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1313

木星大运火星小运,法达如何看大运小运

兴仁信息网2023-05-16 20:31:590

火星和木星之中为何有小行星带,有哪些科学原理?

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就是某个和地球差不多大小、一颗未知名的行星,人们目前还不知道的行星由于破碎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当然这种说法也是有着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前人一些科学研究数据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好像每个小行星的存在,在什么位置都好像是已经被什么原因规定好的,细心观察下来你就会发现,火星和木星好像比较倔强,就是不服从你的安排,不在这个规律范围之内。在18世纪中叶的这一段时间内,伟大的科学家提丢斯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行星之间的距离好像又数字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从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有一个行星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处在火和木星中间的位置,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对这种现象在学术界存在着这样的两种说法:拉伸结论,支持者普遍认为由于火星与木星往相反的方向运动最终导致将其撕碎这一结果。但是支持之说法的人较第二种又少一点,第一种这种说法好像存在漏洞,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不太明显。然后就是大多数人所支持的碰撞理论学说,部分权威专家认为,实际上那颗被计算出来的行星的大小可能比火星还要小的这种说法,紧接着与大小都差不多处在同一起跑线的行星相碰撞,就产生了如今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情况。

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产生现在我们所惊讶的小行星带,不知哪一天,我们人类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人类应该着重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火星和木星之中为什么有小行星带?

我们在看太阳系的图片时,会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发现一块条带状分布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它就像一片薄薄的圆盘围绕着太阳运行,而这条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数量众多,在引力干扰和相互碰撞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小行星会脱离原有轨道向太阳系内侧移动,其中就有可能接近地球的公转轨道,甚至直接冲向地球,成为影响地球安全的最大潜在因素之一。那么,这些小行星带是如何形成的呢?

小行星带的基本情况

通过目前的观测和判断,小行星带的星体数量至少有50万颗,而已经监测备案的数量达到近20万颗。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在小行星带中,已经发现的最大天体为谷神星,其直径约为950公里,其它体积比较大的还有智神星(直径540公里)、婚神星(直径240公里)、灶神星(直径48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体积就比较小了,绝大部分的天体都是非常小的岩石甚至尘粒物质。

从监测情况看,小行星带从距离太阳2.17个天文单位开始,一直延伸到3.64个天文单位,处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总宽度约为2.2亿公里。从空间分布的密度来看,在小行星带中,每个星体之间的平均距离要有上百万公里之远,因此,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小行星带,与实际状态差异很大,其中的空间仍然是非常空旷的,即使探测器从中穿过,也不用怎么担心被小行星撞击的风险。

行星爆炸说

1766年,德国的一位中学老师提丢斯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神奇的数列,即提丢斯数列:L=(n 4)/10,如果将n=0,3,6,12等等这些规律性的倍数代入,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到太阳与各大行星之间的实际距离,当然结果值的单位为天文单位。比如水星距离太阳0.4个天文单位、水星距离太阳0.7个天文单位、地球距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等等。当时并未发现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也未发现天王星。后来,德国天文学家波得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关系式:L=0.4 0.3*2^(n-2),对应各大行星n的取值分别为负无穷大、2、3、4、5……,与最后科学家们监测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进一步接近,而当天王星发现以后,通过测算它与太阳的距离,与波得提出公式中n值为8比较完美地契合,因此这个关系表达式名声大燥,这个规律也被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则。

不过,这里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提丢斯数列中,火星对应的n取值为12、木星对应的n取值为48,中间缺少了一个n值24;同样,在波得数量中,火星的n取值为4、木星的n取值为6,中间同样缺少了一个n值5,因此有科学家推测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本应该存在着一颗行星。只不过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爆炸,碎裂为无数很小的岩石体和尘埃物质,逐渐飘散在原来的轨道范围之内。

但是,在一个行星轨道内,行星要发生剧烈爆炸,要完全突破自身的比结合能,所需要的能量是异常巨大的,即使像月球起源说那样,一颗大质量的行星与地球相撞,也没有将地球粉碎,反而是大部分聚合在了一起,抛洒出去的其余物质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合成月球。因此,这种假说不能很好地即使行星爆炸的原因,也无法解释即使大质量行星相互撞击,之后破碎的物质为何没有在引力作用下再进一步聚集的问题。

从目前科学界的研究结果来看,行星“半成品说”比较有效地解释小行星带的形成。之所以这些小行星没有进一步聚合为一颗行星,主要是“半程发力”的后劲不足,许多物质都被木星所吸聚,同时逐渐强大的木星也以引力干扰形式、以及和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综合作用,进一步阻碍了剩余星际物质的聚合,最后造成了这一区域行星形成的“半途而废”,只能以岩石碎片和尘埃物质的形式存在于这一空间之内了。

为什么火星和木星之中有小行星带?有什么意义吗?

有一种理论认为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曾经存在一颗行星,后来这颗行星解体,残留下了由大量尘埃和岩石碎片组成的小行星带。因为早前天文学家在小行星带中发现了两颗体型较大的天体:谷神星(直径950千米)和智神星(直径520千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假说已不再被大多数天文学家所认可。

首先,行星很难被摧毁,因为所需的能量极为巨大,太阳系中没有这样的契机。其次,整个小行星带的质量仅为月球的4%,聚集起来形成的天体最多也只是矮行星的级别。此外,小行星之间存在巨大的化学差异,表明它们不可能曾经都是某颗行星的一部分。

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这些小行星不是从某颗行星上解体而来,而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期间的残余物。在太阳系历史的最初几百万年里,气体和尘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微行星,随后经过进一步的引力吸积形成了行星。

然而,在小行星带的区域内,微行星受到了木星巨大引力的强烈干扰,从而无法聚集形成行星。因此,这些天体就继续保留在围绕太阳的轨道上,偶尔碰撞并产生较小的碎片和尘埃。尽管小行星带中的天体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太阳系,但在数十亿年的漫长时间里,它们不断受到其他天体的碰撞以及宇宙辐射的太空风化,现如今的小行星已经与过去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小行星带距离太阳2.2至3.2天文单位,厚度大约为1天文单位,人类已经发现的绝大多数行星都是源自于此。虽然小行星带中的天体数量众多,但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其实很大。如果你站在一颗小行星上环顾四周,基本上看不到其他小行星。

为什么火星跟木星之间会有小行星带?

因为理论计算,那里应该有一个大行星,于是大家找啊找,就找到了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很可能是大行星爆炸的碎片形成的。 ----在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总结并发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国物理学教授提丢斯提出的一条关于行星距离的定则。定则的主要内容是: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用10来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 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 4)/10=0.4(天文单位) 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 4)/10=0.7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 4)/10=1.0 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 4)/10=1.6 照此下去,下一个行星的距离应该是:(24 4)/10=2.8 可是这个距离处没有行星,也没有任何别的天体。波得相信“造物主”不会有意在这个地方留下空白;提丢斯则认为也许是火星的一颗还没有发现的卫星在这个位置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提丢斯——波得定则在“2.8(天文单位)”处出现了间断。 当时认识的两颗最远的行星是木星和土星,按照定则的思路继续往外推算,情况是令人鼓舞的,定则给出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对比如下: 定则给出的数据各行星到太阳的实际距离(天文单位) 水星0.40.387 金星0.70.723 地球1.01.000 火星1.61.524 ?2.8 木星5.25.203 土星10.09.554 定则算出来的那些数据与行星距离十分相似,于是大家开始相信“2.8”那个地方应该有颗大行星补上,波得为此向其他天文学家呼吁,希望共同组织起来寻找这颗“丢失”了的行星。 一些热心的天文学家便开始搜索“丢失”的行星,好几年过去了,毫无结果。正当大家有点灰心准备放弃这种漫无边际的搜寻工作时,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地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天王星,令人惊讶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和提丢斯-波得定则算出的结果(192 4)/10=19.6竟然符合得好级了。这一下子,定则的地位陡然高涨,几乎所有的人对它都笃信无疑,而且完全相信在“2.8”空缺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只是方法不得当,所以才一直没有找到它。 可是很快十多年又过去了,这颗“丢失”的大行星依然杳无音信。 直到1801年初,一个惊人的消息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出,那里的一处偏僻天文台的台长皮亚齐在一次常规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新天体因此被认为就是那颗好多人在拚命寻找而一直没有找到的大行星,并被命名为“谷神星”。 接着谷神星的直径被测定出来,是700多公里,这可把大家弄糊涂了,怎么不是大个子行星而是小个子行星呢?但令人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第二年即 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行星——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与谷神星相差不多,距离基本一致,接着又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到最后前前后后发现的小行星总数竟达50万颗之多,它们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个特定区域内,即所谓的“小行星带”,其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给出的数据。 为什么大行星变成了50万颗小行星?当时便有人猜测是不是某种人们暂时无法知晓的原因,原本存在的大行星爆炸了? 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先后被发现,这两次发现对于提丢斯——波得定则来说都是挫折,比较它们的定则数值与实际距离如下: 定则数值与太阳的实际距离 海王星(384 4)/10=38.830.2 冥王星(768 4)/10=77.239.6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 虽然对小行星的研究不过200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在小行星带中,已确认并命名编号的小行星就有3000多颗,实际存在的小行星数量还要多得多。这些小行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形成小行星带,如同一条河流横亘在火星之外。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小行星是直径933千米的谷神星。谷神星的个头儿大约是月球的1/5。绝大多数小行星因为体积非常小,向心自有引力不够大,形成不了规则的球形,结果就长成了“土豆”“茄子”等等的奇怪形状。 小行星不仅仅分布在小行星带中。前文提到,还有些十分靠近地球的小行星NEOS。还有,在冥王星之外,距离太阳30~100个天文单位,即45~150亿千米的地方的柯伊伯带,是彗星和小行星的”巢穴”,大约隐藏有1亿~100亿颗彗星和7万颗以上的小行星。估计这些行星物质是由数十亿年前围绕着刚刚形成太阳旋转物质的外层部分组成的。柯伊伯带中的天体温度很低,运动缓慢,且非常暗淡,因此很难被天文望远镜所发现。 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和1978年发现的冥王星卫星卡戌,都位于柯伊伯带中。直到1992年,它们仍是该区域中仅有的已知天体。此后,天文学家利用大型望远镜在柯伊伯带中又发现了500多个天体。其中一颗暂定编号为2000EB173的小行星,直径约为600千米,仅次于位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的谷神星。2000EB173距太阳43~56亿千米,绕日公转周期为240年,这说明柯伊伯带中藏有体积较大的天体。果然,在2004年3月,科学家们正式宣布了赛丹娜的发现。答案来自:zhidao.baidu.com(百度知道)

星盘怎么看婚年

占星在我眼里是一张人生的地图,可以看到你的内在驱力模式,看到你会经历的课题,也可以诠释你的人生意义;但它唯独不是一个论命的工具。

但是有了这张人生地图,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在驱力和模式会带我们走上何种类型的人生舞台,计算出在某个时间倾向于关注什么主题,比如在哪一个时间段比较容易遇到缘分、进入婚姻。

这种概率计算的方式能帮我们在迷雾中拨出一座远处的灯塔,也能让我们继续当一个自在掌舵人生的人。

那怎么从星盘看你最有可能结婚的年份呢?

1、先从本命盘综合看婚期早晚

·容易早婚的情况(25岁以前):七宫宫主星落1、4、7、10宫,或接近合相这些宫位的宫头。七宫宫主星落于古典所述的庙旺状态或跟吉星有互溶关系。七宫宫主星或下降点和金星或木星形成相位,且金星木星没有落陷、也没有被土星天王星冥王星刑冲。

·容易晚婚(28岁以后):七宫宫主星落3、6、8、12宫。七宫宫主落于古典所述的落陷状态、并跟土星形成相位、和其他行星也没有互溶关系。有土星落入第七宫。下降点或金星跟土星形成相位。

如果以上状态均无,或相互抵消,婚期一般在25岁-28岁之间。

2、从推运上找信息

推运有太阳返照盘、太阳弧、次限盘、三限、行运盘、法达等;看婚期我通常结合次限、日返和法达。

法达:

婚姻的象征星(七宫宫主星、七宫宫内星或婚姻宫主星的定位星)走法达小运、或被引动的时间段、又契合本命所得出的适婚年龄段,就是较容易进入婚姻的阶段。(法达不看天王海王冥王星。)

日返:

若日返盘上太阳、金星、木星落入第七宫或合相四轴点;同时流年金星跟本命太阳、木星形成重要相位;或流年金星、木星接近上升点、下降点、天顶或天底;或流年土星跟本命金星形成三分相或六分相,这些时间都是较好的婚期。

次限:

1.次限月亮进入5宫/7宫/10宫时容易结婚,如果本命盘有行星落入5宫/7宫/10宫,次限月亮跟此行星形成合相时,你会更容易结婚。

2.次限月亮跟下降点、七宫宫主星或本命金星形成相位。

3.七宫宫主合相南北交点(北交点最为强烈)。

法达盘怎么看结婚运

把大盘怎么看结婚运这个东西 信则有 不信则无 还是不太准的 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