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2704

莲花落三笑姻缘,三笑姻缘成佳话

兴仁信息网2023-09-02 18:43:370

给我一段唐伯虎的搞笑介绍词

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唐伯虎这个名字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且不说关于他的各种野史逸闻滥觞于民间,旧时的一部《四杰传》以及评弹《三笑姻缘》亦可谓深入人心,遍传于大江南北之街头巷尾与茶楼酒肆。再加上近世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更使得唐伯虎的形象带有了浓重的世俗文化意蕴,他本人也日益被打造成为一个半人半神的传奇人物。唐伯虎的形象向以风流倜傥和潇洒不羁为其标准的民间定式,各种版本的唐伯虎故事所突出表现的也大抵不外他恃才傲物、游戏人间的才子本色,无论是明人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还是当代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间一脉相传的无不是唐才子对传统道德的藐视和对世俗规范的颠覆,他的所作所为既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大相径庭,而他的风流韵事却又为一般大众所艳羡和津津乐道,其微妙之处的确耐人寻味。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唐伯虎,其真实的面目究竟如何呢?

我们先来翻阅一下《明史》。这部由清代官方所修的卷帙浩繁的正史,留给唐伯虎的不过只有区区二百多字而已。在五十多人的文士合传中,唐伯虎名列倒数第十六,其志传的内容如下:“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童,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另外,一些地方志诸如《江南通志》、《苏州府志》和《吴县志》等,对唐伯虎的记载也基本如此,其间并没有太大的出入。由此可见,唐伯虎除了的确以才华名动一时之外,其个人经历与宗法社会中所有的落拓士人一样,也并无多少特殊之处,至少,这个唐伯虎与民间传说中的那个风流才子形象相距甚远,两者之间不可以道里计也。

综合各种史料,我们大致能够勾勒出一个这样的唐伯虎形象:唐伯虎,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号六如,明代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出生于苏州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唐氏先祖曾是唐朝功臣。唐伯虎虽生于商人之家,但其父唐广德却深知功名之重要,对伯虎的教诲亦可谓不遗余力,所以,唐伯虎虽然“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从小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个人禀赋,但是,针对涉及自己一生命运利禄的功名,他还是时刻不敢稍忘的。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举乡试第一,被时人称作“唐解元”,并被学士程敏政所激赏,一时之间才名远播,伯虎本人亦春风得意、心骄志满,大有问鼎状元郎舍我其谁之态。次年,唐伯虎与自己的朋友、江阴巨富徐经一起进京参加会试,主考官一位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另一位即是时任礼部侍郎的程敏政学士。既然程学士对唐伯虎早已存在良好印象,彼此之间的走动也就难免密切了一些,而且,程学士也的确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对伯虎的文章表示了自己的赞赏。正所谓“骄妒互会,竟媒祸胎”(顾琳《国宝新编》)。而唐伯虎百无禁忌的狂放姿态以及程敏政对他不假掩饰的偏爱,显然触犯了宗法社会立身处世需明哲保身之大忌。至于程敏政遭弹劾以及唐伯虎被黜入狱的真实原因,甚至包括徐经是否真的以贿赂程敏政家童得到了试题,当时的史料或者语焉不详,或者相互抵牾,《明史》的记载亦显然失之于简略,以致后人对其中的关节,意见纷歧、莫衷一是。不过,我们所能够知道的基本事实就是,这次弹劾不但使程敏政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涯、并最终为之含恨而殁,同时也成为唐伯虎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之后,春风得意的“唐解元”便逐渐为放浪形骸的唐伯虎所取代,民间传说意义上的唐伯虎这时才开始正式步入了我们的视野。

在世人的眼中,唐伯虎自然已不复再是那个仕途光明的大才子。就他本人来说,刚刚出狱,且又经历了一场妻离子散的家庭变故,遭此巨变,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了。于是,心情极度苦闷的唐伯虎决定出游,以自然景色的优美空灵来涤荡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他先是在镇江、扬州一带盘桓,然后沿长江逆流而上,经芜湖、九江、黄州,到达岳阳,再南行至衡阳,最后经福建、浙江和安徽返回苏州。其间先后游览的风景名胜有瘦西湖、平山堂、庐山、赤壁、岳阳楼、衡山、雁荡山、天台山、黄山、九华山等等。回乡之后,唐伯虎对人间沧桑与世态炎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遂在苏州阊门内的桃花坞修建桃花庵别墅,退避其中,自称“桃花庵主”,过起了一种以卖文卖画为生的诗酒逍遥的个人生活。表面看来,此时的唐伯虎已经看透了仕途险恶,对科举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但事实上,科举失利却无疑深深挫伤了唐伯虎的自尊心,成了其内心无从摆脱的一个的大情结。否则,他也不会轻易为宁王朱宸濠的礼聘所动。很显然,唐伯虎把宁王对自己的青眼看做了步入仕途的又一次机遇。再加上宁王对他礼遇有加,既以百金为聘,又在南昌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套别墅,唐伯虎想要拒绝恐怕也难。遗憾的是,命运又一次给唐伯虎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宁王此举并非是真正看上了唐才子的才华,而只是为自己的谋反做一个礼贤下士的姿态。唐伯虎当然也很快看出了宁王的谋反之志和他的别有用心,为求脱身,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装疯卖傻,既“佯狂使酒”,又“露其丑秽”。宁王的手下前来馈赠衣食用具,唐伯虎竟然裸体盘膝而坐,且口出秽言,讥呵使者。宁王哪里见到过这等才子?大失所望之下也只有放其还乡。自此,年近知天命的唐伯虎才最终绝意仕进,在一种心灰意懒、颓然自放的状态中度过余生,于五十四岁那年在贫困交攻之中赍志而殁。

唐伯虎生活的年代正值明代承平日久的中后期,正德年间也曾经被许多古今学者视之为明代社会发生微妙变化的一个转捩点。那是一个很好玩的时代,从皇帝到平民都充满了一种玩世不恭的精神,正像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的那样,十四岁即位的正德皇帝“有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这样的人作为守成之君,可谓命运的错误安排。正德没有对传统屈服,他有他自己寻欢作乐的办法,而且我行我素、毫不为臣僚的批评所动摇”。的确,正德皇帝虽然算不上是称职的皇帝,倒不失是一位性情中人,而且,他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均采取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这就使得商业行为与意识悄悄地越过了所能容许的范围而自行发展,都市时尚与各种奢华的交易也开始萌芽,明代初期的那种小国寡民式的社会理想与道德体系则逐渐瓦解。虽然这些未必出自正德皇帝的本意,但其结果却是无可避免地打破了农耕社会原有和谐的阶级关系——既然连皇帝都在向往自由,士人自然更是上行下效、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直接促成了一种新的士绅文化品格的形成。唐伯虎生活的苏州自古就是曹雪芹所说的“最后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后期,苏州更成为整个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真个是“说不尽富丽乾坤,话不完繁华景象”(《四杰传》)。这就为市民文化的勃兴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文化的多元自然少不了狂士的点缀。苏州之所以在那个时代英才辈出、群星璀璨,亦显然是得益于商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包括唐伯虎在内,祝枝山、文征明、张灵等人俱为苏州当地一时的才俊。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可以说印象中江南风物的钟灵毓秀与天宝物华,是与这些才子们紧密相连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业已成为江南人文地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商业文化的繁荣虽然带来了明代士风的转变,却也使得身处红尘世界中的士人们陷入了精神上的躁动以及满足欲望与保持道德之间日益紧张的两难选择之中:一方面他们要面对物质享乐的诱惑,另一方面则要面对世道沦落所带给自己的忧患意识。他们既是商业文化的得益者,却又对商业文化抱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朴素的生活和对“学而优则仕”按部就班的追求方式,正是商业文化的繁荣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屏障,让他们一时之间即变得失魂落魄、手足无措起来。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中,唐伯虎伊始就对科举抱有一种欲迎还拒的矛盾心理,从情感上难以接受,理智上却又不得不去俯就绳墨,虽然科举制度与他的思想个性格格不入,但又没有其他的出路可供选择;虽然他早年即以“才子”名世,但“才子”这个称谓只是一种民间荣誉,既不能拿来当作吃饭穿衣的本钱,也不能给个人前途带来任何的实惠。除了继续走“学而优则仕”这条老路以开辟自己的美好前程之外,唐伯虎根本就别无选择。不过,仕途这条路也不是谁想走都能够轻易走得通的,论才华,唐伯虎固然是才华超绝,足以恃才傲物,但仅有才华却是远远不够的。在传统社会中,仕途就是官场,而官场又是什么呢?官场的规则与性情中人的生活原本就截然不同,入官场首先需要练就一身趋炎附势的软硬功夫,同时还必须深谙厚黑之术,只有那些老于世故、虚与委蛇之辈才有可能在其中如鱼得水——这是由宗法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些才气纵横、锋芒毕露的才子们不但会弄得大家都没有饭吃,而且,由于他们的才气和自信,也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遭到体制的排挤。所以文人在世俗社会中大抵只能有两种选择,或者事功,那就只有隐藏起自己的本来面目,夹起尾巴去等待时机;或者自娱,满足于个人心性,那就干脆放浪形骸、笑傲江湖。这两者之间形同水火,根本就是难以折中的。然而不幸的是,唐伯虎身上既具有才子百无禁忌的傲气,又有着孩子般的单纯与不谙世事。所谓“性格就是命运”。唐伯虎虽然和天下所有的士人一样,想依靠科举来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但即使没有科场舞弊案的发生,他也未必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对此,经过一番磨砺之后的唐伯虎才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曾在《与文征明书》中不无悲愤地作了如下反省:“墙高基下,遂为祸的,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从容晏笑,已在虎口。庭无芜桑,贝锦百匹,谗舌万丈,飞章交加。至于一辈子震赫,如捕诏狱,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海内因以寅为不齿之士,仍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

科举受挫之后的唐伯虎自然在事业上陷入了低谷,但他的仕途无望,却也无形间为中国文化史贡献了一位风流才子。对于唐伯虎本人来说,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实在不好说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当然,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唐伯虎才开始频频流连于烟花柳巷、脂粉堆里,创作了大量有关女色与享乐的诗词和绘画作品。前者诸如《咏纤足俳歌》、《如梦令》(“昨夜八红沉醉”)等等,其内容或者吟咏三寸金莲,或者描写平康冶游,完全表现出一副“得即高歌失即休”的放纵姿态;后者则设身处地,将美人迟暮的感伤跟自己的万千心事融合在一起,借美人不遇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所以王世懋评价其“美人图”“意在言外”,而文征明更以一首小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唐画的感受:“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古称诗画无彼此,以口传心还应指。”商业文化的繁荣无疑为妓女文化的发达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唐伯虎等落拓士人提供了情感的归宿与写作的灵感。与传统社会中的大家闺秀相比,妓女最大的好处就是参透了性爱的真谛,她们既能够坦然面对性爱,不再视两性关系为畏途,反而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而且,妓女文化的发达还将纯粹的两性关系重新塑造成为一种文化关系,士人们在这里找到的不仅仅是性爱,甚至还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浪漫爱情,以及因科举失利所带来的痛苦与迷茫。事实上,士人与妓女在身份的认同上也的确有相似之处,妓女的以色事人与士人的以才事人,其间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他们之间既比较容易沟通,也更容易产生同情之理解。但是,士人的自恋与自怜终是与社会的挤压分不开的,当社会缺少个人思想的余裕时,他们只有躲进心灵的世界来梳理自己的羽毛,特别是对于像唐伯虎这样极富思想个性的士人,在他们骄傲的外表之下,往往隐藏着孩子一般的天真和任性,隐藏着一颗脆弱而无助的艺术家的心灵。他们既然不能取悦于现实,且被主流社会视之为“另类”,自然很难以平常心面世,索性浪荡江湖、消极对抗,醇酒妇人也就是他们必然的选择。不过,唐伯虎所处的时代其实并不具备飘逸生活的客观条件,所以,士人们追求快乐,却又惧怕快乐,风流既是他们的权利,又不是他们的权利,那种根深蒂固的性不洁的思想,也时时会以各种面目浮现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之中——他们最终只能把性与女人看作自己生活中的附属品,而并非真正是生命享乐之一部。也只有当仕途无望时,他们才会放浪江湖,把醇酒妇人当作一种自我放逐的手段,当作一种自我疗伤的特殊功效,其醉生梦死的背后乃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唐伯虎的诗词向以“语殊俚浅”名世。他认为创作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声言“人生贵适志,何用刿心镂骨,以空言自苦乎?”这种论点在以“前七子”为首的“复古派”把持文坛的当时,无疑具有一种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俚俗入诗对唐伯虎在民间的文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他的这种创作态度对晚明文坛影响甚巨,非但徐文长、袁中郎等人深受启发,我们甚至在清初“性灵派”文人的创作中也仍然能够看出唐伯虎的流风余韵。唐伯虎经常在自己的诗文中以李白自比,民间也曾传说他与祝枝山、张灵在雨雪天扮作乞儿,鼓节唱莲花落,得钱则沽酒去寺中痛饮,并大呼“此乐惜不令太白知之!”这一方面可见其放浪形骸、荒诞不经之一端,另一方面亦可见他们对李白诗境的刻意追求。但是,与李白相比,唐伯虎的诗文无论在格局上还是气魄上都明显小了许多。这当然怪不得唐伯虎,因为明代社会的逼仄与大唐气象从来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古代士人似乎总会对时间与生死之类的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唐伯虎的诗文既然是为了“以口传心”,我们在其中读到的除了他对个人身世的感叹之外,还有一种徘徊于大地的大感伤与大悲悯,即使是在唐伯虎的那些描述寻欢作乐的诗文中,也仍然蕴含着一丝对于时光流逝的永恒恐惧。比如唐伯虎的那首广为人知的《桃花庵歌》,他虽然在诗中以“桃花庵里桃花仙”自命,表现出一副安贫乐道的旷达胸怀和一种诗酒逍遥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终还是将时间看做了衡量人类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结局也仍然不免要归结到虚无,归结到一个不可抗拒的人生宿命。另外,像《一世歌》、《感怀》、《叹世》、《怅怅词》等作品,也大致表现了同样的创作意象。应该说唐伯虎民间形象的形成,的确是与他创作的通俗易懂分不开的。而他对于后世文人的影响,则与徐渭、袁宏道、沈季、尤侗等人的大力彰显不无关系。所以,后人一般都把唐伯虎归之于晚明人物,因为真正开启晚明一缕文脉的,从理论上讲自然属王阳明最有建树,但如果从精神人格与身体力行方面来说,却是唐伯虎的影响更大一些。

有关唐伯虎的逸闻和传说,当时与后世的文人笔记中已多有记载。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主要有《蕉窗杂录》、《戒庵老人漫笔》、《皇明世说新语》、《风流逸响》和《诗话解颐》等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当属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从这些零零散散的记载中,我们或多或少能够看出一些有关唐伯虎传说形成的蛛丝马迹,比如“三笑”的典故即原出于《蕉窗杂录》之中,说是唐伯虎偶于金阊见一画舫,其中坐一女郎,面目姣好且“笑而顾己”。这一笑让唐伯虎心醉神迷,于是买小艇尾随其后,探知女郎为某仕宦家婢,名为秋香,遂假扮成落拓书生模样,上门求做书童,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一番曲折之后,唐伯虎终于如愿以偿,与秋香喜结连理,同归吴中。就是这样一个捕风捉影的轶事,竟然在民间流传甚广,经过数百年的演义之后,秋香的“一笑”变作“三笑”,“某仕宦”也最终变成了有姓有名的无锡华府。对此,我个人认为,唐伯虎故事的演变所传达的其实是一种下层民众的集体潜意识,其中,落拓士人将唐伯虎当作了自己的隔世知音,而世俗民众则将唐伯虎的才子风流当作了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不仅宽容了唐伯虎身上所有的不检点,反而更将他引娼挟妓、眠花宿柳的行为看做是才子的本色与特权。或许中国古代的世俗生活实在太沉重了吧,无论是落拓士人也好,世俗大众也罢,他们都需要一个桀骜不驯的形象来表达自己被压抑已久的愿望,也需要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个具体的寄托。唐伯虎民间形象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在唐伯虎身上的确不乏“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的诗酒癫狂的豪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下层民众对一种卸下包袱、任情适性的诗意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在“风流才子”的塑造中传达出自己被深深压抑着的潜意识,附会在唐伯虎身上,则使之更加生动感人。从这个角度上说,唐伯虎的形象其实是无数次集体创作的结果——对照民间传说中唐伯虎的喜剧形象与现实生活中唐伯虎的悲剧宿命,大悲大喜之间,却让我们对古代读书人的命运多了一丝惺惺相惜之情。

唐伯虎有一篇《伯虎自赞》如是写道:“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民间唐伯虎与现实唐伯虎之间的灵与肉的对话。事实上,民间传说中的唐伯虎是不是他本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些传说感受到了民间大众向往自由的精神,同时也捕捉到了他们追求自由的灵魂。所以,对于这些传说,我个人是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能够在中国文化史上找到一位如此丰满、鲜明的风流才子形象,哪怕是虚构多于真实,也仍然聊慰我心——毕竟,历史因此变得格外鲜活、动人,不再寂寞。

求绍兴莲花落《三笑姻缘》的音频啊~~要胡兆海版本的,邮箱chris3777@126...

这个好像只有视频,文档版的唱词还没见过,希望你能如愿!

唐伯虎点秋香 ,到底有没有这件事和秋香这个人呀求大神帮助

有幸在唐寅墓园任职十一年之久,接待了数十万中外游客,其中不乏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名流。每当给他们讲解唐伯虎生平和他的艺术成就时,无不要求讲述三笑点秋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甚至有人会问秋香墓今在何处?那么,"三笑"与唐伯虎究竟有没有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三笑姻缘纯属文艺创作。 为了说清这一点,我想先对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作一些介绍。 先说秋香,据孟森在《心史丛刊》等书中说:秋香姓林,名奴儿,又名金兰,秋香则是她的号。亭中人氏,出身官宦人家。因是独养女儿,故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秋香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艺术。可惜未到及笄之年,父母就不幸双亡,她由伯父领养。不几年。伯父见秋香已长成姿色娇艳的窈窕淑女,便带她到南都金陵。当时的南都,腐败不堪,秋香因生活所迫,只得在声色场中作官妓。美貌聪慧,冠艳一时。又从史廷直、王元文学画,笔墨清润淡雅。后来,秋香脱籍从良;有老相好想和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题诗婉拒:"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可知,历史上确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她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写了一首七绝:"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华太师是无锡人华察。据明史记载,他字子潜,号鸿山,生于公元1497年,卒于1574年,嘉靖五年二甲十三名进士。他比唐伯虎小二十七岁。他中进士时,唐伯虎已经去世三年。等到他拜大学士入阁,后来告老回乡,唐伯虎的棺木早已朽腐了,怎能卖身为奴进华府啊!华察的儿子名叔阳,字起龙,也是少年及第,隆庆二年二甲一名进士,官礼部主事,更不可能是大呆二憨之类的废物。 史实既然如此,那么三笑姻缘的故事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事实上三笑故事的雏型早就产生了。赵景深在《文学》1936年7月卷1期刊登的《三笑姻缘的演变》一文中就说:起源是元代乔吉的戏曲《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明人叶宪祖的杂剧《碧莲绣符》也与此十分相近。笔记中记载类似的故事则有姚旅的《露书》,记载吴江人陈玄超娶秋香;王同轨《耳谈》里说是江阴吉道人娶了秋香。而敷衍成为唐伯虎故事的,始见于朱季美的笔记《桐下听然》。全文才百馀字,抄录如下: 华学士鸿山曦舟吴门,见邻舟一人,独设酒一壶,斟以巨觥,科头,向之极骂,既而奋袂举觥,作欲吸之状,辄攒眉置之,狂叫拍案,因中酒,欲饮不能故也。鸿山注目良久,曰:"此定名士"。询之,乃唐解元子畏,喜甚,肃衣冠过谒,子畏科头相对,谈谑方洽,学士浮白属之,不觉尽一觞,因大笑,极欢。日暮,复大醉矣。当谈笑之际,华家小姬隔帘窥之而笑。子畏作《娇女篇》贻鸿山,鸿山作《中酒歌》答之。 有人将《娇女篇》疑即《唐伯虎全集》中的《娇女赋》,其实并不相涉。《桐下听然》第一次将唐伯虎和华鸿山及小姬扯在一起,虽与婚姻无涉,但隔帘窥笑已属有缘了。之后《蕉窗杂录》和《泾林杂记》的叙述则更进一步,索性编成了有头有尾的故事。尤以《泾林杂记》为最,全文千馀字,被收入了詹詹外史编的《情史类略》。近人都认为这个詹詹外史就是冯梦龙,因此《警世通言》卷二十六的《唐解元一笑姻缘》是以《泾林杂记》为本也就很自然了。因为这篇小说里,唐伯虎卖身为奴做伴读书僮,取得欢心点秋香,最后载美回苏的基本情节,均已具备,从此以后,各种地方戏、曲艺,到了近代又加上电影,再添油加醋,特别是将一笑改为三笑,纷纷移植,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 三笑故事附会名人,而且一定要拉上唐伯虎来做主角,查考唐寅的生平,倒也不足为怪。从青少年起,他就不大拘泥礼法。黄鲁曾《吴中古实》说他"幼小聪明绝殊,凡作诗肖古人之风雅,然性则旷远不羁。补府学生,与张灵为友,赤立泮池中,以手激水相斗,谓之水战。"《外纪》上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与张梦晋、祝允明皆任达放诞,尝雨雪中作乞儿鼓节,唱莲花落,得钱后沽酒于野寺中痛饮,曰'此乐惜乎不令太白知之'。"这样怪诞的举动确是少见的。由于仕途绝望,生活坎坷,唐伯虎越来越消沉,生活也放荡起来。在读书作画的同时,他经常喝酒,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且也确有夜宿青楼,携妓狂饮,为妓女做诗作画之类的事发生。 项元汴的《蕉窗杂录》已经记有唐伯虎卖身为奴追求秋香的故事,以后距唐伯虎之死只有几十年的万历年间,何大成刊《唐伯虎全集.外编》,尹守衡撰《史窃》都已著录。尹守衡且将此事写入《史窃》列传第七十二《唐寅传》作为正史。此外,笔记《泾林杂记》、弹词《笑中缘》、小说《警世通言》都是明代作品,说明唐寅死后不久,这段附会在他身上的风流韵事已被认可了。连晚明的大名鼎鼎袁中郎似乎也信其有,他在《唐伯虎全集.纪事》段的眉批说:"此女大不俗。得子畏为配,亦一笑为之媒耶?然子畏亦可谓有心人矣。" 人们异口同声地将三笑故事归属唐伯虎,虽说十分离奇,但也确有道理:能够抛弃体面,逾越名教,赤裸裸地追求幸福,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自由的,在吴中才子中间,只有唐伯虎够得上条件。唐伯虎的放浪形骸,即使在身后,想来也只有他具备承受这类风流传闻的胆量。 参考资料: http://blog.lanyue.com/model/luntan/view.asp?article_id=1511177

有谁可以告诉我“三笑姻缘”的故事?谢谢!

唐伯虎卖身为奴追求秋香的故事,

秋香曾对他笑了三次~

三笑留情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是什么?

唐伯虎在苏州山塘寺游玩时,遇到无锡华太师的夫人前来进香。华夫人四个贴身丫环中的秋香,姿色艳丽,唐伯虎一见钟情。进香完毕,秋香随华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也连忙乘小舟追赶。途中曾得秋香三笑,伯虎更是如醉如痴,以为秋香已钟情于自己,只是苦于无法接近秋香。最后终于想出一计,自己卖身进华府为书童,逐渐赢得华府器重,后又设计,终于与秋香结成良缘。

三笑故事经过了长期的民间流传,又经过文人的不断加工创造,才逐渐完善起来。一笑钟情,屈身求婢的故事,曾散见于多种笔记。在王同轨的《身谈》、姚旅《露书》、黄蛟起《西神丝话》中,男主人公分别为陈元超、古之任、俞见安等。而附会为唐寅的故事,则始见于《桐下听然》:“华学士鸿山舣舟关门,见邻舟一人,独设酒一壶,斟以巨觥,科头,向之极骂。既而奋袂举觥,作欲饮之状,辄攒眉置之,狂叫拍案,因中酒,欲饮不能故也。鸿山注目良久,曰:‘此实名士。’询之,乃唐解元子畏,喜甚,肃衣冠过谒。子畏科头相对,谈谑方洽。

学士浮白属之,不觉尽一觞,因大笑,极欢。日暮,复大醉矣。当谈笑之际,华家小姬隔帘窥之而笑。子畏和《娇女篇》贻鸿山,鸿山作《中酒歌》答之。”在这段记载中,已经有了故事的两个基本人物,一是华学士鸿山,一是唐解元子畏,虽然还没有秋香,但已有了“华家小姬,又有了“窥之而笑”。即以《桐下听然》接着说:“后人遂有佣书获配秋香之诬,袁中郎为三记,小说传奇遂成佳话。”在另一笔记《蕉窗杂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此后又有明周玄�的《泾林杂记》,写唐伯虎与华鸿山婢女结为伉俪的故事。文中婢女名为桂华,与“秋香”在意义上暗合。故事写唐伯虎为桂华的姿色所动,遂卖身为佣,改名为华安。后来伯虎通过书馆伴读,取得了主人的宠信,留作亲随,兼管华府书翰,继而摄管典当。但当时主人嫌其未婚,难以托付重任,于是使唐伯虎与桂华结为夫妻,伯虎与桂华一起潜归苏州。几年之后,华鸿山有一次来到闾门,发现了唐伯虎,遂给他们厚置妆奁。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缘》,以《泾林杂记》所载内容为蓝本,又根据唐伯虎的简历,以及他的诗如《月光吟》等,敷衍而成,小说篇幅有了增大,人物有所增加而且形容开始丰满。华夫人身边的四名丫头为春媚、夏清、秋香、冬瑞。伯虎与秋香成婚之夕,他曾题诗八句,未联“主人若间真名姓,只在康宣两字头。”可以看出,小说对本事作了较多的加工和创造,它标志着唐寅、秋香故事已由文人笔记进入了民间口头文学的领域。

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三种成熟的本子在民间流传,它们是《三笑姻缘》、《笑中缘》、《三笑新编》。《笑中缘》弹词,曹春洲作。早期刊本未见,原郑振铎藏有道光癸卯四美轩刊本,七十四回,十二册。此书自第二十七回《谒周》到第四十八回《索酬》,增加了祝枝山赴杭,除夕题对,明伦堂与徐子建辩论,以及王老虎抢亲等情节。《三笑新编》是清代吴毓昌著。

《三笑姻缘》从唐伯虎在苏州山塘寺游赏写起。唐伯虎正在游玩之中,看到一老翁领一少女前来进香,众人睁大眼睛出神地看,只见他芳龄正在十五六,桃花晕脸甚风流。荆钗布裙天然貌,和盘托出那温柔。这时忽传来一阵喧闹之声,原来四人抬一乘官轿也来进香。官轿后面还有四乘小轿,轿子放下,轿帘提起,四个美女立刻出现在眼前。第一个春香是“嫩脸如桃杏为带俗”,第二个夏香是“纤腰似柳叶露轻狂”,第三个冬香“金莲不是潘妃步”,第四个秋香“如惠如兰压众芳”。四个美女使唐伯虎眼花撩乱,但他想还是那秋香亭亭玉立,举世无双。又不知他们是谁家之宦。唐伯虎正在胡思乱想,华夫人一行已走进禅房。进香完毕,秋香随华夫人登画舫返无锡东亭,伯虎雇小舟急忙追赶。

在这期间,伯虎曾经秋香三笑,以为留情于己,分外迷恋不已:“怎经得一笑不堪重又笑,害得俺神魂飘荡越风魔。想着她两番有意花含笑,难道秋姑还未有夫?喜只喜一点灵犀通宝座,恨只恨三千弱水又起情波。可怜我孤身不带花包客,却叫我何法能描郭璞府。如坐针毡无别计,我只得紧追慢赶看如何。”有时伯虎也长吁短叹,烦闷不已,怨恨秋香,恨她为何无故以笑传情,害得自己如游蜂一样着了魔,到如今,只剩得一片幽情空对明月,在明亮的月光下孤影自怜。一夜,伯虎见秋香如仙女一样姗姗而来,他急忙披衣迎接,喜出望外地望看秋香,却又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直言倾诉内心的一片思念之情:“姐姐吓,想你既是情多留意我,却缘何欲见反留难?害得我不堪堆积相思苦,堆积相思苦不堪。你如今何故舍情还无片语,来吓,来吓!不妨权博片时欢。”伯虎从梦中醒来,想到自己的邯郸一梦,不觉心中惆怅。

秋香随华夫人返回无锡,使伯虎难有机会见到她的倩影。这时恰巧华府贴出谕条,

唐伯虎三笑姻缘是哪三笑?

一笑倾城,二笑倾国,三笑倾我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