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6426

古代起名禁忌,古代起名字都有什么讲究

兴仁信息网2024-01-25 10:53:560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取名有哪些禁忌?

在当今这个时代,给新生的婴儿起名字算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都大多不再遵循古代的规矩,或者家谱中传下的辈分,而是翻翻字典或者是一些诗歌、经书。怎么好听、怎么顺口就用什么名字。不过,在古代,取名字是个非常高级的“技术活”,绝对不是一般人能随便取的,古代生产水平低下,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花钱请个有名的读书人或者风水师起名。在古代,对于取什么名字也有很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用在人名上,为了保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秦始皇

名,最初的意思可能就是一个代号,但是经过时代发展,名的意义的进行无限的延伸,对于人的一生,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取名是一件非常重视的事情。关于古人取名的规则,《左传·桓公六年》曾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身上的特殊标记为名,如果身上的胎记、特征、遗传疾病等;所谓义,古人通过对宇宙、星象的观察和天地景象的环境,或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比如以日月、山川为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和祖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在取名时的六条禁忌,分别为:“不以国名,不以官名,不以山川为名,不以隐讳为称,不以畜生,不以器币为姓。”

避讳,有官讳与私讳(或家讳)之分,前者,是由官方(如皇家、地方的行政长官)所规定的名讳,例如,避开圣人的名讳,就属于官讳。截至到民国,官讳就有不断严苛化的趋势,有些甚至距离最初的规定已经是分道扬镳了。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一方面是为了层托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社会等级通过姓氏分开。

孔子

所谓的“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官以及尊者的名字。人们在说话和书写不能乱用文字,如皇帝的姓名,一般用圣上来代替,还有就是古代的先贤圣人,例如孔子,孔子原名孔丘,我们来称呼的话,就要说是孔圣人,孔夫子等等。一旦触及这些人物名字的时候,就要设法避开或者是改写,这就是避讳。封建时代,避讳可以说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一旦触犯可能招致大祸上门的。

秦始皇时期,为了防止六国的余孽用伤害他,也为了体现他的无上权威,为了避他的名“政”字,改“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于是“正月”便被读作“征月”了,直到现在,仍旧沿用这个读法。唐太宗李世民时,为避讳“世”字,以“家”取替,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为了避开李世民的名讳,为了躲开“世”这个字,杜甫将“世”换成“家”。

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姮娥”改名“嫦娥”。如若后羿活过来,听到“嫦娥奔月”这个典故,肯定是一脸懵逼,因为认不出来媳妇的名字。到了东汉时期,为了避开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东汉的“秀才”们集体改名叫“茂才”。对于当时的秀才来说绝对一脸无奈。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全名是:爱新觉罗·玄烨,“玄”这个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绝对是个常用字,为了避开康熙的名讳,可是把当时的大臣可难坏了,于是便规定在书写“玄”字时要少写最后一笔,甚至在说话时也要改为“元”字。

清代刊印的书籍,便把汉代著名的儒学家郑玄印成“郑元”,原因就在于此。再如,现代的邱姓,原来并没有没有“阝”旁边,这是雍正时期为了避开孔子名讳而加上去的。例如现在北京故宫的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为避皇帝的“玄”字名讳,“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

除了要避开帝王的名讳,有时竟连朝中的大臣的名讳也要避开。如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出任宰相,此后几起几落,仍能死灰复燃,四次出任丞相,先后居相位之尊长达十七年之久。由于宋徽宗太依赖于蔡京,蔡京之名声震朝野内外,从人名到店铺,都需要避开蔡京的名讳。当时国都开封设京东、京西两大区,只好改称为畿左、畿右。宋徽宗政和年间,江西的一名临川考生蔡经国考中进士,由于“京”跟“经”同音,遂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改名为蔡纯臣。

宋徽宗

避大臣名讳的相对要少很多,不过,百姓在为自己孩子取名的时候,还是对其敬而远之,生怕招致灾祸,再加上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名字就起的比较随便,也就是常说的“起个贱名好养活”的态度,名字往往都带有侮辱性,比如狗剩、小狗等等。

大家熟知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主角田登,为了表现出自己作为州官的统治权威,因为“登”和“灯”同音,为了避开自己的名讳,连管辖区内每年元宵的灯会都讳了,把“灯”改为“火”!其实古人的避讳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普通老百姓在取名的时候,总是避开统治阶级的名讳,如果不避讳,严重者可以遭来杀身之祸。所以,历史上因为避讳的问题,出现了“文字狱”。

避讳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它的存在不仅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的发生,更对后人对于古人的文献书籍出现严重的干扰,对于书上出现的陌生的人名,甚至可是说是云里雾里,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任何的说明和注释,让后人读起来如坐云雾,昏昏欲睡。

古人取名的那些讲究:好听的名字背后到底有哪些忌讳?

取名的忌讳

随着风水命格文化的发展,“好命”与“好名”的联系,古人对于名字也愈发重视了。很多人的名字开始引经据典,如“柳如是”取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公子扶苏取自“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此后,便开始有了一系列的避讳,首先最重要的便是避统治者名,其次在《礼记·曲礼上》曾说过,"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这取名之人,不能以国家命名,不能以山川日月命名,更不能取疾病的名称。

当然,这只是在《礼记》中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起名忌讳的条目也越来越多。如约定俗成的不能以牲畜为名,不能以器币为名。唐代的陆龟蒙在《小名录》中记载: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也。还有个最特别的,如今很流行的重字名,在古代女性眼中是避之不及的。在当时人眼中,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当然,男人不能取重字名。此后,在读音上也渐渐有了要求,一般取名都取“双声叠韵”,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如刘希夷、沈既济。

古人取名也有流行字

如今取名,“子”“梓”“涵”这样的字很多见,有趣的是,古代也是有流行字存在的。例如在现在看来很好听的,王羲之,王献之。那是由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特别青睐“之”字。相同的还有,裴松之、寇谦之。另外“僧”这个字在当时也很流行,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这些取名大多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子涵”、“梓萱”这波大风潮逐渐过去后,现在的取名倾向又开始朝着“男楚辞,女诗经”的复古风靠拢。总体而言,名字只是一个被赋予美好意愿的代号名称,真要与命运联系到一起实在有些牵强。但一个好听而富有深意的名字,的确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古代人取名很有讲究,有3种禁忌要避免,看看你的名字是否犯忌?

古代人取名字很有讲究,他们觉得名字取得不好,也会影响到自身的命运。古代取名字还有很多忌讳,在古代也是一种对其他人的尊重,接下来说说古人有3种禁忌,在取名字时要避免,很少会有人知道。那么大家看看你的名字是否犯忌?

1.忌讳与贤者和贵者撞名

像孔子,庄子这一些有贤德的人。就是像老师一样的人,如果要取名字的话,不能和自己的老师名字类似,不能就冒犯了自己的尊师了,如果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跟自己的老师撞名了,那就是犯了严重的忌讳了,像历史上,那些比较有名的人名字里都不会有丘字这个字眼,因为就跟大名鼎鼎的孔丘撞名了,像老师都是贤德之人,他们这类人的名字不能撞,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为贤者讳。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一些值得我们去尊重的人,也就是一些身份尊贵的人,比如我们的上级,或者最尊贵的皇上,如果跟他们这些人冲撞了名讳,就不是犯了忌讳这么简单的事了,带来的可能都会是会被砍头的危害

2.忌讳与亲人长者撞名

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和自己的亲人撞名,尤其是自己的长辈,取名是千万不能出现与自己亲戚相同的字眼的,那个字是必须得改变的,如果取与自己长辈相同的字眼,那就是是对长辈有了冒犯之意,像一些直系的长者们,也是不能取相同的名讳的,如果名字里也出现了同字,也是要赶紧改掉的。但是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他们是没有这些规矩的,他们甚至为了纪念自己的长辈给自己的孩子取长辈的名讳,还会把长辈的名字放在中间。

3.忌讳不好的谐音和禁忌

诸如刘芒(流氓)、胡娇(胡椒)、和珅(河深)、苟雄(狗熊)白研良(白眼狼)想这些贬义比较明显名字不会取,不过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肯定不会取贬义的啦,否则孩子一生都是被别人笑话的,孩子自己也会感到很痛苦,毕竟名字代表着自己,是自己的一个形象,一个标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你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在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到主人家有什么不能提的,一定要避开,有些人名字会要动漫名字,会用花什么的,比如有人叫牡丹,你就不能谈论起牡丹,评价什么的,主人听了就感觉再说她,比如动漫认为柯南什么的,可能有人就会跟自己儿子取,希望自己儿子能跟他一样聪明,但是自己去做客的话就不要谈论到这些相关的吧。

古代人们取名字都有什么忌讳?

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要和皇家的名字撞了,不要取和皇帝的名字、姓、称号有关的一系列名字,还有一些自己生辰八字相克的字也不用

胤字何解,可以取入名字吗

当然了,清朝的字辈就是胤a胤基本释义:后代,例如“胤嗣”。胤会意。从肉,从八,从幺。肉表示血统关系,幺表示重叠,八表示延长。合起来表示后代。本义:子孙相承。

用“胤”字做名字,有什么好的解释没有?

胤,子孙相承续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