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乙类乙管”措施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国家卫健委回应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马帅莎)自2023年1月8日起,中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就如何防范措施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7日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专家予以回应。
当日,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会上表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可能引发药品供应不足,部分地区产生医疗挤兑甚至会引起公众恐慌等现象。
“为此,我们已经和正在积极针对这些风险进行有关准备,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梁万年说,当前应将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的平稳有序。
梁万年表示,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儿童、孕产妇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保障医疗需求、减少重症和死亡。
为有效防范风险,梁万年称,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疫苗接种;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包括中药、西药以及相关的医疗设施设备等;通过在线健康咨询、科普等,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
对老年人等重症高风险人群,梁万年表示,要摸清底数,专人负责健康管理,提供转运、住院等绿色通道,确保应治尽治、应收尽收;同时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
梁万年还提到,要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围绕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居家合理用药甚至垃圾弃置等方面给出建议,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科学合理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促成公众理性应对新冠疫情,避免恐慌。
此外,还需要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和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工作人员,加强病毒变异情况、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等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完)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被餐饮服务商“哗啦啦”拖入泥潭的中小餐饮店,连掀桌子的话语权都没有
“从去年12月开始取现延期,到现在也没解决,一拖再拖。”一个广州使用哗啦啦系统收取营业额的餐饮商户告诉界面新闻。他是一家牛蛙连锁品牌的加盟商,至今还有5.5万元营业额无法取出。另一个在湖北经营豆皮连锁的商户告诉界面新闻,最早在去年11月就开哗啦啦就有取现延期的情况。过去2个月里,无法提现的金额最多时超过了11万,后台他通过和系统联络沟通,陆续到了几笔款项,但截至目前还有1万多元款项没有到账。界面2023-02-07 13:30:060000全面“通关”后首个周末 内地旅客访港消费助经济复苏
中新社香港2月12日电(记者魏华都戴小橦)内地与香港恢复全面“通关”后的首个周末,大批内地旅客来港,到上水、尖沙咀等热门购物区“扫货”,更有首个“点对点旅行团”到港游玩,令香港的旅游及零售市道气氛更加活跃,也将带动其他行业经济复苏。资料图:图为前往香港的旅客有序出境。图/中新社记者陈文0000加紧生产、精准投放、免费发放……让药品尽快到达群众手中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题:加紧生产、精准投放、免费发放……让药品尽快到达群众手中新华社记者连日来,各地群众对感冒、发热、咽痛、咳嗽类药品的购买需求持续增长。记者在吉林、山东、河北等多地采访发现,当地正全力保障医药企业生产,加大紧缺药品供应。与此同时,多地优化药品供应方式,通过精准投放、为重点人群免费发放“健康防疫包”等,保障群众及时获得相关药品。警惕感染高峰!多地发“数字模型预测”:东莞每日25—30万增长,青岛每日超50万…
近日,多地通过模型预测、数据分析,对疫情发展走势进行了研判:疫情高峰期即将到来。东莞:感染者正以每天25万-30万增长东莞市卫健局23日晚发文称,新冠感染高峰日益逼近,根据数字模型预测结合专家评估判断,眼下,东莞感染者正以每天25万~30万人的规模增长,且增速越来越快,众多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承受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证券时报2022-12-24 20:25: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