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年终:马化腾、刘强东发飙,张勇“进”
阿里变阵“进”入2023:阿里云换帅;首位80后CTO上任
作者 |陈法善、宋子豪
编辑 | 邢昀
来源 | 豹变
阿里巴巴用“进”定义2023年,并率先通过一年以来最大的组织调整为此破局。
12月29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全员邮件,宣布新的组织变化。其中,张建锋(花名:行癫)不再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继续负责达摩院,专注前沿科技探索,阿里云智能总裁一职由张勇兼任;程立(鲁肃)不再担任集团CTO和达摩院常务副院长,由吴泽明(范禹)担任集团CTO和达摩院副院长;童文红(Judy)将于2023年4月1日起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PO,由蒋芳(蒋方)接任。
年关将至,互联网大佬们在内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往往被看作是明年发展的风向标。近期,先有马化腾直言“腾讯内部贪腐问题触目惊心”“要砍掉该砍的业务”;再到刘强东痛批“中高层拿PPT欺骗自己”“要回归商业本质”。大佬们密集发声,注定2023年会是互联网大调整之年。
商业竞争的B面是组织竞争。此次阿里的动作很直接,没有气氛渲染和铺垫,成为新年前第一个进行大规模调整的互联网公司。
阿里率先变阵,将为2023年的互联网行业打下什么板?
阿里攻守转换:由“定”到“进”
作为“敏捷型”组织的信徒,张勇近年来持续通过“大中台、小前台”“多元化治理”等战略措施保持阿里的冲劲和活力。受益于此,阿里过去一直多点开花,为自己找到多条新的增长曲线。
按照往年惯例,这些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一般放在“双11”后,因为此时,阿里系全年最重要的营销节点已收官,奖罚升迁已有可量化的客观依据,而明年规划有待得到擢升的人去厘清。
从这个角度看,阿里本次组织调整符合“操作规范”。
虽然公司组织调整是常规动作,但从战略层面来看,阿里这一次透露的信号与以往有所不同。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营收增速下滑、技术创新趋缓、监管从严,过去几年,每一个互联网人都感受到行业的阵阵寒意,大厂们也因为忧患意识普遍采取守势。这样的环境看似不利,却提供了“雨天补网”的好机会,习惯了“大干快上”的互联网大厂们放慢脚步,复盘过去,思考未来。
与这样的节奏契合的是,2022年,阿里将偏静态的“定”选为年度关键字。张勇曾在多个场合解释道,阿里身处宏观经济之中,尤其需要战略定力。
到2022年末,后疫情时代到来,全社会已进入到与病毒共处的新阶段,经济吹响了转守为攻的号角。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链接起万千企业的阿里率先感受到洋流变动,将年度关键词由“定”改为“进”。跟“定”相比,“进”富有动态色彩。
张勇在这封全员信中这样解释“进”:我们更加确信,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今天碰到的很多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阿里发展的核心是做“好”自己,做“好”企业;希望所有阿里人一起用进取之心、集奋进之力,来迎接这全新一年。
组织先行,是为战略转向服务。这次人事变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互联网行业发展大环境变化之下,阿里从一个“定”字转到“进”字,暗含了企业由守转攻的调整。
老将“押车”
阿里此番人事调整中,既有年轻的新帅打前阵,又有老将押后车。
“老将”蒋芳作为马云“十八罗汉”之一,一向以阿里“铁娘子”著称,她出马接替童文红出任集团CPO,这或意味着明年锻造新组织将成为阿里人事工作的重点之一。与CPO“越老越香”不同,阿里技术条线的“老人”往往需要为年轻人“让路”,“80后”接替“70后”,吴泽明(范禹)扛起阿里技术的大旗。
蒋芳、童文红两人同为女性,年龄相仿,是最早一批追随马云创业的元老。在阿里多次重要的人事任命中,选用更年少有为的年轻人是重要的标准。但CPO一职是个例外,偏爱选用老阿里人。
蒋芳在进入阿里之前是马云的学生,毕业之后追随创业,工号13,她被阿里人公认是阿里文化和价值观最坚定的坚守者和践行者之一。
不少接触过蒋芳的阿里人表示,她外形和蔼可亲,在内部素有“姐姐”之称,但柔中带刚,坚持做正确的事。外界对她印象更深的是铁面无私的一面。马云曾说,“蒋芳可以调查阿里任何员工,包括我自己”。
因此,蒋芳多次临危受命,调查棘手的内部贪腐案,也曾在一次公司反腐中将七名阿里高管送进监狱,21名涉事员工被开除。此前阿里“女员工被侵犯事件”持续发酵,最终蒋芳介入调查,平息情绪。
在阿里即将加速前进的2023年,有这样一位老将坐镇,稳定好组织氛围,是阿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在这次调整中,阿里云是调整重点,张建锋不再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继续担任达摩院院长,专注前沿科技探索。
张建锋是阿里技术条线的老兵,2004年加入淘宝,担任首席架构师,此后历任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阿里云事业群首席技术官等职务,于2018年11月兼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2019年主导“云钉一体”战略,阿里云与钉钉形成战略协同。
此前阿里云一号位的任期基本上都在四年左右。经过此次调整,张勇亲自上阵带领阿里云,可见集团对这一业务的重视程度。
而12月29日,张勇也以阿里云智能总裁身份,向阿里云员工发出邮件。信中称,我们的业务类型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客户的信任视为生命,“任何故障的发生,对阿里是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一旦发生在每个客户身上就是百分之百”。正是对不久前发生的阿里云故障事件的复盘。
技术一号位来了个80后
阿里这次变阵中,技术一号位上80后年轻高管上位成重要信号,传递出阿里有意加速管理岗位传承,补充新鲜血液的意图。
张勇在信中宣布,程立不再担任阿里集团CTO,由吴泽明接任;吴泽明(范禹)同时继续兼任本地生活业务的CTO。
程立曾说,CTO就是要给 CEO扫清障碍和风险。从这个角度说,CTO就像阿里这艘巨轮的破冰船。如今,破冰船由鲁肃号变为了范禹号。
程立花名鲁肃,在阿里集团首席技术官岗位上任职三年。程立在内网的标签是神、偶像、谦谦君子、和蔼可亲的技术大牛。由于逻辑严谨,技术过硬,程立被很多同事称为“神一样的存在”。
2005年2月程立以实习生身份加入支付宝团队,前后在阿里服务近18个年头,一路从支付宝开发工程师走到支付宝首席架构师、蚂蚁CTO,成为技术人职业跃迁的路径模版。2019年12月,程立开始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TO。
接任程立的吴泽明,花名范禹,不仅是阿里巴巴第一位80后CTO,甚至比程立早一年进入阿里。资料显示,吴泽明2004年就加入了淘宝,是阿里集团年轻骨干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2015年12月,阿里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张勇宣布在天猫、淘宝和手淘三大核心业务中实施“班委会”集体负责制,7位年轻高管入选,其中就有时任天猫产品技术部研究员的吴泽明。
到了2016年,吴泽明成为当年“双11”的总技术负责人。
2017年2月,阿里巴巴进行第三次公开的合伙人扩编,新增四名合伙人,吴泽明在其中。当时,1980年出生的吴泽明,和另一名出生于1981年蚂蚁金服平台数据事业群研究员胡喜,成为阿里合伙人中的第一批80后。
在2018年阿里组织架构调整中,吴泽明升任零售技术事业群总裁。2020年12月,吴泽明又兼任了阿里本地生活CTO一职。
阿里内部一直奉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淘宝,2015年5月,1972年出生的张勇接替1969年生人的陆兆禧,升任CEO。虽然两人只差3岁,但在不少媒体眼中,那一次的构架调整,可以看做管理层从60后走向70后过度的时代之交。
回望吴泽明的晋升之路,从2015年入选班委成员开始,几乎可以看到阿里集团中年轻高管的成长过程。吴泽明与程立的交接,可以视为阿里技术团队的少壮派开始挑起大梁。在阿里走向24岁的时间节点,年轻高管正走向舞台中心。
2022年即将结束,社会进入放开后的新阶段,阿里在这一轮率先调整,构成2023年“进”的“矛与盾”:对技术先进性持之以恒的追求,是前进之矛;始终秉持敬畏之心,不辜负客户的信任和依托,是阿里行稳致远的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先折为敬,国产手机高端化的另类解法?
文:晓加来源:壹DU财经2022年已结束,回顾这一年国产智能手机市场,用“低迷”二字形容绝不为过:最差的第二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9%、平均换机周期延长至34个月……面对人口红利消失、整体消费低迷带来的市场疲软,手机厂商们在“五环外”已很难找到新增量,怎么办?越是寒冬,越是考验厂商的硬实力。所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祼泳,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然到了硬能力的综合考评期。0000为什么CEO“御驾亲征”的项目都黄了?
米哈游CEO蔡浩宇亲自带的项目解散,扎克伯格担纲的元宇宙业务巨亏之后大裁员。此前,刘强东带队的社区团购和陆兆禧负责的来往App,也以折戟告终。CEO的“御驾亲征”通常有三种:真正亲自带队、象征性的挂帅以及隐形的CEO项目。“CEO亲自带的项目必死”并非铁律,而是忽略特定背景和聚光灯效应的情况下,对表象的简单归纳。作者|闫学功封面来源|摄图网联合出品|雪豹财经社、和讯网0000微博发布12月公益简报:公示年度项目成果,持续打造公开化透明化的公益行业生态
微博发布12月公益简报,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微博共益计划”已累计向200余个公益项目,投放价值约4亿元人民币的公益广告资源。0000阿里年终大变阵:张勇掌舵云计算,如何实现从“定”到“进”?
文丨新浪财经周文猛赶在2022年的倒数三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以内部信的方式,宣布了阿里巴巴本年度最大的一次调整。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而言,这一调整稍显意外,但却也尽在情理之中。自2015年5月接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以来,张勇几乎每年都会对阿里巴巴进行一次或大或小的调整,而且调整的时间,大多会集中在双十一之后。0000硅谷创业公司估值暴跌:打工人纷纷抛售股票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30日早间消息,据报道,在经历了一轮裁员潮之后,加之创业公司的估值大幅缩水,硅谷“打工人”纷纷通过私有市场抛售科技创业公司股票。经纪公司和投资者表示,随着Klarna和Stripe等昔日的行业宠儿被迫采取激进的成本削减措施,科技公司的员工们正在大举涌入二级市场(私有公司员工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向第三方出售所在公司的股票)。新浪科技2022-12-30 08:41: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