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0644

南海观音开光大师,南海观音佛像开光大典

兴仁信息网2023-06-11 01:39:460

南海露天观音的来历

普陀山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

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普陀山宗教

相传秦方士安期生卖药东海边,曾渡海七上普陀,现存“仙人井”遗迹。 普陀山观音道场始于唐代。咸通四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途经普陀山莲花洋遇风涛,舟触新罗礁,漂到潮音洞附近,置像于洞侧,称“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建“不肯去观音院”。

普陀山历经千年沧桑,宋、元两代是普陀山佛教兴盛期。目前,普陀山的主要宗教文化依然是佛教文化,有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三大寺院,香火旺盛。

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会。此时普陀最为盛况,从普济寺的中门大开到佛顶山,香客如涌;从法雨寺的九龙殿到千级石阶的香云山径,信徒礼膜参拜,一步一跪拾级而上,虔诚之至,令人感悟。

1997年农历九月廿九,南海观音露天铜像建成,此日乌云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铜像开光时,天开洞门,阳光普照,令海内外信徒倾服。普陀佛事

佛事,指的是“依佛法修行之事”,普陀山开山之初即有;如佛教徒依法所行供佛、诵经、斋僧、拜仟、追福、荐亡等活动,则始于宋代。宋时出使日本、高丽等国使船,经普陀山,必登山举行各类佛事,成为惯例。明万历年间,福建、温州、明州等地信徒大量在普陀山做佛事。清末民初,佛事活动渐趋兴旺,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2月21日《定海民报》载:“沈家门渔民,每逢春汛到普陀山做佛事的逐年增加,近年达到高潮。”是年7月24日,浙东行署官兵40余人在莲花洋罹难,主任俞济民召集山僧千余人在普济寺做佛事,并恭请佛顶山善余和尚、白华庵融通老和尚、前寺方丈化晌大和尚和正在闭关的妙善大和尚轮流主坛。

普陀山的观音传说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中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普陀山传说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山进香着不远千里纷纷而来,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这儿广泛流传。

普陀山的佛事节日有哪些?

佛诞活动:逢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日,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观音香会: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为普陀山三大香期。十八日,三大寺例行庄重祝圣普佛,上千僧众和信徒参加。晚上数千人在圆通殿内外坐香齐诵大慈大悲观世音名号。翌晨,三步一拜上佛顶山。中午各寺庵上大供,住持带班顶礼祝福,设斋供众。晚上举行随课普佛,僧众信徒分别齐声诵念顶礼诸佛名号拜忏仪式

南海观音传说

南海观音原是天界的慈航大师,为了天下苍生,下凡投胎当了妙庄王国的三公主称为妙善,但因妖怪作乱,至使三公主一生下来就被当成妖怪,多次差点无于非命,三公主一心向善,行医救人,收了小龙女及被丢弃的太子为徒弟也就是后来的金童玉女,经过许多的苦难,终于修成正果,因为名字叫妙善,他的口号是“妙哉妙哉,善哉善哉”,而因南海有他的莲花底座,故后来他直接坐落至南海的紫竹林,因为在南海,所以称他为南海观音`````

普陀山南海观音庙介绍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

而观音在古天竺就称南海观音,相传是因为:一、观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属南亚,加上观音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二、“南海”与“南无”所似,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观音大士赞》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赞》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见,不是因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称南海观音的,恰好相反,是因为南海观音,才把普陀山改称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称,是佛门对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据《续资通鉴》记载:元初,中断了中日邦交。后来,根据刑部尚书崔之疏,决定与日本通好。考虑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这层关系,朝廷先后两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积翁出使日本,并命普陀僧如智同往。当时,如智提出:观音应沿用古天竺的名号,称南海观音,普陀山既然是观音道场,亦应改称南海普陀山。后因王积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杀,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诏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当时,一山有两个头衔:一是江浙释教总统;二是敕封为妙慈弘济大师。一山认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关系,就应该告诉日本人,留不肯去观音处已是观音道场,日本人一定会感到鼓舞。但普陀山这个山名与菩萨名号贴得不紧,外国人不易理解,应该根据南海观音的名号,改称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于他宣传了不肯去观音和观音道场的来历,受到日本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请到京都南禅寺传经说法。一山留日本19年,创了“一山派”禅学。一山病故后,日本天皇亲题其像,赞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并在南禅寺为他建塔、祠。一山的这次出使日本,不仅为恢复元初中断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传遍了日本。

舟山南海观音什么时候建造

1995年构图,1996年开工,1997年农历6月竣工,1997年10月30日开光

南海观音在哪里

菩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称补陀洛迦。在浙江普陀县。相传为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唐以前传有梅福等寄隐修道,故又名梅岭山。据佛教传说,唐大中年间有一印度僧人来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迦山之说,因略以称岛。唐大中十二年(858,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归国时舟过普陀山遇风不能进,逆留像归安开元寺(今称"不肯去观音院")。自北宋以还,该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元「补陀洛迦山传」仅提到宝陀寺、潮音洞、善财洞、盘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几处,可见寺庙不多。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归于禅宗。明清三代相继兴建寺院,至清未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与一百多处茅蓬。

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