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4153

吴川塘禄广福康皇开光(山海镇需要开光吗)

兴仁信息网2023-04-06 19:18:180

从江西丰城同田乡到南昌广福镇过赣江有轮渡吗

有的

康真君庙怎么样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康赵元帅是谁的左右护法

传说本来康赵元帅和三十六官将都是玄天上帝的护法和属下,可是当年玄天上帝得道升天的时候遗留下肚肠化作龟蛇二怪。玄天上帝下界除妖可是都不能除去。于是向保生大帝借七星斩妖剑并以康赵元帅和三十六官将作为抵押。待玄天上帝收服了二怪,怕归还斩妖剑归还保生大帝二怪还会作怪。于是只能把康赵元帅和三十六官将继续抵押在保生大帝身边。所以才有了保生大帝有康赵元帅和三十六官将。。。。 查看原帖>>

晚唐广福院智禄大师 、历史有他的资料吗

只找到这些

民国十八年(1929),广福寺英参大师墓碑。

王 平摄

广福寺位于东塍镇康三村的龙岫山南麓,唐元和六年(811)僧重济建,旧名“资瑞院”,址在寺岙,北宋端拱间(988-989)迁现址,景德元年(1004)建成殿舍,大中祥符九年(1016)完成塑像,景祐元年(1034)造浴室,二年(1035)立忏堂,庆历八年(1048)扩建僧堂、三门、罗汉堂,并建僧舍70间,熙宁三年(1070)改名“寿圣禅院”,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名“广福院”,兴隆元年(1163)改院为寺,为台临古郡东乡的唐宋名刹。

广福寺历经800多年风雨沧桑,晨钟暮鼓在香烟缭绕中远播,东南沿海一带香客络绎于道,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遭界废。康熙九年(1670)展界,僧涵霖重建。道光元年(1821)僧世安住寺,三年(1823)八月,重建金刚殿。十四年(1834)焚于火,十五年(1835)僧奇章,朗月复重建。民国十七年(1928)建方丈楼,西厢房各7间(现存)。1950年,大雄宝殿檐角年久失修坍塌,里人集资拆除两灿,由五间歇山顶改修为三间硬山顶。不久,寺院全部殿舍被辟为康谷中、小学校舍。2000年学校搬迁,经报市审批,复定为市佛教活动场所。2001年2月18日,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里人郭世德领衔募资扩建重修,2008年建成。

新建的广福寺殿宇巍峨,雕梁画栋,重楼叠殿,飞檐钩云揽月。背枕龙岫山燕峰,门临半月溪清流,山门内小桥曲径,古木垂阴,宁静致远。殿舍计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天王殿、净玉堂、方丈楼、客堂、钟楼、鼓楼、香积厨、僧寮等50多间。钟楼铜钟重2吨,鼓楼硕鼓大可盈间。山门上“广福寺”匾额,系道光五年(1825),钦命吏部尚书潘世恩所题。大雄宝殿上的“智月常圆”匾额,是乾隆九年(1744),钦命浙江提督刑部右侍郎状元彭启丰题额。方丈楼前,宋故第一代恩禅师之塔基座,清重建广福寺石碑一通(已残),民国十八年(1929)立的英参大师墓碑一通等文物难得留存,弥足珍贵。

广福寺历代高僧辈出,唐名僧重济首建寺院,宋德度,黄岩人,住广福寺时立坛行持,与百姓驱邪治病,救治病者以万计,时人称为“咒师”。绍熙五年(1194)惠智住寺,于分水岭下石壁刻“佛号”摩崖。清康熙间的涵霖,乾隆间的海德、建平,道光间的世安、梦师、奇章、碧川,寂然等,至民国初的英参大师,都在弘扬佛教中名垂教史,尤以英参大师为突出。

英参大师(1869-1926),出生在广福寺西北一里之邻的上岭村,俗姓郑,名道松,生而聪颖,迥异时流,少攻儒学,十四岁时,悟世无常,与母语思出家。母以膝下独苗,期传宗接族,谕师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尔年幼无知,幸勿萌此见。”大师孝母,从此不敢提此事。

不意此后竟无心读书,常抱微疾。母心疼,送师寄养在广福寺德茂老宿处避疾,竟然恙疾安止,一住三年,不肯回家。拜称老宿为师太祖,老宿钟爱如珍,携至郡城香林院中,师终日读经,手不释卷。一日,台宗谛闲法师道经香林,老宿唤英参出来拜谒,师执卷具仪致礼,叩问《法华经》义。谛闲法师晤后谓老宿曰:“此子可教,何不令其披剃乎?”宿答:“彼无弟兄,以宗嗣关系。”是年,佛降生日,老宿赴钟巽院传法住持事。英参师趁机剪下发辫,换上缁服,封锁门户,自往理发处剃头。值老宿回院,见门钳锁,心生疑窦,即梯垣而入。俄顷,师归开门而进,一见仪礼俱足,一表堂堂僧相,老宿无可奈何,于光绪十七年(1891)春,礼文宗和尚为师,受具足戒于城里兜率寺迹端融老和尚座下。

廿一年(1895),英参于太白山天童寺听谛闲师讲《法华》。是年冬,随谛师赴慈溪金仙寺听《楞严》,传记为“传天台教观第四十四世”,遂有“师资相印,得授记焉”之语。自此,分座弘经,即有苏州报恩寺,会稽戒珠寺请讲《法华》,席不暇暖。宣统三年(1911),主席永嘉妙智寺,重建西方殿。四年后,退席重兴广福祖庭,十年苦志,以酬根本。时值谛闲师七秩寿期传戒,中兴天台万年古刹。师匍匐登山而趋,经营法务,自居客堂首众。奉谛闲师命,充羯磨师,辅宏戒法。期满,合山公选为万年寺主持。是年,宏杖《焚网》,戒期告竣,即下山募缘,不意竟为法忘躯,奄然脱化,寿五十七,居僧三十三夏,传法二十八冬。

嗣法门人华智铭曰:

台宗之学,法华为宗。权实本迹,开显二门。三谛一境,至理大公。因缘生法,空有即中。事理无碍,绝待圆融。师悟此道,本分家风。十乘三观,诸有皆空。一法既了,万法皆通。

广福寺周围人文史迹棋布,山秀水清,风光旖旎。村中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浙江监察御史陈铨,台州知府陈相,同知陆瑛,通判袁文纪,推官盛广以及临海知县毋恩,县承王纶为村中明成化进士,监察御史,人称再生包公郭纴所立的绣衣坊。郑氏纪念始迁祖,唐郑广文虔公的曾孙协律郎郑瓘所建的郑氏宗祠。唐大和二年(828),郑瓘隐居广福寺读书,爱康谷万山苍翠,双水回流,神仙薮宅,驻足定居,传有康谷、上岭等村的郑氏后裔聚居上岭、康西等村,英参大师亦谓郑协律之后裔。郑瓘与杜牧等名士交善,不愿为官,杜牧有诗赠郑瓘曰:“广文遗韵留樗散,鸡犬图书共一船。自说江湖不归事,阻风中酒过年年。”后入康谷富户蒋氏为婿,北宋时后裔有多人入仕。

广福寺北一公里许,有水岙古村落,村中小溪流水潺潺,古宅深幽,鸡犬相闻,不啻为深山里的桃花源。

寺西二公里许的岭根村,是辛亥革命志士,名满东南的王文庆故里,民国时期,村里出了8位将军,王文庆与将军们的故居,堪称村中的地标。由村人王纶将军出资建造,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题额的连山桥、将军亭、唐宋古驿道上的古桥古路廊,乾隆皇帝为清代旷世寿星,寿终140岁的王世芳赐建的“升平人瑞”坊等等,都是很难得的历史人文景观,非常值得观瞻览胜。

参加完葬礼之后要注意些什么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春节庙会

北京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不太容易,因为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现仅以清末民初的会期为例: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也称庙市,它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一)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市场

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都不愿光顾。他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数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二)举行宗教活动

一般说来,庙会期间,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比如:喇嘛打鬼:这是喇嘛庙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打鬼的庙宇有: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西城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活动。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但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并无庙会市场伴随。

(三)花会表演

花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精湛的武术为特长的如少林、五虎、开路等;有以技巧高超取胜的如高跷、中幡、太狮、少狮、杠子等,有以舞蹈俏丽而引人入胜的如小车、旱船、秧歌、花钹、跨鼓等。这些花会多为民间自娱组织,城市和乡村中都有,而且极具地方色彩,往往方圆数十里同类花会只有一家,很有权威性。一般说来,农村的花会活动时间都在冬季,而城内花会平时均可有活动。诸如庙宇开光典礼、庙会期间及重大喜庆日等,深受民众欢迎,每逢花会表演观众人山人海。花会转移场地时,沿街随路表演,往往围街堵巷,妨碍交通。

专赴庙会上表演的花会叫香道会。每逢进香之时,各路花会云集,蔚为壮观。北京最大的进香花会莫过于妙峰山庙会。届时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花会必来朝山,同类花会争相献技,各有绝招,令人咋舌。据说朝山花会路过颐和园北墙外,园内慈禧听见锣鼓声极想看会,但不能随意出园,于是在园内临墙建眺远斋,居高临下隔墙而望。园外的花会知太后在看表演,便在广场上特意演出,久之形成惯例,花会过此,必在场上献出绝技。

老北京过去几个典型的庙会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庙会的规模可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庙的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不多了,但是庙的建筑还在,不过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之后白塔寺庙会停止了。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

新中国成立后,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联营合并,琉璃厂的店铺所余无几。三中全会后,投资恢复琉璃厂文化街。1985年国庆节起很多店铺相继开张,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宾客,琉璃厂又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1987年起,在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上又恢复了骑小毛驴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

除上述著名庙会外,老北京还有五显财神庙庙会,朝外东岳庙庙会,蟠桃宫庙会也都有名。北京郊区县的庙会亦极富特色,除前述的妙峰山外,Y吉山碧霞元君祠、白龙潭的"开潭"、戒台寺的晾经、天台山"魔王"、西顶娘娘庙"七十二司"等处庙会都很出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京的庙会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已近尾声。因为宗教迷信之人越来越少;多种文娱形式百花齐放,花会相对逊色;市民购物更不以庙会为主要市场,所以庙会有自然淘汰的趋势。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庙会当作"四旧"彻底"横扫"了,于是庙会绝迹。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北京地区恢复了春节庙会活动,使中断了数十年的民间活动得以复苏。规模较大的属地坛庙会,其他还有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等,庙会上有风味小吃,民间花会,技艺表演等等。小吃中很多都是断档多年的北京风味食品,如扒糕,煎焖子,八宝茶汤等等。民间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旱船等,技艺中有耍中幡、拉洋片、双簧等等。真是丰富多彩,眼花缭乱,令人大开眼界。大钟寺庙会恢复了"打金钱眼"的习俗。各公园、庙宇的活动均在春节前后举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