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1703

刘燕花鼓戏断臂姻缘,八字走食神运身体差

兴仁信息网2024-03-06 06:15:430

天沔花鼓戏的现状

90年代以来,花鼓戏进入了迷茫期,文化多元化对花鼓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天门市花鼓剧团等剧团陷入了生存危机。进入21世纪后,在当地的大力扶持下,剧团的发展出现转机。

2000 年以来,沔阳花鼓剧团先后推出《十三款》、《双玉蝉》、《赶子放羊》、《莫愁女》、《三娘教子》、《站花墙》、《假洞房》、《何业保写状》、《济公下山》、《清风亭》、《访友》、《斩金堂》、《贾氏吵嫁》等光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006年,配合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申报荆州花鼓戏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天门剧团的经典选段整理排演,录制了首张“天门花鼓戏精品唱段集锦”大碟。

2008年,剧团招收31名学生送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实行5年制花鼓戏大专班学习,剧团派指导老师跟班教学,这一举措解决了。

2009年剧团将<<;花墙会>>;、<<;断臂姻缘>>;(上、下本)、<<;状元与乞丐>>;、<<;香魂恨>>;、<<;秦雪梅>>;拍摄成光碟,并出版发行。

“创作改编的大型现代戏《黑色惊叹号》,在全省巡演,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全省禁毒及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点剧目;移植改编的大型现代戏《江姐》成为全市保持员先进性教育项目……”2010年7月7日,沔阳花鼓剧团团长陈光谈起文艺作品时说,作为一个文艺团体,要发挥团体工作的特殊性,用文艺的形式,通过系列讴歌党的大型戏曲节目鼓舞人、引导人、感召人。

近年来,沔阳剧团先后自编自导自演了大量的歌颂党和祖国的精彩节目。《老邻居》反映党员“双建双带”的农村利民活动,《两推一选》反映换届选举时拉选票的现象,《送礼》、《连的婚事》倡导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严禁党员干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夸七歌》……音乐小品、歌曲、花鼓戏等不同类型的节目深刻鲜活地歌颂着党的好政策,赞美着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积极正面地引导了一批又一批观众。

今年以来,该团下乡演出采取了“戏曲打头炮,歌舞来收尾”的演出形式,让广大农民既领略到了花鼓戏的醉人神韵,又感受到了现代歌舞青春时尚的诱人芳香,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管波春草闯堂剧本

在世多行善事,入善道的可能性大。

在世作恶太多,入恶道的可能性就大。

如要彻底脱离六道轮回,唯有学佛。就是这么算的。

草台时期的荆州花鼓戏是怎样的?

清代道光时期的一个端午节,在荆州沔阳的河岸边上人头涌动,周围的居民全都聚集在这里等待着祭祀屈原的典礼。

流传千年的楚文化早已经融入了当地人们的血液之中,每当到了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河边缅怀春秋时期这位伟大的人物,当然在祭祀活动中还有必不可少、激情四射的龙舟比赛。

这一年的情况与往年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在沔阳龙舟队伍的旁边竖着一座高台。在高台上,3个化妆的艺人正在一阵乐器声中以诙谐幽默的唱词,夸张的动作表演着戏曲。

这种表演沔阳当地人并不少见,只是第一次在这种正规的场合看到了这种专门树立了戏台的情况,颇觉新奇。面对这种情况,周围的人群不由自主地向戏台靠拢过来,将注意力集中在台上戏曲表演之上。

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准备多时的龙舟比赛终于开始了,戏台上的表演也告一段落。这时候的人们才发现,自己已经远离了自己支持的龙舟队伍,但是一想到一会还会有戏曲演出,人们立刻做出了选择,就近支持龙舟队伍,一会占个看戏的好位置。

来自沔阳周围的人们成为了沔阳龙舟队的拉拉队,在一阵阵的加油声中沔阳龙舟队夺得了龙舟赛的第一名。这个名次的获得与沔阳龙舟队请的花鼓戏班表演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清代道光年间,花鼓仔从田园走出,成为初具戏剧形态的花鼓戏,谓之花鼓的“草台时期”。

草台时期的荆州花鼓戏剧目逐渐丰富起来。从单篇戏发展成对子戏和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草台时期的荆州花鼓戏所演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婚姻爱情、家庭纠葛的生活小戏。此间,艺人组班演出由三五人发展到“七慌八忙九停当”的规模。

作为戏曲形态的沔阳花鼓戏,其演出活动最早见于记载的也在道光年间。

清代人傅卓然的《茅江夜话》记载:

道光年间,沔阳戴家场有贺四郎组班唱戏,渔鼓简板伴奏,观者围坐,场无虚席,声誉卓著,乡人谓之平台花鼓。

这说明沔阳花鼓戏已开始走上舞台,不再是“沿门花鼓”、“推车花鼓”了。

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平台花鼓”发展成以“六根杆”搭就的较为宽大的舞台,演出形式虽仍为“锣鼓伴奏,人声帮和”。花鼓已广泛融入民间礼仪活动之中,与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艺术媾通,而获得了“剧”的基因。

此时的荆州花鼓已进入了它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又从“平台花鼓”发展到“六根柠”的舞台形式,艺人也从三五人一班发展到“七紧八松九停当”的规模,剧目也从“单篇戏”发展到“对子戏”、“三小戏”,如《掐菜薹》《双撇笋》、《三官堂》等。

荆州花鼓戏常在迎神,赛会,祝寿,贺喜时演出,被称为“神戏”、“灯戏”、“会戏”,演出盛况空前,在沔阳农村形成了“五里三台”戏的演出规模。

荆州花鼓戏的表演艺术

行当

荆州花鼓戏主要行当有小生、小丑、小旦。到“六根竿”时期,随着剧目变化,行当角色有所发展,出现了小生、生脚、正旦(相当于青衣)、花旦(又称铁扁担)、丑脚五个行当,并有兼行代脚的传统。

各行当介绍

小生:多扮演青年男子。唱念均用大嗓。其饰演的角色如以唱见长的剧目《白扇记》中的胡金元、文雅书生戏《访友》中的梁山伯;《小辞店》的蔡鸣凤、《大辞店》的胡晏昌、《水漫蓝桥》的魏魁元;还有武功戏《戏蟾》中的刘海等。

生角:多扮演正直、豪爽、刚毅、洒脱,以及爱打抱不平的人物。如《告经承》中的张朝宗、《乌龙院》中的宋江,袍带戏如《永乐观灯》的永乐皇帝。生脚还有板头戏(相当汉剧的六外)如《乌龙院》的宋江、《大回窑》的薛仁贵。生脚还扮演一些老生戏,如《描容》的张广才、《清风亭》的张元秀、《讲宫》的王延龄,生脚还兼演净脚。

正旦:多扮演端庄娴淑、性格刚强的中青年女子。如《白扇记》的黄氏女、《三官堂》的秦香莲、《秦雪梅》的秦雪梅、《荷花池》的李氏。正旦还有穿撤手衣的戏(俗称“撒手衣戏”)如《何氏劝姑》中能说会道的何氏、《拷打红梅》中的姜大娘。

花旦:又称“铁扁担”行当、多扮演泼辣的中年妇女和活泼伶俐的小姑娘。如《辞店》中的卖膳女、《鸟龙院》中的阎惜妓、《醉洒》中的花魁、《吴汉杀妻》中的王兰英,《站花墙》中的春香、《思凡》的小尼姑。武戏如《反洞》中的张大姐。花旦步法轻快灵活,表演细腻,道白清脆。

丑:此行戏路宽,多扮演雇工、书童、店家、教书先生、恶少等,有的机智聪明、风趣诙谐,有的刁钻、奸猾。折子戏如《何业保写状》的何业保;长褂先生如《张老爷调情》的张老爷、《张先生讨学钱》的张先生;巾子丑如《雷打胡可仁》的胡可仁、《乌龙院》的张文远;官衣丑如《阴审》的判官;花子戏如《赶子放羊》中的刘花子。老旦、摇旦戏也由丑行兼代。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