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3555

天文占星作者是谁(魏国天文学家占星学家)

兴仁信息网2023-03-31 05:49:470

马依泽的主要著作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来华,历任司农少卿并判司天事、司天少监,撰《后周广顺明元历》一卷、《太一青虎甲寅经》一卷,在公元962~963年间编制新法《应天历》 ,时年四旬,宋太祖御制序,颁行。《应天历》分六卷,分别为《 历经》、《算经》、《五更中星历成》、《晨昏分立成》、《昼夜日出入立成》和《 晷影立成》,此法在中国历法中首先引进星期制度(见《宋史》第68卷宋律历志 )。

据专家考证,马依泽把伊斯兰数理天文学译介到中国,应包括阿尔·白塔尼 (Abū Abdallāh al-Battānī [Latin: Albategni or Albatenius],公元858~929 年)的《天文星表》(Kitāb al-Zīj [Al-Battani sive Albatenii Opus astronomicum],公元880年)、《萨比天文历数表》(Al-Zīj al-sābī [The Sabian Tables,书中首次公布了对太阳远地点(apogee)自托勒密以来进动的数据 ])和多部《数理占星学》(包括Kitāb Matāli al-Burūj [On the Ascensions of the Signs of the Zodiac]和Kitāb Aqdār al-Ittisālāt [On the Quantities of the Astrological Applications])的书籍,这些天文书籍后来先后被翻译成 拉丁文。在同时期的也门地区也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占星和地理学家阿尔·哈丹尼 (Al-Hamdānī,公元900~9950年,著有《星表》[Zīj]、《数理占星学》[Kitāb Sarāir al-hikma]等)。

元朝天文学成就《万年历》的作者是什么人?

C.回族人

到了公元961年的宋朝时期,安徽回族马氏的先祖、天文学家马依泽应宋朝皇帝的邀请从西域来到中国,编修新历法,以纠正中国原有历法,并将阿拉伯占星术中黄道十二宫的方位及太阳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引进中国天文学,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于963年四月修成《应天历》。《应天历》包括历经、算经、五更中星历成、昼夜日出入立成、晷影立成等六卷,这是第一次系统地将阿拉伯历法引进中国的尝试。元朝时期,曾一度使用金朝的《大明历》,但该历法与实际天象多有误差。扎马鲁丁在至元四年,参照阿拉伯历法与编制了《万年历》进献元,元世祖批准颁行,该历在中国社会通用了14年。

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有什么呢?

出土于公元前1668年的马王堆3号墓帛书,包含了许多以前人们不知道的天文学和地图的新信息。下面,我们从天文数据中选取一个名为“五星职业”的数据进行讨论。马王堆帛书《五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占星术著作五星:记录五星和占星术的运动《吴兴战》全文约八字。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该资料已被翻译成现代语言,并于1974年被列入文物和中国天文收藏。在《五星记》中,五星和占星按木、金、火、土、水的顺序记录。以木星为例,它是这样开始的:东木,其帝豪,其成句芒,其神为年星,国之年岁,系年岁。在一个人的年龄。

与五行木相对应的天体是年星(木星),它每十年绕天运行一次,每年统治地球上的一个国家。这个理论被称为领域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木星被称为一年星。这个想法是,天体周被分成12个相等的部分,称为12次,而年星应该每年移动一次。马王堆帛书《五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占星术著作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就有了一种根据星星的位置来标记年份的方法。随后,文章接着说:

月亮在风里清清楚楚,初月的风在风里,东风的风在风里。括号中的句子最初被省略了,但中国学者根据一些相关文献,如《史记》、《天官纪事》和《仲南子天文学说》,添加了这些句子。其中书帖格和旦娥是十二支的别称,分别代表殷年。茅遂营房,东墙二十八处之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新年之星在日出前出现在东方,称为日升,而日升在阴历的第一个月与瀛屋一同出现。2月,它与东墙同时出现。

太阳的上在这之后,以同样的方式,从3月到12月的日升在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夜晚同时发生。日升指的是太阳升起之前,东方出现一颗星星。众所周知,埃及过去常常根据天狼星的日出来确定季节。但在中国,我们在《礼记月报》中已经看到,判断季节的主要依据是星星越过子午线,而关于螺旋的记载并不多。在这一点上,五星帐户的内容是宝贵的。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占星著作《五星占》都有哪些超前的概念?

《五星占》全文有八干字左右,篇幅相当长。这份资料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已经译成了现代文,收录在一九七四年的《文物》及《中国天文学文集》中。在《五星占》中,按木,金、火、土、水的顺序,记载了这五颗星运行的大要和占星术。以木星为例,开头的部分是这样的:东方木,其帝大浩,其丞句芒,其神上为岁星,岁处一国,是司岁。岁时于一国司岁。与五行中的木相对应的东西在天上是岁星(木星),这个星每十年绕天一周,每年支配着地上的一个国家。这种学说称为领域说。将木星称作岁星是这样由来的,这种学说把天的一周分为十二等分,称作十二次,认为岁星一年运行一次。

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根据岁星的位置来表示年的纪年法了。后面,这篇文章又写到:

(岁)星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名为摄提格。其明岁以二月与东壁晨出东方,其名)为单阏。括弧中的句子是原来漏掉的,是中国学者根据《史记·天官书》、《准南子?天文训》等一些有关的文献又补充进去的。其中“摄提格”、“单阏”是十二支的别名,分别表示寅岁;卯岁、营室、东壁则分别是二十八宿之一。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岁星在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叫做偕日升,偕日升在寅岁正月与营室同时出现;卯岁二月与东壁同时出现。

紧接着这段文字又以同样的方式记载了从三月到十二月的偕日升在不同年份与不同宿同时出现的情况。所谓偕日升,是指在日出前某星辰出现在东方的现象。

埃及曾根据天狼星的偕日升现象来版定季节,这是广为人知的。但是在中国,正像我们在《礼记》月令篇中所看到的那样,判断季节时,某星辰越过子午线则是主要的根据,而关于偕目升的记述并不太多在这一点上,《五星占》的内容倒显得珍贵了。

在上面《五星占》的那段文字中,是用干支来表示出现偕日升的年份的,但没有指出这些年份具体地相当于公历的多少年。《五星占》对水星和火星的记载较为简单、而对木星、金星、土星,却记载了从秦始皇元年开始,在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偕日升的情况。

我国古代有四位天文学家,他们是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不止四位,有甘德、石申、落下闳、贾逵、张衡、祖冲之、刘洪、何承天等。

1、甘德

甘德,战国 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

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

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2、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

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天文》八卷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落下闳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字长公,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

4、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5、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文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甘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落下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祖冲之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家,各有哪些?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位天文学家是:张衡,祖冲之,石申,郭守敬。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人 ,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