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6253

梅花易数求人占卜的事例,梅花易数免费占卜

兴仁信息网2023-05-24 12:43:530

梅花易数是否占卜以前的事

《梅花易数》是邵子著作。在日本很流行。你说的这些,很明显懂的一些周易知识。这本书是占卜类,当然可断吉凶祸福。起卦由若干方法,时间只是一种起卦方法。使用求卦者求挂时间。

成挂后,就有了体用。体用,有很多解释。表示现在状态,和将要发生变化的状态。

互卦和变卦,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互卦是变化,变卦是指变化后的最终预示结果。

主卦、互卦、变卦都是指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你最后说的没有道理。

梅花易数起卦,占考试,谢了

家庭不圆满,身高一米五七,属于学习很用功,收获欠佳的学生,分数四百三

梅花易数断卦方法

我估计楼主钟爱梅花,呵呵!我对梅花只一句话相告于你:只可娱而不可玩大矣!这话是别人和我说的,梅花太好学,只要你有点兴趣就能学会,但是到一定程度就到了头,没有突破口,这就是梅花!占卜岂能是简简单单的一点点时间就可以学会的?我建议楼主先看些关于易经的书籍,另外本人学识一年,广交易友,学识不重要,有兴趣+诚心就行!

请梅花易数高手指点,今日占卜,本卦乾为天,变卦泽天夬,预产期将近,想求...

本卦为乾,乾为天,临开门,属金。应该是手术生产。变卦泽天夬,泽为兑宫,属金,天为乾宫属金。本卦变卦都遇金。这不是手术生产之象嘛。

本卦上下相同,也是伏吟,代表晚。应该是比预产期要晚。

求教关于《梅花易数》,如何占卜,新手暂时没分,希望能多多交流

1、年月日时起卦 以年月日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上卦;以年月日时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下卦;以年月日时数之和除以6,余数取动爻。

A、一般时间起卦 年以当年地支数计(子1丑2……亥12)。月数直接以农历之月数计(如一月为1,三月为3),日数直接以农历日数计(如初一为1,初二为2,直到30数)。时数按时辰地支数计(子1丑2……亥12)。 年、时辰地支数: 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例:观梅占:辰年十二月十七日下午四点钟左右(申时),邵康节先生正在欣赏梅花,突然看见两只麻雀在争夺梅枝,结果树枝掉到地面上。邵先生得泽火革之泽山咸卦,互见乾、巽。 解:年月日时起卦:辰年数5,12月17日,申时数9,上卦5+12+17=34余2为兑,下卦34+9=43余3为离,得泽火革。43÷6余1,初爻动变泽山咸。

B、生日起终身卦: 以农历生日起终身卦时,以年干数而不以年支数,准确率高些。其余与上法相同 例:农历壬辰年四月十一日已时生人。起卦:壬年9数(而不以辰年5数),巳时6数,则上卦为:(9+4 11)除以8余数8为坤卦,下卦为(9 4 11 6)除以8余数6为坎卦,动爻数为:(9 4 11 6)除以6,余数6则动爻为6。即:地水师之山水蒙卦。

2、直接以先天数起卦 这是一种简便而准确率极高的起卦方法。当有人求测某事时,可以让来人随意报几个数,即可得卦。 把数视为先天卦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有时还结合时辰数(子1丑2……)起卦。

a、1数成卦:以该数为上卦,时辰数为下卦,两卦数之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

b、2数成卦:当有人求测时,让来人随意说出两个数,或者可以随便借用其他能得到两数的办法起卦,如翻书、日历等等。然后第一个数取为上卦,第二个数取为下卦,两数之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

c、3数成卦:例如叫来人随意报3个数字,或随意翻开一本书连续3次,得到3个页码。还可以在自已心中这样(如上面方法)随意的自已报3个数来快速的起卦,这即是"数由心生,卦由心起。"然后以第一个数为上卦、第二个数为下卦,3数之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 例如来人报386,即可马上起成火地晋,3+8+6=17除6=5爻动。 例如随意翻开一本书看到123张,再随意翻到231张,再随意翻到242张,每页只取尾数(123页取3为上卦,231页取1为下卦,242页只取尾数2,3+1+2=6爻动),于是马上就能起成火天大有6爻动,

d、4数以上成卦:把数分成前后两部分,若不能等分,后部分比前部分多1个数即可。前部分数字相加除以8余数为上卦,后部分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下卦,全部数字相加总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 3、直接以天地数(纳甲数)起卦 把数视为天地数,与纳甲数相同,这是九宫八卦掌的起卦法。直接把日、时干支变成数纳入卦中(日用天干,时用地支),直接以天地数(纳甲数)得到对应的卦。也有人把报数当作天地数起卦,有待探讨。

网上有的是!

占卜的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创始于邵雍—康节先生,是北宋庆历年间之人。据说他“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于易,忘乎其为寒暑也”。做学问至如此,实在令人钦仰不已。不过,在《正宗梅花易数》序文中,这套占卜法似乎另有师承,只是经由康节先生发扬光大而已。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历史公案,不必去打扰我们学卦的兴致。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大都历经千百年来之锤炼,才能成就一家之言。要严格说创始者为谁,是有些不容易的。更何况古人并不注重版权,又如何追究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