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7464

王妃她又给人算卦了,属羊和属猪结婚怎么样

兴仁信息网2023-12-10 20:16:290

充满粉红泡泡的文章小说有哪些?

五本充满粉红泡泡的文

《我有七个大佬哥哥》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什么感觉?哥控的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小说,超级幸福的一个小妹妹,各个哥哥都有不一样的性格,冷酷,帅气,温柔,应有尽有,各种口味任你挑,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宠妹妹。无下限的那种,看完感觉,得此哥哥,无憾了。

从小山村吃百家饭的小可怜到豪门小姐,五岁小暖暖过上了被全家团宠的日子。大哥冷峻寡言,是顾家继承人二哥是性格温润的高智商天才,科研院最年轻的教授。三哥是顶流明星,粉丝遍布全球。四哥是清冷的天才医生,能在阎王手中抢命五哥是天才画家,一幅画价值百万千万。六哥是桀骜野性的校霸七哥腹黑熊孩子一个,是孩子王。而暖暖,在回家后就被哥哥们团宠了。注: 笔趣阁 m.biqugev.com哥哥并非所有都是亲生哥哥,有堂哥也有表哥。

《真千金马甲又被爆了》

搞笑可爱的女主就是我不开心时的快乐源泉。谁能抵抗住甜妹的攻击呢?男主智商在线,前期女主各种打脸,各种嘴硬的样子,真的超有反差萌的。

《然后和初恋结婚了》

超级治愈的一部文,男女主一起共同成长,相互治愈,救赎对方,最后美满大结局。这个文最大的感触就是,它也非常的真实,真实到每个人都可以是女主,超级有代入感的。另外,对于不喜欢悲剧收场的人来说,结局真的是太友好了,因为很多校园文都是无疾而终的。

《天降竹马他最撩啦》

没错,文如其名,男主就是撩王无疑,各种撩妹手到擒来,果然恋爱是可以无师自通地。看了个小说,撩妹功底大增,也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了。

《撩到撒旦冷殿下》

女主真的是太可爱而不自知了,用小作精,小甜精来形容她就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是那种不讨人厌的作,是恰到好处的作。如果我是男主,也毫无招架之力,毕竟谁能不爱甜妹呢?

大家觉得呢?下期再见!

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是谁?

王政君(前70—13年),享年84岁,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县)人,阳平假王禁的次女,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性软弱,无主见, 王政君出身于官宦之家,传说她的母亲李氏梦月入其怀,遂有身孕,生下了政君,她的父亲做过廷尉史(法庭书记),王禁嗜酒好色,娶了好几个小老波,生有四女八子,王政君的生母李氏失宠。与王禁分手,改嫁荀安为妻,王政君从小失去母爱,长大后的政君,婉顺贤慧。及笄就被她的父亲嫁出去,未过门而丈夫病死,后改嫁给东平王做姬妾,未进王府门而东平王死。许嫁之人暴病而亡,父亲王禁十分奇怪,找人算了一卦,算卦之人说:“你的女儿及富贵之命,将来所嫁之人一定是显贵之人。”王禁很高兴,便教政君写字读书,弄琴鼓鼓瑟。 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政君十八岁那年,王政君应先入宫,适皇太子刘奭的爱妃司马氏死,司马良娣临死前,对皇太子说:“妾本不该死,是那些妃嫔咒的。”司马氏死后,刘奭十分悲伤,他想起司马良娣的话,发誓不再接近嫔妃,汉宣帝怕太子忧伤过度,令皇后挑选五名宫女,供太子选妃,王政君位列于候选人中,她穿着一件绣着红色花边的艳服,刚好坐在最靠近太子的位子上,太子还陷于思今爱妃司马氏的悲痛之中,无心选妃,皇后在旁边催促,刘奭随便指着靠近自己身边的一位宫女,皇后看王政君长相还算说得过去,更何况皇太子点头,于是就忙命人将王政君送到东宫。 就这样,相貌平平的王政君,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成为了太子妃,太子刘奭并不喜欢王政君,谁知政君侍宿一夜而怀孕生子。此后太子刘奭再也没临幸于她。 宣帝听说有了嫡孙,高兴万分,亲自给他起名为骜,字太孙,而且时常抱刘骜,逗他玩。 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驾崩,刘骜三岁,皇太子刘奭在宣帝驾崩的当天,登上未央宫前殿的龙位,他就是汉元帝,刘骜是他的长子,前被立为皇太子。 按说,母以子贵,刘骜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母亲王政君应该头顶凤冠。但元帝犹豫不决,因为他不宠爱王政君。 他最宠爱的妃子是傅氏和冯氏。傅妃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所以在宫中的人缘极好,虽于元帝,但并不遭众嫔妃的嫉妒。王政君生了刘骜不久,傅妃生了儿子刘康,冯妃生了儿子刘兴。 元帝想把皇后的凤冠戴在傅妃的头上。但是,在他那个时代,刘骜既立为皇太子,皇后的桂冠按传统的规制当属于王妃。元帝整整跨躇了三天,他还原引来非议,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立王妃为皇后。 他又创设了一个宫中的地位次于皇后的名号——“昭仪”。昭仪位视丞相,比诸侯王,他心爱的傅、冯二妃为昭仪,立刘康为定陶王,刘兴为信都王。 王皇后徒有皇后尊号,被冷落一边,好在王政君生性柔顺,不是争风吃醋的女人,汉元帝对皇后家的家庭,照例给予恩典,王氏家庭封王者,多至十人,为西汉末年外戚擅权埋下了祸根。 但是她的儿子、皇太子刘骜越来越让元帝不满。刘骜曾好读经书,恭谨有冖。有一次,元帝召他,他闻诏忙前去。但刘骜不敢横穿皇帝专用的驰道,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元帝见太子来迟,责怪太子,刘骜说明了原因,元帝很高兴,但好景不长,刘骜对经书渐渐厌烦了,整日游手好闲喜欢喝酒、游玩。元帝多次训斥,但太子屡教不改,于是元帝打算废黜刘骜,另立傅妃之子刘康。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元帝病重,傅昭仪、刘康在侧侍奉,皇后,太子被拒之门外,一天,元帝向其近臣透露他要废黜,另立刘康为继承人的心愿。王皇后、太子听后,惶恐不知所措。 这时,元帝宠臣侍中史丹闯进元帝寝宫,顿首涕泣而言;“皇太子名闻天下,臣民归心。今臣听陛下有废立之意。若是这样,请陛下先赐我死吧!”元帝见状,长叹一声,说:“没有此事。皇后谨慎,先帝又疼爱太子,寡人岂敢违先帝之意?” 就这样刘骜保全了皇太子的名字,王政君也保全了皇后的凤冠。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五月,元帝死于未央宫,终年四十三岁。刘鳌继位为汉成帝,尊王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耽于声色的成帝任命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理朝政。成帝自己整日游山玩水,斗鸡走狗,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皇太后和她哥哥王凤手中,堂堂天子也得看他们眼色行事。 成帝身体多病,即位多年无子。定陶王刘康来朝,成帝留他在京师伴驾,有以刘康为帝位继承人之意。王凤对此不满,担心刘康做了皇帝对王氏不利,遂借日蚀为名,奏谏成帝遣刘康回他的定陶国去。成帝无奈,只好与刘康相对涕泣而别。 成帝对于自己大权旁落,王凤专权用事,日渐不满,有罢免王风之意。恰好京师地方升官京兆尹王章上书成帝,建议成帝贬王凤,推荐中山王的舅舅冯野王取代王凤,结果他俩的密谋让王音知道了。 王音是皇太后王政君堂弟王弘的儿子,他官为侍中,在成帝左右侍奉,成帝与王章密谋时,他不露声色,事后偷偷地通报王凤,于是王凤在家,上书辞官。成帝觉得这是罢免王凤的大好时机,谁知,皇太后出来作梗,她哭哭啼啼地,不吃不喝,向成帝施加压力,成帝只好把王章打入死牢,杖毙狱中,妻子流放边陲。 当王氏外戚一个个显贵无缘、趾高气扬,骄奢淫逸的时候,年仅十三岁的王莽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被服简陋,举止恭谨,小心翼翼地侍奉执掌进行大权的姑伯。与那些王家贵公子相比,洁身自好、恭俭有礼的王莽格外引人瞩目。 阳朔三年(前22)王凤病重,王莽在侧侍候,数月未解带,王凤十分感动,弥留之际,哦皇太后和成帝授给王莽一官半职。王莽更加小心谨慎的侍奉姑叔,皇太后对这个侄子颇有好感。 王凤死后,王根辅玫五年病,上书矩阵,推举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马一职。 绥和二看(前7),成帝驾崩,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即皇帝位,是为哀帝。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哀帝即位后,他的祖母傅昭仪、母亲丁姬两家成了新的权贵,与王氏外戚在权益分配上发生冲突,太皇太后命王莽辞职以缓和矛盾,王莽极不情愿的上书辞官。 元寿二年(前1),哀帝驾崩,哀帝无子,太皇太后在哀帝驾崩的当天迫使哀帝把军政大权交给王莽,王莽重登大司马的宝座。他和太皇太后迎立中山王刘兴年仅九岁的儿子刘衎为帝,是为平帝。 平帝年幼不能临政。于是,太皇太后临 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她依赖王莽,委政于他。 其实王莽觊觎帝位已久。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已;又沽名钓誉,广施恩惠。经过几年的经营,他把朝政大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对太皇太后王莽是不敢惹的,年迈的太皇太后仍握有相当大的权力,为独揽大权,王莽指使爪牙上书,说太后至尊,不宜操劳过度,一些小事就不必亲躬了。太皇太后闻之十分高兴,规定以后惟有封侯赐爵一事须秦闻于她,其他事一概由王莽裁决。 随着岁月的流失,平帝逐渐长大了。王莽觉察平帝对他专权十分不满。便先下手鸩杀了平帝,拥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孺子”,自己做起“摄皇帝”来了,王太后万万没想到自己一手栽培的侄儿王莽竟欲施篡夺她儿孙的天下!但悔之晚矣,此时朝中大权完全落入王莽手中,自己有名无实权,怩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王莽代汉自立了。 到公元8年,王莽将小皇帝刘婴废黜,在爪牙的欢呼声中戴上皇冠,堂而皇之地坐上龙椅之后去谒见的太皇太后,说他秉承天命,代汉而立,建立新朝。昔日掌握实权的太皇太后如今也只有愤慨、怒骂的能力了。 翌年正月初一,在未央宫前殿隆重地举行了新朝皇帝即位典礼。王莽登上龙座南面称帝,接受百官井朝贺,奉太皇太后上“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玺绶,去掉汉朝的称号。 王莽代汉自立,觉得只有接管汉氏玉玺,才算是真正的取代了刘室天下。因此,他称帝不久,便迫不及待地遣王舜去长乐宫向太皇太后索要“汉传国玺)。 太皇太后大怒,指着王舜的鼻子骂道:“王舜,你家蒙受汉室皇恩,却不思报答,反而乘汉室人孤势薄,帮王莽篡位。像你们这样的人,猪狗不如。我乃汉室老寡妇,活不了几天了。我死了,就让这块玉玺葬,他王莽休想得到!” 王舜伏在地上,羞赧汗颜。很久,才抬头对太皇太后说:“皇上意在必得,太后今天还给,明日还能还不给吗?” 太皇太后担心王莽得不到“汉传国玺”会狗急跳墙,遂拿出玉玺,扔在王舜面前,骂道:“我老将死,你们兄弟定受灭族的报应!” 汉代在宫中先声夺人的官员都著着黑貂。王莽更为貂。太皇太后思念汉朝,拒绝按新朝礼行事,而且命令侍从仍著着黑貂。王莽见了,也无可奈何。 太皇太后在悲愤中度过了她一生的最后时光。 王政君生于汉宣帝时,一生经历七朝,历尽沧桑,她一人虽没有什么野心,但愚庸无能,软弱寡断,终于断丧了汉朝刘姓的江山。 公元13年(新朝始建国五年)二月,太皇太后忧愤而死。享年84岁,她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之一。太皇太后的遗体被运往渭陵,与元帝合葬。

历史上真正的王政君是怎样的人?

一个交了好运的宫女。

长相平凡思想庸碌。经历了五朝,身陷多次宫廷斗争当中,而且活得特别长,这大概就是其最大特点了。

跟王昭君没有任何关系,除了同在一个后宫里呆过而已。

唐长孙皇后何许人也??何德何能??

这篇很难找的,是从纪委办公室&监察处找到的,很有意义的,这是警告贪官老婆的---瞅瞅

帝王老婆的楷模:马皇后和长孙皇后

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俗语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通常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即使在封建时代的帝王之家也可得到有力的佐证,东汉马后、唐长孙皇后可为佳例。在历朝后宫多见倾轧、秽行的情况下,这样的贤内助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一点鲜亮的色彩!

东汉明德马皇后(公元39年-79年),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马援不仅是一代名将,更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也是当之无愧的智者。当时最有的三股力量中,割据陇西的隗嚣是他的同乡,对他信任无比,言听计从,而占据蜀中的公孙述则是他的同学,待他也是殷勤无比,许以封王。可他认为这两人都不会成气候,偏偏投向了素不相识的刘秀。刘秀初见他时,很谦虚,说:"卿遨游二帝之间,见到你令我自惭形秽。"马援说出一句既令后人惊讶、也为后人佩服的话,他说:"当今之时,并不只是君选择臣,而臣也要选择君。"这话有些离经叛道,很有些现代味道。马援有许多名文、名句流传后世,如"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都是他激励自己的话,而他的《诫子侄书》更是为人处世的宝典。然而马援虽是智者,却善于谋生前而不善于谋死后,他晚年得罪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当时马援正受到光武帝的宠幸,梁松只能怀恨在心。当马援最后一次出征五溪时,因感染瘴气死于军中,光武帝派梁松代领军队,梁松借机百方陷害马援,光武帝听信谗言,非常生气,夺去马援的侯爵和官印,应该给的待遇也全部取消。

京城各贵族见马家失势,借机欺负马家。马援的侄子马严不忿,上书光武帝,请求让马援的女儿入宫作诸王妃,想用这个方法振兴马家。光武帝或许还念着马援的旧情,便选了马援的小女儿入太子宫,就是后来的明德皇后。

马援刚死的时候,马援的小儿子因思念父亲很快就死了。马援的夫人又因思念小儿子而精神恍惚。马援年仅十岁的小女儿?即后来的马皇后?就开始处理家务,她指挥僮仆,内外咨禀,如同大人一样,左邻右舍的人无不惊叹。公元52年,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被选入太子刘庄的宫中。刘庄是皇后阴丽华所生、深得光武帝的宠信。她入宫后,悉心侍奉阴皇后,一举一动都合乎封建礼法的要求,待人又和蔼可亲,与宫中上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深得阴皇后的喜爱。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帝位?即汉明帝?,封她为贵人。公元60年,大臣们联名上奏,请立皇后。明帝去问阴丽华皇太后,太后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马皇后继承了他父亲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本领,终于在倾轧的后宫中脱颖而出,她当上皇后后,依然保持勤奋、恭谨、俭朴的本色,衣服很朴素,她喜欢读书,没事时,便读《易》、《春秋》、《楚辞》、《周礼》等书,最喜欢的就是《周官》、《董仲舒书》这两本。她没生儿子,这在古时是最大的憾事,因为"母以子贵",不生下太子,就难坐稳皇后这位子。当时她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女儿贾氏也被选入太子宫,生下了皇子。明帝便让马皇后养育这个皇子,当作自己的儿子。马皇后尽心尽力的养育太子,比自己亲生的还要辛苦。由于太子并不知道马皇后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以母子之间如同亲生的一样,没有纤介隔阂。

公元70年,楚王刘英(明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企图谋反,事情败漏后,明帝不忍按照法律处死,只是废黜了刘英的王爵,徙往丹阳郡泾县?今属安徽?,刘英到丹阳身死。刘英虽死,案件并未结束,明帝认为是一些小人鼓动楚王造反,便下令穷究党羽。有关部门秉承明帝的旨意,严刑拷问,被抓的人受刑不过,胡乱攀引,结果监狱里的人越来越多,案件连续审查了几年都没有结果。受株连的人不计其数,下狱和判处流放的官员竟多达几千人。一些耿直的大臣也劝谏皇上,明帝根本不听,马皇后知道被抓的人中大部分是冤枉的,十分忧虑。一天,明帝回宫,她乘机向明帝进言,请求明帝不要把案件无限扩大,神情悲楚。明帝深为感动,半夜时睡不着觉,反复思念马皇后的话,过后便放了许多人,而案件也很快就结案了。马皇后一番劝谏解救了许多家庭免于灭顶之灾。

明帝通过这件事知道马皇后很有处理国家政务的才能,有时明帝在宫廷上遇到公卿大臣难以裁决的事,便回到后宫试着让马皇后解决。马皇后为他深入地分析事情原委,并提出解决方法,明帝也总是听从。从此,马皇后在明帝身边服侍时,便帮他处理国家政务,弥补了许多朝政上的缺陷。但她从未提及过自己家的事,因此得到明帝的敬重。

公元75年,明帝去世,太子刘炬即位,是为章帝,马皇后也被尊为太后。明帝新丧,太后的弟弟马廖、马防、马光自认为是皇亲国戚,不顾国家法令,私闯宫门,非要强行入宫吊丧不可。把守官门的卫土杨仁遵照命令,不放任何人进去。马廖等事后向章帝告状,说卫士杨仁妄自尊大,竟敢对国舅这样无礼。章帝将此事告知马太后,太后不仅没生气,反而赞扬说:杨仁执法不阿,不避权贵,这才是国家的忠臣。章帝便提拔杨仁为什邡令。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死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马皇后感于惜别之怀,各赐以赤绶,加安车驷马,越布三千端,杂布二千匹,黄金十斤。她自己撰写明帝的起居注,并把自己哥哥马防侍奉明帝医药的事削去。章帝说:"舅舅为先帝侍奉医药一年多了,不但没有受到奖励,反而连辛苦也不被记录,母后也过分了吧?"马皇后回答说:"我不想让后人说先帝重用了皇后的家属,所以我才没有写进去。"

过了一年,章帝想按照两汉的制度封三个舅舅为侯爵,马太后的三个弟弟都上章推辞,太后也不允许。当时朝政掌握在太后手里,一些大臣以为太后是故作谦虚,为了讨太后和国舅的欢心,便趁第二年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旱灾,联名上书说:天久早不雨,是由于陛下不封外戚,引起阴阳失调。 请陛下依照祖宗常法,加封帝舅们为侯。马太后看到奏章后,非常气愤,下诏说:"这些上书的人,都是想向我献媚而谋求晋升。他们讲的理由是荒唐的,毫无根据的。西京成帝时,王太后的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五人同日封侯,当天黄尘漫天,雾霭四塞,并不闻澍雨之应。武帝时外戚窦婴、田位宠身贵,横行不法,倾覆之祸,为世所传。先帝吸取这些事例的教训,为防止外戚干政不让他们身处国家枢机之任。诸王的封邑,也减先王之半。他常说:'我的儿子不应和先帝的儿子等同尊贵。'皇子尚且如此,现在有些官员为什么要拿马氏去攀比阴氏呢?我是天下主母,身穿粗布衣服,吃饭也不求甘美,左右随从也只穿布衣,不用香熏花饰,这样俭朴,为的是给天下人做个榜样。我的娘家人不明此理。最近我外出从家门附近经过,看见去你舅家问安的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家里的佣人也都穿着极其华丽的衣服,我心里很不舒服。当时我并没有去谴责他们,不过我回来之后,就立即断绝了对他们的接济,希望他们能从中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但他们不以为然,依然故我,不以国家大事为重,一味地追求享受。知臣者莫若君,况且他们又是我的兄弟。我怎能辜负先帝的旨意,下愧我马氏先人之德,重蹈西京败亡的覆辙呢?"马太后如此作并不只是谦虚,而是怕娘家势过盛后,会不知收敛,而在自己死后如同西汉的那些外戚一样遭受灭族大祸,正是真心为自己家人着想。

章帝看完诏书后,觉得有些愧对三位舅舅。重新向太后请求:"两汉制度,国舅封侯,和皇子封王一样。太后固然谦虚,为何不让儿臣加恩三个舅舅。况且舅舅们年纪很大了,万一哪天过世,儿臣岂不抱恨终生。"太后了解章帝的心情,又进一步对章帝解释说:"封侯的事我所以这样决定,是从你和你舅舅两方面的利益出发的,并非为慕得谦让之美名而使你蒙受无恩于外戚的指责。景帝时,窦太后要加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周亚夫坚执不肯,认为高祖有誓言在先,无军功者不得封侯。现在我的兄弟无功于国家,怎能和阴、郭中兴之皇后相比呢?我常想那些富贵人家,居高官厚禄,还图加爵封土,这就好比再次结果的树木一样,必然伤动根基。况且人们谋求封候的目的,无非是上图祭祀祖先时体面一点,下图自己逸乐享受。现在我娘家祭祀用的是四方珍品,衣食则有国家供给,还有什么必要再受一县之封呢?我的决定是不会再更改了。你是个孝顺的儿子,应该让父母安心。如今天气反常,农业歉收,粮价飞涨,人民生活还十分困苦,匈奴又在边境寻衅,内忧外患,弄得我日夜难眠。而你却把封帝舅当作什么大事、这不是违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吗?我生来脾气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如若阴阳调和,风调而顺,年成转好,边境靖安,到那时再实现你的意愿也不迟。"章帝见太后坚持如此,只好把封侯的事暂时搁起。

马太后坚持以节俭的风气化行天下,有三个亲王车马衣服很朴素,太后知道后,大加赞赏,每人赐给钱五百万。她亲族中有简朴、谦让义行的,她就加以勉励,而对那些衣服车马奢侈过度的,就开除他们入宫的门籍,遣送回家。在她的倡导下,全国上下都以简朴为荣。后来,她母亲太夫人去世,家中人把坟茔砌得高一些,超过了国家制度的规定,马太后立命马廖将高出的部分削去。

公元79年,全国农业获得了丰收,边境也太平无事,章帝又提出封三位舅舅为列侯的事,太后仍然辞让、马氏三兄弟也不愿就封。章帝坚持要封,受封之前,太后将三兄弟召来,劝诫他们说:"我年轻少壮时,时时提醒自己,居不求安,食不贪饱,恭谦克己,兢兢业业,只望能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们生活得好一些,以不负先帝的遗愿。希望各兄弟也能共承此志,使归天之日,无所遗恨。"三兄弟接受了太后的劝导,在受封之后不久,即辞去官职,回家养老。

就在这一年,马太后因病逝世,享年41岁。马皇后一生勤俭、朴素,谦逊,知书识礼,明理达义。她的所做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赞誉。

同样,唐太宗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开创贞观盛世,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儿。长孙皇后小时就喜欢读书,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有时回到娘家,她舅舅高士廉看到有两丈高的马立在屋子后面,感到很害怕,便让算卦的人,算卦的人为她测

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

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

李世民功勋卓著,李渊也曾想过立他为太子,可是上面却有长子建成,依照封建宗法制度,立太子一定要立嫡长子,李渊便立建成为太子,又觉得对李世民不起,便封他为天策府上将军,自己开府,设置官属,还拥有自己的兵将,并且允诺他和建成把国家分成两半,各自为帝。

正是这些紊乱的措施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玄武门兵变。

太子李建成看到李世民过大,已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便联合弟弟李元吉一同谋害李世民。据历史记载,建成既昏庸又贪酒好色,还秽乱宫廷,不过这些话可信度不高,唐朝的史臣自然为李世民说好话,为他的弑兄自立找借口,便栽给建成种种罪名。后代的史臣因为李世民的英明伟大,也都讳言此事。但太子和亲王势均力敌情况必然会导致一场火并。

长孙王妃孝顺高祖李渊,和各后妃的关系也很好,她还弥缝妯娌间的关系,希望借助妯娌间的密切关系缓和李世民兄弟间的紧张气氛。可是她做的这些努力固定不会有结果。在权势面前,亲情和道德便显得微不足道。

李建成和李元吉屡次暗害李世民都没有得手,便采取釜底抽薪之策,依仗自己太子的地位,把秦王府中李世民的左右亲信和大将调出秦王府。李世民看到自己有被架空的危险,而他的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心腹大将尉迟敬德等人连劝带逼,让他除掉太子和元吉。李世民也明白除此别无他途,便召集将士,准备伏兵玄武门,趁太子和元吉入朝时杀掉。当夜出发时,长孙王妃虽然不愿看到这种场面,但为丈夫着想,也只好赞成。她亲自到军前,勉励将士,将士们越发感激发奋。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后,顺利除掉了太子和李元吉,受到兵变威胁的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命令李世民掌管军国大事,实际上已经把权力交给了李世民。一年过后,李渊以年事已高为由禅位给太子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

李世民称帝后,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

长孙皇后生性简朴,即使当上皇后后,依然保持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鉴于历朝历代皇后干权乱政引起的恶劣后果,不愿意过问国家大事。她对太宗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干脆不予回答。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虚心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后,一边脱衣服,一边怒气冲冲地骂道:"我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知道原由后,便回去穿上只有在祭祀宗庙等正式场合才穿的皇后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长孙皇后与唐太宗所生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贞观盛世的形成,与太宗和皇后力持节俭政策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长孙皇后为天下人作出了表率。

长孙皇后还借鉴两汉时期外戚过大,危害国家的经验教训,坚持不让自己的亲族在朝中任高官。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

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霍光宗族覆灭,可作切骨教训。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却认为自己任命长孙无忌任宰相,是因为他的功勋与才干,和他的外戚地位无关,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便硬是任命长孙无忌做了宰相。长孙皇后暗地里派人告诉哥哥辞官,长孙无忌苦求辞官,不愿意位极人臣。唐太宗无奈,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长孙皇后看到哥哥不慕权势,也很高兴。

长孙皇后虽然以不重用娘家人为原则,也有例外的时候。她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酗酒无赖,长孙皇后父亲死的时候,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还很小,安业竟然把兄妹两人撵回舅舅家,不让两人回家。长孙皇后当上皇后后,并不记恨,反而求太宗照顾他。太宗便任命安业为监门将军。后来安业参与了刘德裕造反的事,太宗要杀安业。长孙皇后在太宗面前叩头流泪为安业求情,她说:"安业的罪过当然该死,不在赦免之列。可是天下人都知道他对我不好,陛下要杀他,众人还以为是我借陛下的手杀害自己的兄长,对陛下的名誉有损。"太宗无奈,只得法外施恩,把安业免去死罪。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大女儿,最受太宗宠爱。她要出嫁时,便向太宗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也不算过份。太宗答应了,并命令有关部门按长乐公主的要求准备嫁妆。魏征听说此事后,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把他这番话回后宫后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一天夜里出现了紧急状况,有人报告说侍卫中发生了兵变,太宗自己手持武器,出来巡视,长孙皇后害怕太宗遇到危险,自己挡在太宗面前。虽然有惊无险,但她身体本来不好,受了惊吓,又感染风寒,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人们常常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不平凡的女性,古往今来的史实可以佐证,此言之不虚

《王妃她又给人算卦了》txt百度云_小说全文最新章节在线阅读免费_百度...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bLlRMC-kvWrmWm-icyGuA

提取码: cg87

《王妃她又给人算卦了》更新至1817章

作者:梓云溪

文案

一曰:乡下回京的姜家四姑娘,得罪了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人生怕是要完。岂料画风变成这样:姜奈:“王爷,我给你算了一卦。你今天辰时前出门,九成九会遭雷劈。”摄政王:……有何化解之法?姜奈:来我阴阳斋购一神器,可避大祸。暗卫:……这不一锅盖么?属下觉得您似乎又被坑了。

常见街边有人摆摊算卦,他们真的能预知命运吗?

常见街边有人摆摊算卦,他们基本不能预知命运。这是因为:01.他们如果能与之命运,自个干啥不上。02.他们是学了点知识,但没有那么大的本事。03.这能算卦的人,不会轻易告知,也不符合道法。

01.他们如果能与之命运,自个干啥不上。

如果他们能看到过去的,知道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甚至看得到“投胎前”人的事情。这种前提是人的灵魂、鬼、神这一套是真实存在的。算命的如果能预测的话,直接去、彩票、股票随便选一个,来个一夜暴富不香吗,何必摆摊跟人磨嘴皮子,赚个一点点钱。

02.他们是学了点知识,但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有些算命的还是学过一点知识的,好歹能自圆其说。大部分算命是利用人们对未知事物存在的敬畏之心,说一个比较模棱两可的结果。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给你带来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正面的。

03.这能算卦的人,不会轻易告知,也不符合道法。

从道法上来讲,道讲究的是追求自然,顺势而为。算命预知未来,预知好事让人更加振奋,预知不好的结果,必定需要人为来干扰,逆天改命,这并不符合道法。

按照万物守恒原则,如果算命的真的学习《易经》之类参透了天意,他绝对不会轻易告知你这类事情。让你得知消息,他必定有损,才符合世间的定律。真有本事的人得多穷,才会为了几十元而告知世间规则,从而让他自己得到“报应”。

假设真的算对了,并且告诉你了你的结果,结果就会一定不同吗?命运是需要努力和付出的,并且还需要玄乎的运气,同一件事情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结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