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0762

五行大义谁讲得好,五行大义与五行精纪

兴仁信息网2023-05-22 20:04:530

...像《五行大义》一类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写的都可以,至_百度知 ...

如果单论五行,就是五行大义了。其他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别的

《五行大义》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五行大义》((隋)萧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ZvYUy8uVisuKsbb4aAjg

提取码:llqa

书名:五行大义

作者:(隋)萧吉

译者:钱杭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1

页数:190

内容简介:

《五行大义》是隋代著名学者萧吉的一部专论五行的著作。该书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行学说最为权威的读本。书中对我国传统的五行思想作了全面的讲解,分门别类,深入浅出、文字流畅,析义明白。该书范围极广,包括了五行与河洛,五行与纳甲、纳音,五行与干支等各方面的知识。李约瑟亦曾提及该书,谓之为成份最少,科学成份最多。可见该书对于文史及思想研究学者之重要。

命理经典书籍有那哪些呢?

第一:四柱类,《渊海子平》《三命通会》《滴天髓》《穷通宝鉴》《子平真诠》《命理探源》,学习子平术,这几本精研就可以了。

北师大有一本《星学大成》,可以翻翻。

第二类:易术类,这个基础的书籍必须看,《周易集解》《周易折中》《周易注疏》《周易述》《周易尚氏学》,然后就看《河洛理数》《梅花易数》《纳甲筮法》《增删卜易》《高岛易断》。这里边已经包含了好几种方法了,《高岛易断》有唐宋易卜之风,《梅花易数》是宋明的路子,《增删卜易》切于今人实用,亦且易学。

关于周易类的,我还想再说几句。要明汉易,唐宋易,明清易,甚至先秦易之不同,确实难事,然而对于一般想学习算卦的来说,只学明清易就够了。易学在变化,算命术也在变化,这就是天道吧。

第三类:三式,三式是易术之流绪,然而非周易,太乙类的只看过一本《太乙神数》1、《三命通会》,这本书始著于明代,是目前能够流传下来不多见的明代四柱命理书籍,为什么明代以前的书籍流传下来的这么少呢, 按照命学的一代宗师梁湘润老先生的观点,在明末清初,大量的反清人士隐藏于江湖之中,其中很多人以看相、看风水、看八字为职业掩护,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这些内容也在很多影视内容中有所体现,清初大兴文字狱,其中之一的原因也是因此为了剪除后患,彻底清除明代的大量有关书籍,所以,在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对于明代以前的子平术,也多少只能从《三命通会》中窥到一二了。后来的很多命理书籍,基本都是在清代重新整理出来的。

有鉴于此,《三命通会》不但是一本颇有价值的书,而且对于目前普遍认为的四柱体系的不完善,也颇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比如说,书中提到以日对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论命体系,六十甲子日,对应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提出了一套可供查阅的表格式简断,好多人往往非常忽略这套体系,普遍的观点是“不准”,但在我看来,这也许只是半部书,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半部书绝不是古人凭空杜撰的,他一定是具备高概率统计的结果。起码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目前这么盛行的“用神”一说,这也是需要后人去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由于三命和目前的命学体系有冲突,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么书很散乱,用的神煞也很多,纳音也讲了不少,这些在目前好多人并不采用,以我的观点来讲,尽可以拿来主义,有用的和用的好的都可以试试,命学需要发展,不用怎么知道有没有价值呢? 今天讲讲两本基本属于一脉相承的两本书,《渊海子平》和《子平真诠》。

首先说说《渊海子平》,这本书目前少有人太重视,这主要是来源于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学易都是在80、90年代开始接触易学,基本都是受到邵伟华先生的影响,因为在此之前,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间对命理基本绝迹,在此之后,众多的命理书籍大量涌现,一时间汗牛充栋,让人目不暇接,而《渊海子平》好多人翻翻之后,大概把它划入入门级的书籍,更多的时间开始关注其他的四柱书籍了。第二,就是还有一大批命理爱好者在找不到入门的途径以后,开始“跑学习班",这些年国内涌现出不少“大师”,这些“大师”水平如何,我不做评判,但现在的确有很多“大师”不在出现了,至于是钱赚够了还是进入更高的修行阶段,不得而知,但在我看来,这些大师有有益的一面,那就是推动了命理学的发展,但弊端是这种类似于“文化快餐”式的学术,也令很多学习者固步自封,以为这就是四柱命理的究竟,从而不去专研古书,自然也就少有人问津《渊海子平》了。

其实,读《渊海子平》的人也基本分为两种,第一,是读近代命学泰斗徐乐吾先生的书,徐大师在民国期间评点了几本命理学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我要指出的是,他的观点未必就是书籍本来所要表达的观点,我们读书不能先入为主,最好有机会再看看原本,相互参照。第二,另有极少数的人,专攻《渊海子平》,他们应该基本都属于有一些家学,或者多少本来就有一些根基,这些人非常重视《渊海子平》,因为据说和盲派体系有某种关联,我无缘结实盲师,不敢妄断。但是要说到我,这本书帮助我跨越了几道门槛,说来也着实受益匪浅。

《子平真诠》,作者是乾隆年间的两榜进士,说来也绝对是个高官了,书中非常详细的归纳了格局的取法,尽管和《三命通会》的取格之法有些出入,但在原命局判断和大运分析上,应该说还是非常系统的,但以现在的环境来说,也的确少有人这么严格的使用格局理论,因为目前的八字论命早已超越了古人的要求,严格按照格局论命,似乎略显“呆板”,目前也有人把《子平真诠》讲为"沈氏用神“,有兴趣的人多读此书对于富贵的格局会很好把握,但关键是富贵的八字本来就不多,再有就是,富贵也未必就那么好,衣食无忧,无忧无虑岂不快哉! 今天说说最重要的两本书《滴天髓》和《穷通宝鉴》,在目前的命理界,这两本书尽管不被所有人所接纳,但大多人都是比较认同的,因为目前“用神”体系十分流行,这两本书相对来说都谈的是“取用”的问题,尽管用的都是这个说法,但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

首先说说《滴天髓》,这本书被江浙命理前辈奉为经典,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滴天髓》在论命的过程中,把命理纳入了哲学的范畴,其中提到了颇多的反应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真正把命理学上升到了学问的高度,也就是在学理上给予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书中多处提到的命理思想,将易学与八字命理学进行了严密的结合,而且,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命例,往往只是在八字字面上存在只差一个字的小差别,事实上这一个字在实际论断上实在是天壤之别,这些例子对后学来说,真正体会到了八字命理的奥秘,也多少了解一些八字这50多万种组合的千差万别,同时,也给后学在鉴别出生时间上提供了不少帮助。但是,书中有些例子在论断上还是有些出入的,我们会在以后的命例讲解中,慢慢交流。

再说说《穷通宝鉴》,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奇书,是前人在论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颇具实战效果的口诀,尽管从学理上来讲,未必可以找到能够有效支撑的命理依据,比如说,为什么庚金就一定要用丁火,丙火为什么就不可以,辛金为什么要用壬水,癸水行不行,诸如此类的很多决断式的口诀,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未必都很准确,但是,在我看来,这些绝对是具备较高应验度的,从这本书的起源来讲,应该是可以划入“巾箱本”的资料,后来经过余春台的润色,徐乐吾的大力推荐,开始为众人所知,及至到目前,这本书所提出的富贵格局之取用,在我看来还是颇值得信赖的。

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说

五行,是用五个文字符号代表物质能量的形态间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其中: 五行相克(克即胜过)是描述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 金胜木(物质上很容易理解,简单的助记就是哪个更坚硬,就胜过软一点的。),木胜土,土胜水(这里的土仅指泥土而非广义的大地),水胜火,火胜金(用道德经话来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五行相生(生即出现转化)是描述事物的变化规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中科院曾邦哲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认为五行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晶体化学键连接模型(结构论),称之为超稳态结构模型。 正因如此,我们就能从阴阳五行中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又正如道德经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五行相生(五材说) :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五行相克 :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熔化金属。 辩证生克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斫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补充: 五行相克 ,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如 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 金克木 。五行在 中医理论 中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体。五行中每一“ 行”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 中医里有著名的判断叫“一 气分 阴阳,阴变阳和,化生五行。”简单的说万物首先是一气的,一气再为阴阳,通 过阴 阳的运动变化,化生了五行,这也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一种学说。 五行学说 和气 一元论 以及 阴阳学说 ,一起综合成中华医学的三大 基础理论 。就五行学说来讲阐述了万物的多样性,弘扬了朴素的辨证思想。 五行对应五脏和五时,决定着病理特征和发病的时间,简单讲: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时 春夏 长夏 秋冬 五行代表着五脏的属性,同时五时揭示了五脏常发病的季节,长夏是指夏季和秋季之间的季节。五行相克作为五行学说中重要的部分,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救治了无数病痛。 简单的讲,五行相克的学说说明了疾病 传变 的规律,预测了疾病的预后, 五行相克包含2个方面: 1 相乘传变 简单的说就是相克属性的 脏腑 ,一个有病可以传到另一个去。 肝(旺)-----------脾 叫“肝旺乘脾”就是说 肝脏 的肝气旺盛必然乘到脾,因为肝是木,脾是土,木克土,所以中医中有著名理论或者叫判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看到 肝病 必然会传到脾土。 旺就是旺盛,虚就是不足。 肝-----------脾(虚) “ 脾虚 肝乘”同理解释。 2 相侮传变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脏腑有病,能够克它的脏腑不但不能克它的病,还可以影响到自己。 肺------------肝(旺) 金克木,肝是木,肺是金,肝旺,肺不但不能阻止和克制,肺还受到牵制。所以“肝旺侮肺” 肺(虚)-----------肝 “肺虚肝侮”也是同理。 五行相克一个脏腑相乘必然侮,乘和侮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五行相克指导着疾病的判断,五行相克时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分清主次”比如上面讲的相侮原理中的“肝旺侮肺”就必须抑制肝的阳气过多,同时扶持肺的肺气。 “抑木扶土”“ 培土 治水”“佐金平木”“泄南(火)补北(水)”都是中医应用相克原理之病的治法。 以金为例,火克金,故火为“金”的“克我",即金(我)被火所克制;金克木,故就“金”而言,木为“我克”,即金(我)可克制木。反映于人体,则五脏配属五行的相克关系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各脏器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面虽分别介绍了 五行相生 、相克,实际上, 五行生克 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生命活动中常是相生中有相克,相克中有相生,二者相反但又相成,人体通过这些生、克调整,使每一脏的功能不亢不衰而达到阴阳平衡、协调统一的健康状态。 五行相克: 天地万物都存在着金、木、土、水、火五种属性,称之为五行。而五行之间又有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不断,生生不息。

五行相生指的是事物的相互资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如 木生火 、 火生土 、土 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五行在中医理论中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体。五行中每一“ 行”都有“生我”、“我生”的关系。

生”就是相生,含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意思。“克 ”就是相克,含有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意思。五行的生克,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联系的、整 体相 关的。在人体,主要用以反映正常的生理过程中各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相生,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其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隋萧吉《五行大义·论相生》解释:“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 长石 ,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直观解释为: 木材 燃烧生成火,火烧了 木头 成为灰土,土中有 金属矿物 ,销金可以为 铁水 , 铜水 ,水能灌溉树木。五行相生亦有取象比类之义,泛指事物运动变化中的相互促进关系。 来源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中医学 具体联系到人身来说,中医很早就把“五脏” 类比 于“五行”,故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着五脏的肝、心、脾、肺、肾。如把前述的五行相生的关系改成五脏相生,,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如把它联成一个“相生线”,五脏(五行)通过“相生”把人身联成一个整体,使脏腑都具有相关的资生、助长、促进或兴奋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肝生心”就是肝能“真正”将心“生”出来。

满意请采纳

《五行大义》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五行大义》((隋)萧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z17T5NamUhUOjpzNcXRg

提取码: qjdd

书名:五行大义

作者:(隋)萧吉

译者:钱杭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1

页数:190

内容简介:

《五行大义》是隋代著名学者萧吉的一部专论五行的著作。该书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行学说最为权威的读本。书中对我国传统的五行思想作了全面的讲解,分门别类,深入浅出、文字流畅,析义明白。该书范围极广,包括了五行与河洛,五行与纳甲、纳音,五行与干支等各方面的知识。李约瑟亦曾提及该书,谓之为成份最少,科学成份最多。可见该书对于文史及思想研究学者之重要。

五行大义的版本传播

日本国内最早提到《五行大义》的文献,是成书于公元797年(延历十六年,唐德宗贞元十三年)的《续日本纪》。该书卷二十“天平宝字元年十一月”条(757)记载孝谦(称德)天皇主持制定《诸国博士医师任用法》。

其文是:敕曰:如闻。顷年诸国博士医师,多非其才,托请得选,非唯损政,亦无益民,自今已(以)后,不得更然。其须讲经生者《三经》,传生者《三史》;医生者《太素》、《甲乙》、《脉经》、《本草》;针生者《素问》、《针经》、《明堂》、《脉决》;天文生者《天官书》、《汉晋天文志》、《三色簿赞》、《韩杨要集》;阴阳生者《周易》、《新撰阴阳书》、《黄帝金匮》、《五行大义》;历算生者《汉晋律历志》、《大衍历议》、《九章》、《六章》、《周髀》、《定天论》,并应任用。

天平宝字元年(757)提到的《五行大义》显然是日本最早的一个版本(以下略称为“天平本”),并且它也可能是最接近萧吉未刊原稿的一个本子,对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以后宗教思想与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或许就是这个本子。成书于宇多天皇宽平三年至九年(891~897)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17 在第36类中著录了“五行家”汉籍919卷,其中有“《五行大义》一”(未提及作者)。“一”,当为一册、一部之意(如现存《常州先哲丛书》中的《五行大义》就是五卷一册),应该也是指天平本。当时日本的贵族、僧侣和家,多以能直接从《五行大义》中摘录文句,作为、观物、养生、服色、医疗、礼节、仪式的权威依据为时髦。中村璋八经过艰苦的努力,从日本许多古代典籍中搜寻《五行大义》的踪影,发现了大量的线索。如平安前期,在《三代实录》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875)阴阳寮的奏言中有“萧吉九篇”的记载;在菅原为长的《管蠡抄》(成书于901~930年)中有《五行大义》四条引文;在具平亲王的《弘决外典抄》(成书于991年)中有十二条引文;在惟宗允亮的《政事要略》(成书于一条天皇年间,986~1011)残卷中有四条引文和重要的发挥;在汉文诗人藤原公任(966~1041)的《北山抄》中有一条引文。平安后期,在藤原赖长(1120~1156)的日记中有他阅读和引用《五行大义》的多次记载。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1),引用《五行大义》的范围更为扩大,如在《诸道勘文》(平安末年辑,《群书类从》本)中有八条引文;在沙门信瑞的《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大正新修大藏经本)中有七条引文;在素寂的《紫明抄》(内阁文库本)中有一条引文;在《医家千字文注》(续群书类从本)中有三条引文;在贺茂在方的《历林问答集》(群书类从本)中有一条引文;在在盛的《吉日考秘传》(续群书类从本)中有三条引文;在丰原统秋的《体源抄》(古典全集本)中有四条引文,等等。镰仓后期至南北朝时期(1331~1392),菅原、藤原两个贵族集团甚至竞相利用《五行大义》中的文句来确立年号,作为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菅原在兼根据《五行大义》“国家安宁,长乐无事”之句提出“安长”年号,藤原资名则根据《五行大义》“顺天之化,长养万物”之句提出“长养”年号。据《元秘抄》、《改元部类》(宫内厅书陵部)等文献的记载,从花园天皇庆长元年(1311)开始,此类争斗共发生了15次。18天平本的原本估计已经失传,但在流传过程中派生了一系列抄本。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本子:

第一,元弘相传本五卷(略称“元弘本”);

第二,天文抄本五卷(略称“天文本”);

第三,高野山旧三宝院本(略称“高野本”),仅存第五卷;

第四,旧宝玲文库本(略称“宝玲本”),仅存第五卷后半部分。

日本的《五行大义》在传播过程中共产生了天平本、元弘本、神宫本、天文本、阳明本、卜部本、高野本、宝玲本、元禄本、佚存本等10种主要的抄本和刊本。其中最接近萧吉所著、因而版本价值最高的天平本已经失传。其余版本各有千秋,可互作参校。对中国文化界影响最大的,是属于元弘本系统的佚存本。根据当时德川幕府的命令,《佚存丛书》被专程送到中国。中国现存的几种《五行大义》版本,就是根据佚存本发展而来的。

中国最后一次正式著录《五行大义》的文献目录,是《宋史·艺文志》,时间在1343~1345年间。在这之后,《五行大义》就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佚存丛书》进入中国,人们才重新发现这一与故土阔别460年之久的珍贵典籍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于是迅速作出了反应。

清嘉庆九年(1804),德清许宗彦根据佚存本翻刻《五行大义》五卷(范氏古欢堂),这是自《宋志》著录《五行大义》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印行此书。此时距《佚存丛书》的印行仅仅5年。许氏《叙录》称:

《唐志》“萧吉《五行记》五卷”;《宋志》“萧吉《五行大义》五卷”,藏书家均未著录。近日本国人刻《佚存丛书》,此书在焉,用活字印行,多误舛。宗彦校其可知者,改定数十字,余仍其旧,俟知者而别梓之。⋯⋯观吉之书,文朴义质,徵事咸有条理;秘文坠简,多世希觏。推五行之数,合诸辰日、音律、性情、年命,曲而不枝,约而不僻。虽其麤涉津涯,未足究神秘、探奥迹,融畅于大道;以视术家所诵习,则倜然远矣,岂可以传世无绪、来自远方而忽之哉?

嘉庆本以佚存本为底本,版式也与佚存本大致相同。虽然自称“改定数十字”,但实际改动多达407处。

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编选《宛委别藏》进呈。原稿共174种,总目中有:“《五行大义》五卷,隋萧吉撰,日本《佚存丛书》本”。据阮元为《宛委别藏》各书所撰之提要,22 称:

是编日本人用活字板摆印。前有自序,称“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凡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节数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云云。⋯⋯今观其书,文义质朴,徵引谶纬诸籍,有条不紊。且多佚亡之秘籍,尤非隋唐以后所能伪为也。

据《故宫善本书目》,《宛委别藏》160种藏于养心殿(目二函,书百函,共160种,其中由阮元所进者157种,与诸家所记不符,疑中有亡佚);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故宫博物院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选印宛委别藏》40种时,因《五行大义》一书已有嘉庆本等刊本传世,故未收入。23 198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按原目录影印《宛委别藏》120册,收《五行大义》于第70册。经笔者对勘,宛委别藏本与佚存本完全一致,未作任何校勘,因而不应视为一个独立的版本。当然,在考察《五行大义》在中国的流传过程时,阮元以其文坛权威的崇隆地位对《五行大义》所作的积极引介,还是很有意义的。在他的鼓吹下,《五行大义》的影响迅速扩大。与许宗彦、阮元同时的孙星衍“尤好斯学”,已藏有《五行大义》;24《续古文苑》卷十一“序上”,则将“隋萧吉《五行大义序》(日本国本)”作为古文范本予以郑重推荐。25

嘉庆十八年(1813),歙县鲍廷博编辑《知不足斋丛书》,收《五行大义》于第二十六集(略称“知不足本”)。这是嘉庆本问世以来中国第二次正式刊刻印行《五行大义》。鲍氏作短跋于书后:

隋萧吉《五行大义》失传已久。近德清许氏得自日本《佚存丛书》中,既校而刊之矣,惜传之不广。因重寿梓,以公同好云。

另据严一萍《百部丛书·影印说明》称:“知不足覆刊佚存而加校订”,可知知不足本所用的底本还是佚存本。其版本的进步,体现在对底本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共比嘉庆本多了24处。由于《知不足斋丛书》印行数量很大,《五行大义》对学术界,特别是对清代和近代的文献考据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前引陈乔枞《齐诗翼氏学疏证》、孙诒让《札迻》外,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赵在翰《七纬》、黄奭《黄氏逸书考》、陈立《白虎通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汪宗沂《太公兵法逸文》、刘家立《淮南内篇》等,也都先后引用了《五行大义》。

光绪八年(1882),日本《佚存丛书》在上海由黄氏出版木活字排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选辑编印《常州先哲遗书》,在第一辑子部中再次收入《五行大义》(略称“常州本”)。盛氏跋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