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0782

太岁by夏至,订婚吉日查询2023年9月

兴仁信息网2023-06-04 06:53:130

北京哪里有太岁庙啊?

北京太岁庙

地址:先农坛

有太岁庙、太岁殿、太岁坛

太岁殿:

位于先农坛内坛东北部。是由太岁殿正殿、拜殿和东西庑殿围建而成的方正院落,占地8000平方米。是先农坛单体建筑中最雄伟的一组,也是中国现存专祀太岁神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太岁神是传说中的值年之神,皇帝须每年到此祭祀,逢水旱之年或出征、凯旋时亦遣官祭祀。明永乐年间建成山川坛(太岁殿之前身)时,曾于殿内设坛13座,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五镇(沂蒙山、关山、霍山、会稽山、元闾山)、四渎(河、江、淮、济)、天寿山、京畿山川、都城隍、春夏秋冬月将等神灵。太岁殿正殿坐北朝南。面阔7间约52米,跨度仅次于故宫太和殿。进深九檩,无前廊,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檐下施以单昂单翘七踩斗拱,殿内有金柱2排,镏金斗拱。构架饰以和玺彩画,菱花隔扇门,殿内置一汉白玉须弥座,即太岁坛。拜殿。位于太岁殿正南,又称南殿、倒座殿。面阔7间,进深九檩,无廊步,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檐下施以单昂单翘五踩斗拱,内转镏金斗拱。室内构架饰以和玺彩画,菱花隔扇门。殿南有宽大的月台,三出阶。东西庑殿位于正殿前方两侧,为供奉春夏秋冬月将神之所,各面阔11间,进深七檩,前出廊,悬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构架饰以旋子彩画,全部方格隔扇门。焚帛炉 位于太岁殿东南方。用于皇帝祭毕诸神后,焚烧祝文、祝帛等物。面阔3间,为仿木结构的砖石建筑。

黄历的各种术语解读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在中国又叫国历,或新历。它与地球环绕太阳运动有关,是一种阳历。公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

示例:2013年1月4日,星期五。(后面两个示例都以这天为准,地区还用民国纪年,即民国102年)

农历:按标准应称夏历,又叫汉历,是根据月相的周期变化,并结合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之规律(即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制定的历法。这是一种阴阳历。农历以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始。

示例:壬辰年 十一月 廿三日。(有的万年历为避免与干支历混淆,便注明为“农历年”。)

关于纪年法,这里必需说明的是:农历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时宪历,当时是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到了清朝末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等就采用了黄帝纪年。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后,有代表提出黄帝纪年不利于与国际通行的历法相衔接,遂决定改用西历(阳历)。黄帝纪元的使用至此为止 。固夏历只剩下干支纪年这一选项,并沿用至今。一直以来,均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要求恢复黄帝纪年的建议。好处是一可以避免和干支历混淆,二是更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三是可以像公元纪年一样连续递进式地纪年。

干支历:又叫节气历、甲子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基本完善于北宋时期。它用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十二个月份,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年长即回归年,是一种阳历。干支历以立春为岁首。

示例:壬辰年 壬子月 庚午日。(部分历书没有干支纪月、干支纪时的,用五虎遁年起月诀、五鼠遁日起时诀推排出)

干支历一直是黄历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择吉之术只与年月日的干支相关。后世的选择家为增加其术的精密度,并营造出上应天行的形象,乃强调铺注规则中的月份,是从该月节气的起始瞬间至下月节气之前。南宋掌禹锡即称:凡择日,皆取月节气应为正,气应时刻随历日用之。 值年太岁: 今年值年之太岁。

岁冲:今年与太岁冲犯之岁次生肖。

干支纪年: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方法,是干支历的一部分,或与农历相配。如甲午年,或农历甲午年。

流年飞星:即当年入中之紫白九星。有的会配有流年九宫飞星图。

二十四节气及交节时间: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

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

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否则一味地机械照搬古书是行不通的。

几龙治水:

是根据每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为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龙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龙治水”,等等。据说,龙数越多,雨量越少,龙数越少,雨量就越多。汉族民间自古就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

几牛耕田:

每年第一个丑日(丑为牛)在正月初几,就是“几牛耕田”。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年神方位图及说明文字:

以1990年庚午为例,其文字说明有:太岁压祭主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六生人下葬时避之吉;是年三煞在北五黄占离凡亥壬子癸丑丙午丁八山忌用余各山俱利;是年太岁姓王名清,天干属金,地支属火,纳音属土。岁德在庚,岁德合在乙……

年方位图的中央及向外第一圈的内容即是“九星配年方阵图”,上例文字说明中的的“五黄占离”“丁午丙”忌用就是来自这个“年九星方阵图”的应用。

第二圈是二十四山(参见《二十四山》一文)第三、第四圈是年神随岁支游四方诸位神煞,上例“是年三煞在北”指的是北方亥位劫煞、壬位坐煞、癸位灾煞等三煞。 月之大小:公历如3月大,4月小。农历如四月大,闰四月小。

当月所值月宿(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宿为轸)。

月煞方位(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煞方位为东方)。

干支纪月:用天干地支来纪月份的方法,是干支历的一部分。如丙寅月。一说月建。

月星:即流月飞星。(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星为九紫)

吉神“王日”、“要安”、“驿马”、“天后”等和凶神“月破”、“天火”等,均属月令系统的神煞。 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历日期;星期;当日时令(如上下弦、二十四节气、朔望、各种节日等);当日吉、凶神煞;农历初几;干支纪日;纳音五行;八卦;每日卦运;所值九星;二十八星宿;十二直;当日宜忌;当日冲煞;当日胎神;当日吉、凶时等。简述如下:

干支纪日:如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等。

当日吉凶:凡遇岁破、月破、上朔、四离、四绝等大凶之诸煞值日者,无论其他所临神煞如何均为凶日,其余诸日根据所临十二建星(黄道黑道十二神)、二十八星宿和各类神煞情况判定为平或吉。

十二建星: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等(参阅《黄道吉日》和《二十八星宿》文);

纳音五行:在日干支其下注有“金”、“火”或“海中金”、“炉中火”字样。

“天官辰时”、“喜神午时”、“日禄申时”、“天乙酉时”、“福星未时”等,这些均是日干时神内容,是以当日日干而起的时辰贵神,由于“黄历”篇幅所限一般仅列其中之一。

当日宜、忌:由当日所临的十二建、二十八星宿和诸位神煞推论得出。

吉神宜趋: 宜接近,会有吉利的神明。

宜: 今日适合做的事情。

凶神宜忌: 应远离,会有冲犯不好的事发生。

忌: 今日不宜做的事情。

祭祀:指祭拜祖先和神明等。

安葬:举行埋葬等仪式。

嫁娶:结婚的日子。

出行:外出旅游等。

祈福: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

动土:建筑房屋时、第一次动起锄头挖土。(多指阳宅)

安床:指安置床铺。

开光:佛像塑成后、供奉上位之事。

纳采:订婚时受授聘金。

入殓:将尸体放入棺材。

移徙:搬家、迁移住所。

破土:第一次动起锄头挖土(多指阴宅)

解除:打扫房屋。

入宅:搬入新家。

修造:修理建造房屋。

栽种:种植作物。

开市:商店开张营业。

移柩:移动棺材。

订盟:订婚仪式的一种,俗称小聘。

拆卸:拆毁房屋。

立卷:订立各种契约。

交易:互相买卖之事。

求嗣:向神明祈求后代。 (多指求男丁)

上梁:给房屋装上大梁。

纳财:购屋产业、进货、收帐、收租、讨债、贷款、五谷入仓等。

起基:建筑房屋时,第一块石头放入墙基

斋醮:庙宇建醮前需举行的斋戒仪式。

赴任:走马上任。

冠笄:男女年满二十岁所举行的成年礼仪式(周和周以前)周以后女子十五岁及笄。

安门:放置正门门框。

修坟:修理坟墓。

挂匾:指悬挂招牌或各种匾额。

坏垣:指拆除房屋或围墙。

沐浴:洗澡。

教牛马:谓训练牛马之工作。

开池:开凿水井、挖掘池塘。

彭祖百忌:指的是在天干地支纪日中的某日或当日里的某时不要做某事否则会发生某事。

当日冲煞:如“冲猴,岁煞北”、“冲鸡,岁煞西”等。

冲:即地支相冲,即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再把十二地支配以十二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于是,凡子日,与午相冲,即为“冲马”;寅日,与申相冲,即为“冲猴”。黄历设立此款,是告诉人们,不要选用那些与自己属相相冲的日子。

煞:每日冲煞年岁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殓、安葬、启攒等诸事不宜,冲煞的生肖年岁,应该尽量避讳,并且注意冲煞方位,避免朝该方面行事,以免遭惹无妄之灾。

岁煞:常居四季,成为“四季之阴气”,极其狠毒,能游行天上,所理之地不可穿凿、修营和移徙。不慎而冲犯这,家中子孙六畜将受伤害。然岁煞巡行的方位却极易寻觅。子日起正南,向东逆行,一日一位,四日一周,循环往复。

而冲犯年岁者,上列诸事亦应回避或不宜为之,汉族民间传统信仰,也习惯以“安太岁”的程序,祈求年度诸事的顺遂。

当日“紫白九星方阵图”:即流日飞星。(有的还有太阴、太阳、孛星、罗睺、水星、金星、土星、木星、计都九方阵图)。

今日诸神

下元: 今日之卦象

掌日太岁: 今日掌日之太岁

胎神占方/每日胎神: 古老的传说里,一直有所谓的「胎神」存在,农民历上可见「胎神」的项目,汉族民间习俗相信胎儿生命受胎神支配,于是诸多禁忌衍生,多半在限制孕妇劳动,和避免参加婚丧喜庆等社交活动,多休养以减少流产发生的危险。

每日胎神值位皆不相同,可以依每日天干地支可推算得知,传统上胎神值位处必须忌讳修造、搬动,以免损孕,难产。孕妇亦不可以搬动家具、不可以动刀剪,因为孕妇乱动会让「胎神」不高兴,使得生产不顺利。「胎神」说,虽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传说、,然而妇女怀胎十月,本来就该谨慎注意、好好休养,若是因为流产、早产而失去小宝宝的生命,对于孕妇可是莫大的遗憾!

吉神占方/吉神方位:喜神、财神、福神、贵神所到之方向。

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万物五种变化和性格,四季的演变,日月的运行,亦以五行为数。

金,中心凝聚,有收敛、刚锐、砍伐的力量。

木,四方发散,有生长、蓬勃、向外的力量。

水,向下流散,有流动、自由、向下的力量。

火,向上扩升,有光热、膨胀、向上的力量。

土,左右移动,有厚重、杂陈、向内的力量。 “五不遇午时”、“五不遇辰时”等,为从日干而起时神,参阅《良辰吉时》一文。

当日的吉时、凶时:这些“子平、丑吉、寅凶”的字样,均是依据当日日干时神(日禄、喜神、五不遇等)、日支时神(日建、日合、日马、日破、日害、日刑以及青龙、明堂、天刑、朱雀等黄道黑道十二神)和其他时神(旬空等)推论得出。

吉时:吉利之时辰。

凶时:凶兆之时辰。

关于中国古代时间的问题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

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

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

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

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

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

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

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

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

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

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

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

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

,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

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

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

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

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

》: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

,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

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

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 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

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

,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

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 雨水

二月:惊蛰 春分

三月:清明 谷雨

四月:立夏 小满

五月:芒种 夏至

六月:小暑 大暑

七月:立秋 处暑

八月:白露 秋分

九月:寒露 霜降

十月:立冬 小雪

十一月:大雪 冬至

十二月:小寒 大寒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

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

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

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

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

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

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b.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

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

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

和节气对照如下:

01.星纪:大雪 冬至

02.玄枵:小寒 大寒

03.诹訾:立春 惊蛰

04.降娄:雨水 春分

05.大梁:谷雨 清明

06.实沈:立夏 小满

07.鹑首:芒种 夏至

08.鹑火:小暑 大暑

09.鹑尾:立秋 处暑

10.寿星:白露 秋分

11.大火:寒露 霜降

12.析木:立冬 小雪

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

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2000多

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

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

c. 节气的演变

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

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国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吕氏春秋》都叫

日夜分。《尧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吕

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这

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里已经明

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到了《淮南子》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完全相

同的24个节气了。

三、 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

形成“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调戏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

。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古人纪日时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这种情况在甲骨文已经有了。有地支纪日比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

在一个月内的某行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

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朏(fei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

,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对朔晦两天,古人常常既称干支又称朔

晦。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

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它日子只记干支。人们可以通月朔日的干支推算

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前面提到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辛

丑”这一天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内,

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

四、 记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

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

中,太阳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

,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

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

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

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现代对

照,夜半12点(24点)就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上午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

卯时,以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式成立。晚上11 点(23点)是为子初

,夜半12点为子正;上午1点为丑初,上午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

小时了。对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五、记月法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

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殊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

)、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

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

份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

,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复始。

后世还有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这是后来的事。

六、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

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

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

年法。下面分别叙述。

a.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

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

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

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

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

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

b.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

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01.星纪 丑

02.玄枵 子

03.诹訾 亥

04.降娄 戌

05.大梁 酉

06.实沈 申

07.鹑首 未

08.鹑火 午

0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

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

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

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

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

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

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

,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

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

月寅日”。

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

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

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

太岁年名 十二辰

摄提格 寅

单阏 卯

执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协洽 未

涒滩 申

作噩 酉

阉茂 戌

大渊献 亥

困敦 子

赤奋若 丑

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

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

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

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

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

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

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

七、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

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

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

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下表是三历季节与月份的对应: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

里所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

》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

月并用。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天象载入史册,很显然这个二月

指的是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是“东风解冻”,用不着大

书特书。又如《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是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

历的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冲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不

可解了。同样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

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同一史实,在《春秋》和《左传》所记月的时月常有出入,同属《左

传》的记时也有差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 《左传》说“冬,宋

人取长葛”; 《春秋父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传》被

记在僖公四年十二月,这说明《左传》依据的史料有用夏历的。

在战国秦汉之际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

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

月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

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

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

为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

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农历的大小月定月没有规律。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即29天

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小月29天,少计了

0.53059日,就得把这少计了的0.53059日加起来放在下一个月,那下个月就有了30天。即

使计了30天,但还多出了0.03059日,又得往下累加。这个数无论大月还是小月,都多出

这个数。那么一年就多出了0.36708日。三年后,就多出了1.0124日,就必须在这一个小

月上加上一天,于是就会出现两个大月。即使加了这一日后,还有0.0124日的零头,又得

与0.53059日加起来再往后累加......如此循环不已。因此,农历的大月小月设置很难象

公历一样找到规律。

黄历中的宜、忌、冲、煞分别是什么意思?

黄历中的宜是适合做某事情,忌是不适合做某事情,冲是指某一日的地支与当事人的生年地支相冲,不利于当事人,煞是指劫煞、灾煞、岁煞三煞,办大事情不适合往三煞方向去。

六冲:子午、卯酉、寅申、巳亥、辰戌、丑未。例如选择的吉日是丁丑,当事人的生年是乙未年,丑未相冲,乙未年生人不适合选择丁丑日办大事情。

扩展资料:

黄历相关介绍

值年太岁:今年值年之太岁。

岁冲:今年与太岁冲犯之岁次生肖。

干支纪年: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方法,是干支历的一部分,或与农历相配。如甲午年,或农历甲午年。

流年飞星:即当年入中之紫白九星。有的会配有流年九宫飞星图。

二十四节气及交节时间: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历

寺庙化太岁靠谱吗

不靠谱。佛教没有这个内容。释迦佛的智慧是圆满的,还用靠外道来补充吗?个人把自己的修行搞上去,比什么都强。

化太岁锦囊是真的吗,有用吗

化太岁的锦囊是有的,是化太岁一种方法,也是商业的行为。化解太岁方法很多,如打黄表,画符,拜太岁,烧金元宝,用桃木做个小宝剑等等,用不上多少钱,可以解决的,太岁之年必须破解。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