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8632

峦头风水喝形图解,阴宅喝形风水三十七葬法

兴仁信息网2024-03-04 13:28:430

风水学里的“峦头”何解

峦头 读音:luán tóu

词义:风水学术语。指山脉的形势。

峦头主要包括砂和水。

砂是指穴场前后左右之山峰、突出物或丘阜。根据砂在穴场的不同位置,故有特定之称呼,以便于区别。砂主要的作用在于护龙,护穴与关水,使龙穴不受风吹,精血不使外泄,从而形成气势团聚,藏风聚气之风水宝地。

水主要是包括山脉中流动的水。阴阳风水,一定要有山和有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葬地","山管人丁水管财",还有:"水是龙之血脉","砂交水会,阴阳交合","水是山家血脉精,利人害人速如神"等等。可想而知水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了。

龙砂穴水。

关于地理风水恋头喝形蝙蝠下山形葬法

个人认为喝形 只做一个小的参考 具体的 要看实地 要合局 包括水口 沙等 下山势是缓是急 ..

风水学中峦头与理气是什么意思?

峦头是环境风水学,理气是飞星风水学,两样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水。看风水时,峦头胜理气。

再谈什么是风水和地理风水峦头图集

其要求为:“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然后再综合权衡,达到至善境界,我们根据上图,分别来讲。1.

觅龙。所谓龙,

讲的就是,在图上为连接祖山、少祖山和主山的山脉。古语云:“指山为龙兮,像形势之腾伏”,也就是说山脉在形态方面与龙相似,土为龙肉,石为龙骨,草木为龙毛,因此风水学将山脉视为,研究就是研究山脉的走向和起伏变化。祖山是指建筑物后方的最巍峨挺拔的群山之魁首,周围有群山簇拥。少祖山是指从祖山分出后一路蜿蜒起伏而又高起的一座山峰,也是建筑物后方龙水的源头之山。主山、坐山又称为父母山,是尽头的山,其下便是的最佳结穴之地。觅龙,就是要根据风水学关于龙的五种形势与形态的九种分类再结合其他因素来判断龙的吉凶。2.

点穴。所谓穴,古语云:“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在图上为坐山下建筑物的选址地。风水学中把人的脉络穴位比拟成地理的脉络穴位,认为两者有共通之处。风水学中认为穴是千里的止聚之处,是生气集聚之点,亦是冲阳和阴,土后水深,郁草茂林的最佳的选址地点,也称龙穴。穴依据其周围山水聚结的大小,可分为:大聚为都会,中聚为大郡,小聚为乡村、阳宅和阴宅。穴有了,但是其还是一个较大的范围,如何在其中选中建筑物的最佳基址,我们称之为点穴,《葬经》中云:“三年寻龙,十年点穴”可见点穴并非易事。

另外建筑物前的开阔地,风水学中称之为明堂,如上图在建筑物前的位置上。明堂有内明堂和外明堂之分,紧靠建筑物前的是内明堂,其要藏风聚气,所以不宜太宽;距离建筑物较远的是外明堂,其要宽阔而忌讳狭窄,以谋求长久之发展。3.

察砂。所谓砂,是指环绕穴周围的山。如上图在穴周围的坐山、主山、白虎山、青龙山、护山、水口山、案山、朝山都称为砂山。砂山与虽然都是山,但是有着砂山从属于的关系,正如《青囊海角经》所云:“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穴周围的这些砂山风水学分别以天空中四个方向上的星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命名,即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从上图看穴前的案山、朝山称为朱雀山;穴后面的坐山或主山称为玄武山;穴左边的砂山称为青龙山;穴右边的砂山称为白虎山。案山要低小形美,朝山要有情朝拱,坐山或主山要高大,青龙山要大于白虎山为吉。

护山是指青龙山和白虎山以外的山丘,对龙穴起护持作用。水口山是指水流离龙穴而去的方向上的左右两座山,古语云:“水口砂者,水流去处两岸之山也。且不可空缺,令水直出;必欲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风水学中将水口看的较为重要,认为水口就像人的口鼻一样是气口,因此就有水来处为天门之说。如武汉长江大桥两端的龟山和蛇山一样,风水学上称为龟蛇锁大江的格局。

风水学将砂山比作的护卫、仆从,而察砂就是寻求能够藏风聚气的地理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察看砂山的位置和砂山的形态。4.

观水。所谓水指水源和水流。观水就是考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水势、水形、水质。风水学对于水的研究成果是最为丰富的,讲法也是最多的,有着很多的风水古籍都涉及到了水法,最为典型的属《水龙经》,对于水法风水学上可谓林林种种,洋洋大观。风水学认为大的山脉能够迎气生气,砂山的环抱能够聚气藏气,水能够载气纳气,《葬经》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还有一些风水理论也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等说法。另外,在一些平原地区,如果没有山脉,那么也可将大的江河视为,《水龙经》里所讲的“平洋龙”。可见风水学对水的重视。上图龙穴前的水呈环抱状,称为抱水,其作用可使龙穴的生气凝聚而不散泄。5.

取向。所谓向指方向、朝向。方向按照八卦的四正四隅,即震、兑、离、坎、艮、巽、乾、坤,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要判断向的吉凶不仅涉及到风水峦头学的一些知识,而且更多的涉及到风水理气学的理论,如三元九运,穿宫九星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风水峦头学理想布局图讲解,我们能够大致了解风水峦头学所涉及的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也是古人用来选择大到都城的寻址规划,小到个人的住宅所用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大多数的建筑物是不可能像上图一样有着这么完美的真山真水的格局,大多是一些城市之中的井邑之宅。对于这些井邑之宅,如何通过风水峦头学的地理五要诀为“龙、穴、砂、水、向”来判定吉凶呢?一些古籍如《阳宅会心集》所云:“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既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还有《阳宅集成》所云:“万瓦鳞鳞市景中,高屋连脊是真龙。”等。因此对于井邑之宅,“龙、穴、砂、水、向”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但不论是旷野中真山真水的大格局,还是城市中井邑之宅的小格局,其道理是相同的,都是要追求居住与生存的较佳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风水阴宅猛虎跳篱有什么格局

这属于喝形风水范畴,这个风水的要点在于认穴要准确,点穴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点穴不当,猛虎会大凶的。就看你有没有透析这个喝形应该点穴的位置在哪里了,并不是所有的喝形都是好风水了。一知半解的话,宁可不用。不然就更谈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了。

阴宅风水考察:坟山如何判断里面葬的是男的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末期蜀国名将。

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曾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太守,战死在疆场。因此,魏朝赐姜维中郎,命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

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郧,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马遵闻蜀军至祁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时蜀军先锋马稷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

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不久,姜维就升任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孙盛《杂记》记载,姜维投奔诸葛亮,跟母亲失散了。后来,他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设法回去。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记载不太可信。因为姜维粗知学术,待母不至如此。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为魏大将军司马懿所拒。二军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姜维回成都后,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升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郡治绵质,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反抗蜀汉统治。姜维率军征讨,恩威并施,迅速平定。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柿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治长安,今西安西北)、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未迁走者皆为郭淮击平。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秋,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欲诱羌胡归蜀,以控制该地区。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则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吏陈泰统兵抵御。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所阻。姜维闻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退路,迅速率军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郭淮又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姜维闻讯后,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循而还。

姜维认为自己熟悉西部风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为羽翼,并说“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举兴兵。费祎多次制止他,拨给他的部队也从未超过万人。

费祎还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去世,姜维得行其志。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降,姜维占狄道(今甘肃临洮)。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魏将徐质反击,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率军继至,击败魏军,斩杀徐质。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钳击蜀军。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姜维率军先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狄道城。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这时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姜维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在驻地被后主封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胡济失期未至。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姜维败归,谢过引责,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遂引军而还。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姜维屡次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

当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各个营寨都充实兵力,抵御外寇。敌人来进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后来汉中之战,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姜维认真研究了蜀中形势,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新策略。

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朝廷也觉得姜维的办法不错,便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

其实,敛军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

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姜维北伐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原为州、郡吏。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军向祁山,天水太守马遵惶惧逃走,保守上邽。姜维等闻讯,追赶太守,太守关闭城门不纳。维等还冀,亦遭拒绝。于是维等乃降于诸葛亮。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字)、季常(马良字)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赡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说明诸葛亮对姜维极为器重,并准备把他培养成栋梁大材。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233年),维随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琬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延熙十年(247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维自以熟悉西方风俗,又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屡求发动大军出击,费祎则比较持重,对维常加以节制,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死前,姜维终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曹魏的战争。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死后,姜维行动有较大的自由,常出动数万之众北击。次年,维再出陇西,破魏将徐质,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延熙十八年(255年),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经退守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退住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年),维升任大将军,更整勒人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于上邽。济失期不至,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今甘肃天水市东南),士兵星散,死者甚众。众庶因此怨望,而陇以西亦骚动不安。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关中兵部分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岑(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五十里)。时长城(在沈岑北)积谷甚多而守兵少,闻维将至,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皆屯守长城。维数挑战,望、艾不出。景耀元年(253年),维闻诸葛诞败,乃还成都。

自从刘备留魏延镇汉中以来,皆实兵外围以御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扞拒曹爽,皆承此制。姜维以为“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重关头镇守以扞之,今游军旁出,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退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资治通鉴》卷77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注云:“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接姜维这种御敌办法,遇小敌尚可,若遇强大数倍之敌前来,使其得入平地,何啻放虎出山!姜维以区区之蜀,竟敢如此冒险,诚非稳妥之计。

姜维本非蜀人,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没有建立什么功绩,所以颇遭非议。而当时蜀国后主刘禅无能,宫廷由宦官黄皓专权,为所欲为。右大将军阎宇见黄皓炙手可热,便依附于他,于其勾结。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扶阎宇掌管军政大权。姜维疑心,颇为恐惧,于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驻扎。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对黄皓专权恣肆很不满,曾上言后主,请求诛杀黄皓。后主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奔走效力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辞后主出宫。后主命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姜维对黄皓说自己要到沓中种麦,以资军用,实际是为躲避黄皓。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

同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直到魏将钟会将要进入骆谷,邓艾将要进入沓中时,黄皓这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去沓中援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兵去阳安关中(今陕西沔县西),作为各个营寨的外援。并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廖化进军到达阴平,闻魏将诸葛绪正向建威迸发,便停下来等待敌兵。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在沓中见邓艾的军队攻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知汉中难保,立刻引兵东撤,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魏将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为抢先占桥头(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姜维从孔函谷(今甘肃省武都县孔幽水人白龙江处)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诸葛绪赶去阻截,差了一天,没有赶上。这一战,姜维灵活用兵,暂时摆脱了被动局面。

在阴平,姜维遇到了赶来增援他的廖化。姜维命廖化在阴平抵御敌军,自己想率军往阳平关迎击钟会。

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魏兴太守刘钦占领。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守将蒋舒降投,傅佥战死,继克关城(今陕西阳平关),钟会攻乐城不下,闻关口已克,引兵长驱南下。这时,张翼、董厥才到汉寿,姜维、廖化也舍弃阴平退回,刚好和张翼等会合。于是,合兵退守剑阁,抵御钟会。

钟会写信给姜维,企图用故土关系招降他。信中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姜维没有回信,而列营守险。钟会不能克,双方形成了对立之贽。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急竿吮�?

时邓艾上书建议,出奇兵从阴平经江油(今四川江油北)、涪县(今四川锦阳东),袭取成都。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并克绵竹,斩诸葛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决定向邓艾请降。

姜维等坚守剑阁,惊悉绵竹失守,接着,一日三惊,有的说后主想固守成都,有的说后主要向东投奔盟国东吴,有的说后主要向南进入建宁。姜维恐腹背受敌,即引军退至巴西境,至郪县(今四川射洪西)时,后主诏书传来,命令全军投降。姜维伤心落泪。但事已至此,只好奉诏到涪城向钟会投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三国志·蜀书·姜维传》)。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

蜀汉的灭亡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陈寿评二人的政绩说:“蒋琬方整有成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在当时鼎立的三个国家中,蜀汉最为弱小,蒋琬、费祎二人虽无赫赫之功,但能够安稳地保住基业,说明诸葛亮挑选的接替人还是不错的。蜀汉的柱石大臣除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以外,还有董允。常璩《华阳国志》卷7《刘后主志》把以上诸葛亮等四人号为“四相”,也称“四英”。诸葛亮时,把宫中府中视同一体,诸葛亮死后,宫、府之事由蒋、费、董三人共同管理,他们合作得很好,三人都是诸葛亮精心挑选与培植的辅政大臣。董允,父和,曾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后主时,迁黄门侍郎。亮北伐,允主持宫省之事,统宿卫亲兵,掌管献可替否,很能匡救补缺。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时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已具备,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后主所爱宦人黄皓,善于迎合主意,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延熙七年(244年),允以侍中守尚书令。延熙九年(246年),允与蒋琬病故,尚书吕乂代允为尚书令,侍中缺由陈祗填补。吕乂“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陈祗为人,“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延熙十四年(251年),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与黄皓相表里,深受后主信爱,权重于维。景耀元年(258年)祗死,后主以尚书仆射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景耀四年(261年),后主以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卫将军,共平尚书事。自陈祗死后,黄皓操纵国事,董厥、诸葛瞻皆不能矫正。于是蜀政益坏。这时孙权使薛珝聘于蜀,珝归后,孙权问蜀政得失,珝对曰:“主�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蜀政之坏,由于后主愚暗,黄皓窃权,投机嗜利士人依附黄皓。皓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令宇掌握军权。姜维知之,给后主说:“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今皓诣维陈谢,维疑惧,因求种麦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不敢还成都。

这时蜀吴二国都很腐朽,内部矛盾重重。魏国在司马氏统治下,虽然屡起内争,但国力强盛,人才不减于昔。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冬,司马昭欲大举伐蜀,先告谕众人说:“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次年,令钟会都督关中。

同年(蜀景耀六年),姜维上表于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又叫关城,即今陕西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南倚鸡公山,北靠嘉陵江,为当时从汉中入蜀正道)及阴平之桥头(桥头在白龙江与白水江汇合处,即今甘肃文县之玉垒关),以防未然。”但“黄皓信巫鬼,谓敌终不自致,启汉主寝其事,群臣莫知”。

次年(263年)夏,司马昭大举伐蜀,“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余人自狄道趣甘松(在沓中西,今甘南州选部县东南)、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以廷尉卫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

蜀汉闻魏军将至,始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敕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二城各有兵五千人。所以当钟会的军队进到汉中时,并未遇到抵抗。九月,钟会使前将军李辅统万人围乐城;护军荀恺围汉城。会率大军直趣阳安口,使护军胡烈为前锋,攻关口。蜀关口守将傅佥、蒋舒两人不和,蒋舒诡称出城杀敌,傅佥信以为真,既未阻拦,也未设防。舒率其众出城后,直奔胡烈投降,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格斗而死。关口既下,钟会大军长驱而进,大得库藏积谷。

这时在沓中的姜维,受到邓艾所部诸军的进逼,又闻钟会已入汉中,引兵且战且走,但诸葛绪已屯驻桥头。姜维乃从孔函谷(今甘肃文县西北)入北道,绕出绪后,绪怕后路被断,却退三十里,维得过桥头。绪还截维,迟一日不及。维遂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向关城,未到,闻关城陷,乃退往白水,遇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拒钟会。

冬十月,邓艾进军至阴平,简选精锐,欲与诸葛绪自江油(戍名、令四川江油东)趋成都。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不从艾,而引军向白水,与钟会合。会欲专制军势,密告绪畏懦不进,绪被滥丰征还,其军悉并属会。

维等在剑阁,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艰难,军食乏,欲退军。邓艾上言:“宜乘胜进取,如从阴平由邪径经德阳亭趣涪,剑阁蜀军必还保涪,则钟会之军可方轨而进;如剑阁之军不还,则有利于我军攻涪。”于是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桥作阁,备历艰险。加以粮运将尽,濒于危殆。艾以毡裹身,推转而下,将土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当先登到达江油时,蜀守将马邈投降。于是邓艾得继续挺进。

诸葛瞻督诸军前来拒艾,至涪,停性不进。尚书郎黄崇屡劝瞻速行据险,无令敌军得至平地。瞻不能从。艾长驱而前,击破瞻前锋,瞻退住绵竹,艾以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列阵以待艾。艾遣子忠等自右击,司马师纂等自左击,忠、纂战不利,退还。言:“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蜀军,斩瞻及黄崇。瞻子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策马冒阵而死。

蜀人不意魏兵猝至,未作城守调度,及艾入平地,百姓惊扰,奔走山野,不可禁止。后主与群臣会议,或主张投吴;或主张往南方四郡。光禄大夫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若人吴国,亦当臣服。且治政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或曰:“今艾已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后主犹欲入南。周上疏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令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后主乃从周策,遣侍中张绍等奉玺绶以降于艾。北地王堪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后主不听,是日,堪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

张绍等见邓艾于雒城,艾大喜,报书褒纳。后主遣人别敕姜维,使降钟会,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艾,凡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千万二千,吏四万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