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7044

土地庙开光吉日,神像开光吉日速查表

兴仁信息网2023-06-16 02:14:101

土地庙有哪些禁忌

一、土地庙建庙禁忌1、首先土地庙建庙的神像必须开光,破土什么的都有专门的咒语,还有庙宇的立向什么的都有说道,请神表、请神咒都有弄,不能随意了事。2、土地神原本是已经飞升的上位神,传说只因一点失误而没飞升成上位神。但在人间他可是一位大神级别的存在,土地神我们凡人能得罪得了的大神,所以该注意的事情很多。建庙时说话要恭敬,说出来要做得到,勿开玩笑、禁背对、吐口水。建成以后乱动他的东西包括掉下来树技也不能随意捡,修建时要面朝里面。

3、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设计宜简单一些,禁忌过于奢华,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二、修建土地庙的意义1、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在飞速的发展,有些地区慢慢的开发了旅游业,这就让很多喜欢旅游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旅行者到当地旅行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很多有特色的东西,是和自己家乡的习俗不一样的。很多的村子里都会修那种寺庙,不是很大的样子,很多人好奇那是什么寺庙。在新中国早期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是有些落后腐朽的,特别是农民都非常的,所以当地的村民都喜欢修一个土地庙,土地庙的作用是用来供奉一个人的,那就是土地爷。

2、修建完之后,这个庙是当地人用来祈福的,他们通常会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粮食能够大丰收,社会在慢慢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渐渐提高了,虽然到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不会那些东西,但是人们也不会去拆掉这些土地庙。当时的社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修房子盖楼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当时他们自己修建房屋都是一砖一瓦的人工修筑,付出的都是血和汗的代价,所以足以证明土地庙是在农民心中有着很崇高的地位的,所以一直到后来,人们也不会想要轻易去拆掉那些庙。

老人不在了过7有什么讲究

做七,也被称为“烧七”、“七七”、“斋七”等。是旧时汉族的丧葬习俗,现流行于全国各地。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亦称“尽七”、“满七”等)。根据地方习俗不同,祭法也不同,有些地方比较重视头七、三七、五七与七七。现代城市生活中,也有缩短这四十九日的做法。或把“五七”作为“断七”,或“头七”与“七七”各七日,中间五个七每个两天为“七”,共24日的。我们就来分别讲讲一般人家“七七”怎么过:

【二七、四七、六七】

一般习俗以一、三、五、七这几个单七祭为重,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钱、不哭灵,称为“空七”

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也有让女婿做“六七”的讲法。

【头七】一般大家都认为,死者的魂魄会于“头七”返回家中,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准备一顿饭,之后最好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到被窝里。如果死者魂魄回来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影响他投胎为人。也有人说,人死后魂魄会在头七到处飘荡,当天家人应在家中烧一个梯子状的东西,作为“天梯”,让魂魄顺着天梯到达天上。

一般人家也比较青睐在头七做法事超度亡灵。这样亲人能早登极乐。

【三七】三七也备受重视,可以由外甥、侄辈来做。

【五七】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有在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人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就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XX回来吧!”然后在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就给人们观赏事先扎好的设施齐全的住宅,现代社会类似祭品花样也很繁多,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这个就看个人喜好了。观赏之后,就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让死者在阴间有房住,叫做“化库”。

【断七】断七之后就出了孝期了,一般都很看重,亲朋好友都会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天一般会请道士和尚来做法事,保太平。人们认为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过之后子女们就要脱下丧服,换上日常衣服。

基本内容:按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刚死的时候是做七——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

这些之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说死了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为什么选死了后的第三十五天呢,我们乡下有这样的说法:一开始魂灵浑浑噩噩的,没有离开身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等过了一个月,他想起来却发现身体里的骨头都松开了,再也起不来的时候,终于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死了,于是那个魂灵长叹一声,爬出坟墓,来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别。

五七的仪式很讲究,要在灵堂摆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间里摆好洗脸水和洗脚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总之就是为他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备。到晚上10来点,召唤的仪式就开始了(怕他忘了回家么?),大儿子拿着灯笼(怕他看不清夜路么?)爬到灵堂的屋顶上,掀起三张瓦片(??),向着夜空大叫几声“爹爹你回来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人则在梯下跪成一排,该哭的哭,该叫的叫。

关于死了的人那天到底会不会回来的说法,人们一向都是将信将疑的。有说不相信的,但更多的还是诸如发现酒浅了,馒头掉在地上了,或是被子被掀起了一个角等等等等的说法。还有一个老太太很神秘的告诉我,说要证明其实很简单,在睡房洒点草木灰就可以了——会有浅浅的脚印——只不过对死者太不尊敬了.

沂蒙山丧葬民俗——五七坟

“五七坟”,也叫三十五天坟,是整个丧葬活动仪式中为亡去的新人所做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隆重的一次悼念活动,传统规定的时间在逝世后第35天举行,但是,近年来考虑到简化程序,一般在逝世后的几天内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参加“追悼会”的人员包括亡者“五服”以内的所有亲戚,只要是辈数比他小的晚辈和年龄比他小的兄弟姊妹都要为他挂孝举行仪式。而亡者生前的所有亲戚朋友熟人一般都会用各种方式表示哀悼,有的发来吊唁电报、信息,有的赠送花圈,有的书写挽联,多数亲近的朋友会送来烧纸、香、蜡烛和铂纸等贡品,

“五七坟”仪式中最隆重的还是为逝者送扎糊礼品——用各类彩纸制作的家具诸如箱柜、摇钱树、金银山、元宝箱等,近年来时兴小汽车、冰箱、小洋楼、高级音箱等,凡是当今世间最流行的婚礼必备,也如数为亡灵们备齐,制作手艺也越来越精致、逼真。最神秘的是送品中的动物:纸人(金童玉女或警察)、一对公鸡和奔马,这三样是必须的。纸人保平安,鸡乃吉祥,奔马是走的快,这三样动物在祭奠、火烧前必须要“开光”,就是用一只公鸡鸡冠上的鲜血当场取出抹在这些动物的嘴唇等处,意思是具有灵性了,可以升天走了。

那庞大的送行队伍里有各种家具、生活用品,还有花圈,当举行完仪式后,点燃除花圈外的一切贡品,大火汹汹,哭声震天,其场面好不感人……

上完“五七坟”,才算是真正把亡灵一切安排好了,家人们才可以恢复为“正常人”,之前,作为丧葬人家的家人是“罪人”,身上带着晦气,除了自己的本家三服以内的亲属外,一般不要去别人家串门的。五七坟上完,一切就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过,必须要到所有表示过哀悼和送礼的人家亲自登门去致谢,亲自送上谢帖。谢帖的格式很有讲究,写着答谢者(亡者的后代)的名字,下面的谢拜方式根据与亡者的嫡系或庶出关系远近,用词也不一样。

亲子用“泣血稽丧”表示,意思是哭泣到流血的地步,披麻戴孝上门跪谢。

侄子们用“泣泪叩首”表示,意思是用泪洗面,登门叩头谢拜。

亲孙子用“掩泪稽首”表示,意思是站着掩泪拜谢。

叔孙子用“ 作揖 ”表示,意思是站着作揖拜谢。

原则上,所有的谢帖都要送到,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敬。

泾县的习俗

泾县部分风俗简介

一年当中除了年节和元宵节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节日,旧时泾县民间也举行各种不同活动。其中一些较为普遍的习俗,有的已经淘汰,也有的传承至今,下面做些简要的介绍。

一、土地会

农历二月二日“土地会”,是给土地菩萨“上寿”。几乎每个村都有很小的“土地庙”,里面石刻“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神像。祭祀仪式也很简单,在庙台上陈列几样菜肴和茶叶、米、豆,洒上一樽水酒,焚香叩拜之后放挂鞭炮,便告结束。土地神在现代的一些戏剧经常出现,不过泾县的土地神却有些来历,据说他生前是东晋时的宣城内史桓某,明帝时(324——326)苏峻作乱,遣部将韩晃进攻宣城一带,桓公退守泾县战败阵亡于乌溪岭,其地有桓公墓和屯军时营寨的故垒等遗迹。后人敬仰桓公为国捐躯。忠勇事迹,立祠祭祀。“生而为英,死而为神”,桓成为泾县“土主神”。据说这位生前执掌“民政”的地方长官,他的诞辰就是二月初二日,因此土地庙有这亲样的对联:“二月二日敬二老,千年千载祝千秋”。小小的土地庙上有各种内容的对联,反映了民众对这位神灵的认识。“保一方庆吉,佑四季平安”,表明他是位保佑地方平安的小神灵。“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庙小无僧风扫地,神前无烛月点灯”。庙宇虽小,神道却大,人们敬重虔诚,似有含慰勉之意。“拂须观晓日、扶杖笑东风”,又把土地神描写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当然也有很玄乎的联文“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总之,在人们心目中,他不像别的等神那么赫赫威灵,而是同普通人相亲相近的神灵。也许是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和纪念那位血染沙场的桓公。时至今日,虽然土地庙还有留存,祭祀的风俗仍然存在,但是年轻一辈对这些大多不了解,也不会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导致这些风俗正逐渐消失。

二、南坛会

旧时的庙会,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开始分别举行,祭祀称为“南坛三圣”的菩萨。“南坛会”在泾县相当普遍,从前有“江南无南不成会”之说。“南坛”是什么神?,茂林有人说是“南唐”之主。不过南唐的李璟 、李煜是著名词人,都很文弱,同身着盔甲、手持短剑的神像不符,而且称为“三圣”。另说是祀唐朝的张巡、雷万春等人,张巡守睢阳十分壮烈,但与远在皖南享祭的菩萨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查村的南坛是人穿盔甲扮演,他们说是祭祀“猎神”。中村、章村等地过南坛会,是纸上绘画着背弓持箭的神像,也说是“猎神”,而且供奉鸟兽等猎物。看来“猎神说”较为可信,因为山区常有猛兽为害,借助狩猎之神驱害保佑平安。三尊神像是据说是宋钦宗皇帝封的,分别称威烈王、威惠王、和威成王,他们似乎原来都不是高官。泾县茂林有这样一个故事,南坛菩萨三次翻杠闯入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吴芳培家中,告老在家的吴大人询问家人许过什么愿未还,他的母亲想起来骂使女时说过:“你这么笨,只有九月二十四杀了祭南坛菩萨”。吴芳培穿戴起朝衣朝帽去责斥菩萨:“你死了脸!怎么能杀人祭你?不过是句骂人的话嘛,你就当真?”。吴芳培的官比菩萨大,那尊神像的脸上当即金箔脱落,变成一个大黑脸。后来茂林过南坛会,确有一尊黑脸神像,他也不再闯入人家索祭品。

现在,庙会依然很流行,届时,几乎是家家户户都邀请外地亲友到来过会。这当然也是经商的好时机,各店铺陈列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时在祭堂、戏场周围摆摊设点,使用各种方式 招徕顾客。大街小巷都是人流涌动,着实热闹三、五天。庙会已不仅仅是祭祀了,更多的是大型的集会娱乐活动。

北京庙会一共有几家

北京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不太容易,因为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现仅以清末民初的会期为例: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也称庙市,它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一)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市场

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都不愿光顾。他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数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二)举行宗教活动

一般说来,庙会期间,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比如:喇嘛打鬼:这是喇嘛庙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打鬼的庙宇有: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西城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活动。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但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并无庙会市场伴随。

(三)花会表演

花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精湛的武术为特长的如少林、五虎、开路等;有以技巧高超取胜的如高跷、中幡、太狮、少狮、杠子等,有以舞蹈俏丽而引人入胜的如小车、旱船、秧歌、花钹、跨鼓等。这些花会多为民间自娱组织,城市和乡村中都有,而且极具地方色彩,往往方圆数十里同类花会只有一家,很有权威性。一般说来,农村的花会活动时间都在冬季,而城内花会平时均可有活动。诸如庙宇开光典礼、庙会期间及重大喜庆日等,深受民众欢迎,每逢花会表演观众人山人海。花会转移场地时,沿街随路表演,往往围街堵巷,妨碍交通。

专赴庙会上表演的花会叫香道会。每逢进香之时,各路花会云集,蔚为壮观。北京最大的进香花会莫过于妙峰山庙会。届时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花会必来朝山,同类花会争相献技,各有绝招,令人咋舌。据说朝山花会路过颐和园北墙外,园内慈禧听见锣鼓声极想看会,但不能随意出园,于是在园内临墙建眺远斋,居高临下隔墙而望。园外的花会知太后在看表演,便在广场上特意演出,久之形成惯例,花会过此,必在场上献出绝技。

老北京过去几个典型的庙会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庙会的规模可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庙的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不多了,但是庙的建筑还在,不过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之后白塔寺庙会停止了。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

新中国成立后,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联营合并,琉璃厂的店铺所余无几。三中全会后,投资恢复琉璃厂文化街。1985年国庆节起很多店铺相继开张,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宾客,琉璃厂又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1987年起,在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上又恢复了骑小毛驴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

除上述著名庙会外,老北京还有五显财神庙庙会,朝外东岳庙庙会,蟠桃宫庙会也都有名。北京郊区县的庙会亦极富特色,除前述的妙峰山外,Y吉山碧霞元君祠、白龙潭的"开潭"、戒台寺的晾经、天台山"魔王"、西顶娘娘庙"七十二司"等处庙会都很出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京的庙会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已近尾声。因为宗教之人越来越少;多种文娱形式百花齐放,花会相对逊色;市民购物更不以庙会为主要市场,所以庙会有自然淘汰的趋势。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庙会当作"四旧"彻底"横扫"了,于是庙会绝迹。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北京地区恢复了春节庙会活动,使中断了数十年的民间活动得以复苏。规模较大的属地坛庙会,其他还有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等,庙会上有风味小吃,民间花会,技艺表演等等。小吃中很多都是断档多年的北京风味食品,如扒糕,煎焖子,八宝茶汤等等。民间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旱船等,技艺中有耍中幡、拉洋片、双簧等等。真是丰富多彩,眼花缭乱,令人大开眼界。大钟寺庙会恢复了"打金钱眼"的习俗。各公园、庙宇的活动均在春节前后举行。

选吉日移神像2023年

安神吉日

16年 5月 15日 / 星期日 / 四月 初九丁酉 / 冲辛卯兔

16年 5月 16日 / 星期一 / 四月 初十戊戌 / 冲壬辰龙

16年 5月 18日 / 星期三 / 四月 十二庚子 / 冲甲午马

16年 5月 22日 / 星期日 / 四月 十六甲辰 / 冲戊戌狗

16年 5月 24日 / 星期二 / 四月 十八丙午 / 冲庚子鼠

16年 5月 27日 / 星期五 / 四月 二一己酉 / 冲癸卯兔

2023年1月25日正月初一几点开财门好,生肖哪些冲?

2023年1月25日正式出一集,但看着好生肖哪些充?几点开门都行,没有什么。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