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留给运输从业者的考卷
居民对安全的担心、社会对抗大流行病的方式,已改变了许多公共空间的使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Dr。 Marty Makary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户外比户内更安全,这些对能够使用户外的餐馆以及其他企业的活动产生了影响。虽然还不能评估出影响会持续多久,但对道路公共空间却产生了实质影响。而且,从城市弹性来讲,迎合这种改变,将会有助于增加城市对抗灾难的能力。
COVID-19对运输网络的破坏是全面的:供应链断裂、航空业停摆、通勤中断。唯一的好处,是运输污染大幅减少。公共运输短期难以恢复。长期看,运输系统是会恢复到以往状态,还是进入新的趋势?这些是疫情留给运输从业者的考卷。这里梳理出一些现象,以细化这张考卷中的问题。
这样的改变,从道路空间看,主要在人行道、商业区或居住区街道、广场和停车场上。这些场所需要有更灵活的布置空间,更多用途、功能的设定,还要避免将这些场所用途固化。不过,仍有一些问题冒出来,譬如行人、汽车与电动自行车争夺空间,各类交通和街边餐馆经营的冲突,等等。这些老问题也许并不能用老方法解决。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并妥协,才可以形成更为公平,更具弹性的治理方法。
自行车与电助力自行车兴起?
疫情后,经济复苏往往会首先在公共场所发生。经济复苏的迫切,已经给从业者出了道难题,要求他们想方设法提高道路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一些机构,如Technavio预测,到2024年前,欧洲电助力自行车销量将以每年12%的复利增长。当然,还有一些机构预测,将超过这个增长率,无论在欧洲还是其他国家。
{image=3}
城市建立多套独立的通勤网络,尤其建立完整独立的自行车通勤网络,将使城市更有弹性应对类似COVID-19疫情这样的大灾害。对城市或国家的交通政策而言,需要做出选择。毕竟手头资金有限,城市用于通勤的土地也有限,如何分配资源,将是交通政策需要回答的。
{image=4}
讨论运输安全时,一般只想到道路安全或人身安全问题,最多考虑大规模运输中可能发生的冲突和暴力。而COVID-19已引起人们对疾病传染风险的关注。这次,公共运输被认为与病毒的潜在传播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运输工具,如高铁车厢、飞机、地铁、公交车内,有封闭空间和大量人群的情况下。
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
不过,即便遭受史无前例的信心打击,公交仍应成为大城市对抗灾害的基础选项,尤其在COVID-19这样的大流行病之下,城市需要有许多基础岗位的人员工作,需要公共运输系统,支撑维护城市的基础服务和医疗、抢险工作。
有许多声音批评,国内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并未发挥应有作用,从这些批评中,可了解今后投资该有的方向。
一些人认为,在大流行病下,公交需要至少维持10%以上的运营能力,维护必要线路的畅通。即便最艰难的时候,公交也应运转,但可调整方式,如采用按需服务,为基础服务岗位的人员提供定制公交服务,为城市的一些基础设施,如医院、水厂、超市等提供途经或到达的公交线路。当然,疫情期间,乘坐者需要预约,并限制坐公交的人数。在一些城市,公交车或地铁车厢的搭载人数被限制在设计容量的五分之一以下。
国内以往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投资,过于迁就厂商的能力和销售意图,与居民的需求并无多大关联。譬如,厂商开发出人脸识别,就会不分青红皂白上人脸识别项目,并被描述为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项目的亮点。许多城市政府花了好多钱,只解决了管住小区大门,抓闯红灯行人的问题。而疫情期间,没人到访小区,也没人上街,这些鸡肋设备就变成摆设。
道路公共空间的功能改变
虽然,这次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些明星应用,譬如健康码、视频测体温、社交距离视频检测、远程开会和教育等,但这些应用是疫情期间新冒出来的,之前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投资,并没有对应可以派上用场的应用。城市进行这么多投资,仍然缺失许多基本智慧应用,使社会蒙受了时间、金钱的双重损失。
原标题:交通设施︱新冠疫情留给运输从业者的考卷
譬如缺少对城市基础服务人员和技术力量的梳理,不能提供针对性的运输服务,让许多医护人员上班难;缺少对易感人群或弱势群体的梳理,让一些人缺乏照料,发生了一些令人遗憾的事;因缺乏志愿者与弱势群体间的匹配能力,缺乏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老弱病残的连接能力,社区工作人员做了许多无用功,造成许多无谓的人力消耗;又因缺乏社会急救资源的统计,许多专业人员无法参与城市服务,一边干着急,一边是城市服务能力专业水平不足。如此等等。
英国政府5月9日推出一项政策,2025年前投资20亿英镑,将骑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电动踏板车、步行作为英国政府交通政策的优先事项。这是这段时间内最早颁布的国家层级新运输政策。在城市层级,全球许多城市适时推出了针对自行车出行方式的鼓励政策。譬如,巴黎宣布在大巴黎地区尽快建设700公里自行车道,布鲁塞尔、米兰紧急开辟了几十公里自行车道供大家出门办事,等等。
疫情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新技术仍应投资,但应反思并重新思考未来方向。投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应该由围绕厂商能力转为围绕民生开展。譬如:应致力于城市能力的调查和梳理,从人力资源到城市空间,形成各种需求和供应的匹配;或解决小范围区域内的最后一公里自主服务,实现交易、出行的无人化;抑或加大城市数据的开放和提高采集能力,鼓励市民主动参与解决难题,诸如此类民生应用。
公共运输服务能力的底限是什么
智慧产业的投资应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吸引力由很多不同细节组成,有的关乎财富,也有的关乎娱乐或智力。但最大的吸引力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情感和想法的交流。智慧产业的投资意义,也在于其能否增加城市对市民的关心——关心弱势群体,关心公平和便利。做不到这些,投资的意义在哪里呢?
{image=2}
小结
这次疫情,几乎所有小区门口都出现了快递小哥设摊送货的场景,小区门口的通道是送货到门的中转点。疫情之后,街道上停放的私人电动自行车也逐渐多起来,有时甚至堵住人行道。欧美的一些城市,为配合店家要求,城市开始开放街道,让店家把餐桌搬到路上经营,有些占掉半条马路。美国沃尔玛为协助各个城市对居民做核酸检测,开放了所有旗下超市的停车场,专门用于核酸检测。
COVID-19对运输网络的破坏,核心在于破坏了城市居民原有的公平和便利。老年人、弱势群体变得更不自由,小孩子接受知识的方式受限,上班族通勤不可靠。从业者需要思考,如何改进运输系统运转,重新让城市恢复公平和便利。
从中短期看,经过或正经历疫情的城市,更坚定了将自行车道作为交通支持政策的共识。这同样得到环保人士支持。受COVID-19影响,疫苗普及前,老百姓对公交不会有足够的信心。哪怕疫苗普及,信心恢复也许仍需几年。这么长的时间,会使一定比例的市民形成不再使用公交上下班的习惯。因此,这将影响城市政府对交通补助政策的态度。对许多城市而言,今后几年里,政府对自行车相关设施的补助超过公交补助已是大概率的趋势。公交不再单独优先,也可能成为趋势。
恢复并提升公平和便利,就是恢复和提振当下的经济。
在减少感染可能性和保民生之间,是艰难的选择,但城市或城市之间仍然需要坚守住公共运输服务能力的底线。会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作者郭敏系交通工程师)
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公共运输受到严重打击。一些国家公共运输停摆,许多发生疫情的城市,其公共运输流量减少95%以上,公共运输的前景充满严重的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朱学森
{image=1}
赵少康重返国民党后 “赵韩联盟”成岛内最热话题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3日,台湾“中广”董事长、资深媒体人赵少康正式恢复国民党籍。对于他之后是否参选国民党主席,成为岛内热议的话题。据联合新闻网3日报道,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当天表示,春节后将聘赵少康任中评委,不过赵仍有一年入党资格限制,是否能参选主席,最后仍需中常会修改选举作业细则。赵少康再度强调,他没有一定要选党主席,取得资格后可以再讨论,但他也说:“如果这次我不选,下次大概就不会选了。”0000南海热带低压在海南陵水沿海登陆 琼州海峡全线停航
新华社海口7月7日电(记者严钰景)记者从海南省气象局了解到,南海热带低压7日11时左右,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7级(15米/秒),海南省陆地和海面有较强风雨天气。琼州海峡已于6日15时全线停航,进出岛旅客列车停运。超1300名研究生被清退 有人读博15年没毕业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并附有33名未联系到的拟作退学处理的博士生名单。公示显示,这些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时间在2005年至2008年,均属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根据公告显示,被“清退”的博士生中,最久的就读时间竟长达十五年!已严重超出博士最长学习年限,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过期博士”。0000新华社:不良粉丝文化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近期,相关主管部门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央网信办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督促网站平台调整产品导向和功能设计,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