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1293

古人起名字号有什么区别,古人起名字和号是什么意思

兴仁信息网2023-09-02 16:57:540

古代人起名字的时候,有名、字、号。它们都是代表什么意思

字是长辈在男子成年时给的,号可以是自己取的也可以别人赠的。

古人的字和号各是什么意思?

一个自己人叫,一个外人叫的

古代人名、字、号是什么意思?

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是表字,号相当于别称。

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就是名和字有区别,名用来区分彼此,字用来表示德行。

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人好几个。

扩展资料

在史书或古籍中常看到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叛,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己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姓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字

古人的名和字、号都有什么不同?

所谓姓、名、字、号,其实都是一个人的招牌,这类似于现代人除了“大名”外,有的人还有曾用名、别名、笔名。虽然都是一个人所独有的代号,但古人的姓、名、字、号均有其特殊含义。那么古人的姓、名、字、号有哪些特殊含义呢?

古人的姓名和今天人们的姓名,含义完全相同。所谓“姓”,就是一群人所共用的名,而名,则是个体所独有的。古人往往在他人的姓名前冠以职务、地名、祖先等“前缀”,进而演化为姓,如“鲁、韩、宋”等,“东郭、西门、池、柳”之流则是以景物、方位为群,“师、史、祝”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则是明显以官位为姓,所谓“公孙、王孙”之流,多半其祖上是王、公。

名,这是个人的符号,成因、来源要较“姓”更广泛。在早期,较为蒙昧的时代,人们可能以时间、纪实,甚至人的生理特征为名。如“时间名”,孔甲、盘庚、干支等,“生理特征名”如黑肱等,“纪实名”,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夏商等朝,人们起名字时还未意识到将所谓期望、抱负之流融入后人的名字之中,总体来说,虽然没什么技术含量,“胜”在朴素。

字,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所谓“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这个东西就略微有技术含量,在古代,穷人起个名,一个“狗蛋”之流完事,人们长期地挣扎于温饱线上,什么抱负都是空想,所以,字几乎是士大夫、文人、书生的特权。

一般来说,“字”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也称“表字”,如《离骚》里面屈原的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所谓“正则”,即“平”,而“灵均”即“原”,即名为“平”而字为“原”。以“字”为“名”之补充,宋代的晃补之可谓经典案例,他字“无咎”,补之而无咎,志气高、野心大。

所谓“号”,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乍看之下,高大上,在古代,只有混得还不赖的中上层,才会有号,底层人士,没有这种雅兴,就算真有号,那也很难被史书记下来。所谓“号”,就是个别称,也叫做别号。别号中以“居士”、“山人”最为常见。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上流社会在交际应酬中爱以别号相称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有时还要因此受到惩罚。

为什么古人取名字还要取字?现代却不取字了呢?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直到近代,才归类为”姓氏”和”名字”两个单元。

一、姓氏

从最早的母系氏族说起,每个部族都有着共同的女祖先。这时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与其他氏族的同辈男子实行群婚。而男子则要前往外氏族,和别的女性生育后代。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也就只能随母取姓。在古姓之中,不少都有”女”字旁,比如:姜、姬、嬴等等。这些都是族姓,”姓”是旧有的族号。

随着人口的扩大,一个部族自然分成不同的支系,并且逐渐独立。此时为了加以区分,每个支系会为自己设立另外的称号,这就是”氏”的来源。例如,商族人祖先姓子,后来才分出殷、来、宋等氏。氏的来源多样,可以来源自祖先的称号,例如轩辕。可以来源于祖先的职业,例如巫、陶。此外还有很多来源,不再一一列举。

姓的历史比氏悠久,并在社会变迁中逐渐被氏取代,并呈现出一定的阶级特征。《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司马、司徒”就是脱胎于官位的氏,”文、景、武”是多发源于祖先谥号的氏,”鲁、楚、秦”是来自生活地点的氏,往往”氏”不是贫贱之人可以有的。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间,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则可以通婚。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子,公输班叫”鲁班”却不姓”鲁”,只是”鲁国的班”。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才逐渐统一成一个东西,发挥同样的社会作用,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称呼。出嫁以后,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国名,比如”齐、秦、鲁”。称呼妇女的时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后面加上一个”氏”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氏、王氏、徐氏”。这类体制,后世多有演变,但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

二、名字

名和字的区别在很多文献上写得明白,如《礼记·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这就是”幼名”。而在成年之后,行冠礼,则”冠而字之”,可以走入社会了。《礼记·士冠礼》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长辈们起的”名”就不适宜在社交场合直接称呼了,得取一个供平辈、晚辈人称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独占。《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问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说了名字。但宝玉问”表字如何”的时候,林黛玉说”无字”。这是因为黛玉年龄未到十五岁,又没有婚配,就没有自己的”字”。《礼记·内则》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这是说女子的成人礼在十五岁,之后就可以嫁人了。在这个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字”。所谓的”待字闺中”,就是来源于此。

“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但以双字者居多,更长的少见。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单字。岳飞,名飞字鹏举,就是双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与”名”有所关联,《颜氏家训·风操》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义,也可以进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义相对,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为什么古人名字有“字”?“字”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人名字有“字”是因为“字”是名的补充,在古代名是长辈对晚辈或者是上级对下级叫的,而同龄人则是称呼这个人的字。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指辈分,有些人的字是家里的长辈按照族里的辈分来取的,这一种会写入族谱。而另一种意思则是与名呼应,例如诸葛亮的字为孔明,而孔明又代表明亮,与诸葛亮的亮字相呼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由姓和名组成,一般都是由家里的长辈取,每个孩子的姓名里面都有着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特别每个时代的名字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例如现在00后的名字里面大多数都有梓,伊,涵等字,而80年代的名字里面则一般都有凤,娣,琴,娇字。这些都是时代的特色,而在古代,古代人的名字也有特色,但是他们的特色与现代有所不同,他们的名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名代表的是姓名,而字又是另外一个,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个“字”。

在古代古人对礼仪和辈分是很重视的,也很重视阶级,在他们的眼里尊卑是不可逾越的。而名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叫。长辈对晚辈都是直接称呼其名,但是晚辈则不可以对长辈如此,同辈之间也不可以如此,于是有了“字”的出现,称呼“字”表示对人的尊敬,一般晚辈对长辈,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称呼这个人的“字”。

古人的“字”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古人一出生只有姓名,而字则是要到了成年才会有字的。古人的字也是由家里的长辈取,在古代字有两种意思,一种代表的是辈分,这种字是家里的长辈按照族里相应的辈分来去,这种会写入族谱,而另一种则是与名相配合的字,例如诸葛亮的孔明,孔明是明亮的意思,呼应诸葛亮的亮字。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