者,而人谓江河东流;摄提、镇星、日月东行,而人谓星辰日月西移者,以大氐为本。”

此处“摄提”与“镇星”均为行星名,非岁名。高诱注:“岁星在寅曰摄提”。其本义可能是“摄提”即“岁星”。

高诱之注与《尔雅•释天》:“太岁在寅曰摄提格”;《淮南子•天文训》:“太岁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史记•天官书》:“摄提格岁,太岁左行在寅”不同。后三者的“星”都是“太岁”不是高诱注的“岁星”。从高诱的“岁星在寅曰摄提”得不到“摄提格本又可称摄提”的结论。因为“岁星在寅,岁名赤奋若”,不是“摄提格”。

2)、“《后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苍龙甲寅’”。此例“摄提”不似星名。或为脱字,或是作者对“摄提格”有误解而省略“格”字?可存疑。

若仅以南朝·宋·范晔此一例作为在使用“岁星纪年”的(屈原)年代,其时“摄提格可省作摄提”的依据,例证似乎太过单薄。

(三)、浦江清先生的“历法两派”

早期天文历法系统的记载,主要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用夏正,建寅)、《史记•天官书》(用周正,建子。而《历书》用夏正)和《汉书•天文志》(二正俱引却又两无所取),这些记载既相关又各成系统,除岁首不同的夏正、周正两套系统外,还有观象时间不同的“晨建、昏建”等分别。

浦江清先生(1904-1957)把天文历法中夏正和周正的两个系统称为“历法有两派”:

“甲式”,“把立春到立春作为一个太阳年”,以“日月五星”都起於“訾一宫”为历元,由此形成“以岁星在訾为摄提格”。(夏正、晨建)

《五星占•木星占》曰:“岁星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名曰摄提格。”(建寅、晨建)

《淮南子•天文训》:“太岁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东井舆鬼为对。”[P34](建寅、晨建)

“乙式”,“把冬至到冬至做为一个太阳年”,在历法上即以“日月五星都起於星纪一宫”为“开辟元始第一年”,形成“以岁星在星纪为摄提格”。(周正、晨建)

《史记•天官书》:“摄提格岁,太岁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星纪),以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

(四)、周言解“摄提贞于孟陬”。

通行的解释认为:“陬”为夏历正月;“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但这一解释却没有文献学上的依据,且与古代天象、历法不合。

“摄提”是星名。

“摄提格”是“太岁年名”;“摄提”是星名。两者词义各有所当,互不相通。而且汉代和前汉文献中并无“摄提格”省作“摄提”之例。

“孟陬”之解。

释“陬”为夏历正月,其成立的前提就是“摄提”是年名(摄提格),而年名“贞于”月名(孟陬),则文义不通。若“陬”已指正月,又复称“孟”,属同义反复,不可取。

“陬”即陬訾,包括二十八宿中的营室、壁。

“营室”是“陬訾”的第一宿,故称“孟陬”。

“贞”可训为“正”。与利簋“鼎(贞)”相同。

利簋“岁鼎克昏,夙有商”。“岁”即“岁星”,“鼎”按其字形可隶定为“贞”,是星占专门术语,意可训为“正”。王逸注“贞,正也”。贞、正古书常通。

周言说:『“岁星”正月贞于“陬訾”,“太岁”正在寅宫,是为寅年,太岁纪年名为“摄提格”;夏历建寅,正月为寅月,所以《离骚》此句的正确解释应为“我降生于寅年寅月寅日”』[1]——周言的解译,解决了王逸、朱熹等前贤没有解决的问题。

(五)、《楚辞》使用夏正

《楚辞》使用夏正有很多例证,如:《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招魂》“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菉苹齐叶兮,白芷生”。《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等。——这些物候、气象、天象都与夏正相符。

《楚辞》使用夏历;《离骚》之“摄提贞于孟陬”,其文与“岁星纪年”有关。从所引文献看“岁星纪年”皆为“晨建”,作“正月与某宿晨出东方”。

由此可推断:“摄提贞于孟陬”应当是“岁星正月居于营室晨出东方”的缩写。也就是说:“摄提贞于孟陬,其名曰摄提格。”

此解与帛书《五星占》:“岁星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名曰摄提格。”相符。夏历正月为寅月,“摄提格”年为寅年,故“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解译为“我降生于寅年寅月庚寅日”合情合理。

再根据《淮南子•天文训》:“太岁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东井舆鬼为对。”从岁星十一月舍斗、牵牛晨出东方,可推知“夏历正月岁星当与营室晨出东方”——与《木星占》一致。

《离骚》、《五星占》与《天文训》三者虽来源各异,却能互相契合。所以,这一解释,应该符合当时的实际天象。

同属于楚文献的《楚辞》、帛书《五星占》与《天文训》都使用了夏正历法系统(即浦江清先生的“甲式”)。与史书记载的晋楚用夏正、齐鲁行周正吻合。

浦江清先生用“木星周天密率倍数”法,考定屈原**生于楚威王元年,即公元前339年的夏历正月十四日庚寅日。(据天文推算,前339年夏历正月,岁星在“陬訾宫”,正是“摄提格”年。)

(**《离骚》的主角,虽不能等同于屈原,但是不能排除屈原把自己的生日,用做“灵均”生日的可能性。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把“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作为屈原的生日来研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六)潘啸龙先生的“周正正月”论

潘啸龙先生说:“屈原自述生辰的‘摄提贞於孟陬’所运用的,无疑还是周历”。[2]

潘先生既不顾《楚辞》中众多使用夏正的例证,又没有举出屈诗中“运用周历”的任何例子,可见其“无疑还是周历”的论断并没有说服力。

潘啸龙先生又说:“既然前341年周正正月最为恰当,则此年正月必含有‘庚寅’日”。

潘先生认为,既然“被大多现代历算家定为闰年的前341年”正月没有“庚寅”日,就应该把“前342年改成闰年”;从而得出:“屈原的生辰应为公元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亦即夏正元前342年十二月初二”的结论。[2]

潘啸龙先生若是不是抱有“预设立场”,为什么要如此费力地把屈原的生辰安排到周正正月(子月)去呢?

关于太岁的疑问?

太岁, 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星纪,又称“摄提纪”。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西汉末年的刘歆根据上古资料整理出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十二个位置,称为“十二次”;这“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年中天子,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值年太岁

太岁也是道教信仰中太岁神的简称,乃道教值年神灵之一,一年一换,当年轮值的太岁神叫值年太岁(流年太岁)。太岁神在所有神中,影响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道教《神枢经》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

《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可见太岁,乃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主宰全年运程。

在《荀子·儒效》篇中,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至今发现的考古资料都不能证明春秋时期中原确实使用过“十二次”来标记岁星的位置,《甘石星经》和《史记》里也没有提过。

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君王,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在清代《协纪辩方书》得到一个扼要的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1881-?)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犯太岁

顺星拜太岁就是拜自己六十甲子所属的“太岁神”,太岁主管人一年的流年祸福。据道经记载,太岁神主管人的“本身生命之灾”和“流年临犯之厄”,也就是说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由太岁神主管的。人们经常说:“太岁当头坐,无灾也有祸”,便指的是“犯太岁”。

冲太岁、害太岁、临太岁、刑太岁

凡是在自己的“本命年”,或者自己的属相与“值年太岁”相临、相冲、相害、相刑的时候,容易导致灾难的发生。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临,称作“临太岁”,主伤害、易破财、防盗贼、感情挫。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冲,称作“冲太岁”,主凶险、运势乖、易损财,意外伤。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害,称作“害太岁”,主疾病、财物慎、犯小人、事业顿。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刑,称作“刑太岁”,主刑灾,犯口舌、碍工作、慎出行。

“冲太岁”、“害太岁”、“临太岁”、“刑太岁”统称为“犯太岁”。

拜太岁原因

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人敬而畏之,为避免得罪太岁,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开春期间求取“太岁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趋吉避凶。

拜太岁流程

一般“拜太岁”的流程)有:步虚韵、诵天尊号、慢澄清韵、臣香文、诵《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化“二十四解厄符”、拜“九皇(本命星君)、三台星君”、说禀文、宣表文、诵“斗姆宝诰、顺星宝诰”、小赞韵、高功熏表、高功拜表(踏罡步斗)、开光(太岁护身符)、香花送韵(化表)、出坛(诵“消灾延寿天尊”)至“元辰殿”、化普表、随坛信众拜自己所属“本命太岁”、回坛谢神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