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879

给死者开光好不好(死人开光为什么不能哭)

兴仁信息网2023-04-07 14:28:310

怎样祭拜的礼仪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 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

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在浙江一带,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而宁波一带的吊唁礼仪则别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别有一番风趣。灵前摆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猪头作头,熟猪肺和猪肝作身,制成的姜太公,饰着彩带的白鲞,用熟猪肚制成的白象,煮熟的鸡制作成的凤凰,悲悲切切的灵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艺博览,是家眷对亡灵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注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带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

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净身"而割下来的生殖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奔丧要注意什么

第一天主要是宴席、丧葬用品(如丧服、香烛、纸钱、花圈、鞭炮、牌位等)的准备。同时亲友族人陆续前来奔丧。奔丧者要携带礼品,丧家登记礼谱以方便日后还礼(送礼人的某位长辈过逝了,收礼方就要按照礼谱上记载的,再加些钱送回去)。如果有没能陪伴长辈过世的女儿从外面回来奔丧,就要由长孙(如没有长孙则由长子)从村庄街道拐角处背至灵前方可放下,再参加葬礼。这是为了表示没能亲自为老人送终的羞愧,而长孙或长子的背入则代表家族的原谅。同时会有打帮的——当地方言对帮手的称呼,来到丧家。这些打帮的全部是街坊邻居或邻里乡亲,只能是男性,没有女性。他们帮忙干一些杂活,也参与到丧葬仪式的一些程序中,葬礼中有一些特殊仪式,必须由这些打帮的完成。由街坊邻里打帮手是当地传统。我的朋友的原话解释这种传统比较明确:“家家都有长辈,家家都会办丧事,肯定是互相帮忙,即使你搬走了,也得回来,这是走不掉的。主人要招呼客人,根本没时间做杂事。”“办丧事,事情多,尤其是在自己家里办,尤其是厨房,至少需要10多个人,买菜的,洗菜的,切菜的,大厨和大厨帮手,上菜的、洗碗的,分工很明确。”整个丧葬期间,逝者的男性亲属只能穿事先准备好的蓝色布鞋,女性则穿白色布鞋。这些鞋早就准备好的,专门在丧葬中使用。孝服不是始终穿着的,只在最后两天买水(关于买水,下文有叙述)和出殡的时候穿,直系男性亲属和儿媳孙媳等需要穿孝服。从这一天晚间起,会开始正式的守灵和哭灵。其实守灵和哭灵是从死者去世当天晚上就开始的。但是因为现在年轻一辈多不留在家中,所以,正式守灵等到丧葬礼的第一天奔丧者基本到齐后才开始。守灵全天都进行,哭灵只在白天进行。守灵的只能是男性直系晚辈,即儿子、孙子;哭灵的则是女性晚辈,女儿、孙女、儿媳、孙媳。不会所有的人同时在守灵或哭灵,而是交替进行,一般保持同时3-4人守灵

丧事礼节

来人要敬礼。人家敬完礼,而你就要回礼

要带孝字。

就这么多了。

后面的人,你说这么多废话干什么啊。。我把你的总结了.

死人当天开眼光为什么要当天火化

成殓,也称“入殓”,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计死亡当日,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届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最后一面。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首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和棺材摆放的位置、方向,推算出几时入殓为吉。然后,由茶根据家属意见向亲朋好友下成殓帖子,告明入殓时辰。亲朋好友参加入殓仪式一般不送礼,而讲究送“纸盘”(一种包装考究的香和烧纸捆扎组成的祭品)。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殓前都要再度装饰和修整,常由茶负责。先将七彩绸铺在棺材底部,放好头枕、脚枕,绸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铜钱,谓之“七星板”(即头、两肩、两臀、两脚各一)。其长女要一手拿着盛丝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着竹签,由阴阳生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谓之“开光”。其口中还要念叨着“开眼光,亮堂堂;开鼻光,闻味香;开嘴光,吃东西香;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心豁亮;开脚光,走四方……”等所谓咒语。之后,再用一面小镜子为死者照一照,之后,将镜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阴间可以眼光明亮、吃八方、听八方、闻八方。

入殓时,讲究“长子抱头、长媳抱脚、次子、女儿抱腰”。当死者被抬入棺材后,阴阳先生要用一条在寺庙里开过光的绸带量一量死者是否躺平,位置正不正。富有之家,还要给死者口中放一颗珍珠,贫民百姓则多放一红纸包着的一小撮茶叶,认为这样死尸不易腐烂。死者的双手也不能空着,富者左金右银;贫者一般左烧饼右棍(筷子)或左烧饼右田鸡。因说人死后有3魂,一魂守尸骨;一魂投胎转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林、鬼门关拦路,一旦遇有危难,便可用手中物品帮助脱险。此外,棺内还可放适量的随葬品。男子有烟具、茶具、酒、手杖乃至、战刀等;女子多用化妆品、首饰、衣饰,甚者怀抱金如意。

入殓时,还要用“包”将死者棺中空隙垫严实。包,多为毛头纸、草纸,内包灯草(贫者内包锯末,富者则使用红、蓝绸子作包。未婚男子故去用青色包,未婚女子用红色包。入殓时,所有亲人的眼泪都不得掉入棺内,否则被认为对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黄泉。盖棺前,子女们可将盖在死者身上的白绸布前的约1尺布撕下保存,据说可以为儿孙们增寿。入殓的仪式是由阴阳生主持,此时的各种执事、一切人等都要听阴阳生的,不能各行其是。盖棺时要先盖“子盖”,即第一层盖,实际是一层薄板,里面糊有红布,外面无须油漆,上盖五彩绸以图吉利,然后再盖大盖。大盖与棺材之间用材头钉销上,上飘五彩绸。材头钉是木质的销子,因棺材不能见铁钉子,故采用木销。材头钉一般在起灵前都是虚着塞上,目的是等奔丧未到的亲属来时能与死者见面。盖棺后,入殓的仪式就基本结束,直至出殡起灵前,棺前须立3张供桌,上铺镶青缎狗牙边的白缎台布。两边供桌分别摆1对花瓶、1对景泰蓝铜器、1对白银蜡扦儿,上插着估衣街“常元合”的牛油大蜡,蜡身刻一幅红字对联:“乘鹤西去,驾返瑶池。”中间供桌供死者画像,摆香炉及八仙供果。地下放烧纸瓦盆一具,按时焚烧纸钱。

接三,是为死者的招魂仪式,于死后第三天晚间,人们认为人死3日,已登“望乡台”上望乡,因此,需要让死者知道,家人已等了3日,死者已不可能复生,只能由僧、道诵经超度,这是和家人的最后一见了。这实际上是家属对死者的一种祭奠。接三这天,最有特色的是僧人的“放焰口”。放焰口是僧人为死者在奔赴黄泉时过鬼门关的祈祷仪式。形式是在提前设置的一张桌子上放置香烛、供品并有许多事先蒸好的小馒头。僧人在做法事时最漂亮的是手势。他口中一边念叨,一边随手丢弃小馒头,每值此时都会引来不少围观者。僧人的手势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时,其他僧众边吹奏边念经,他们负责把死者灵魂招来与家人团聚,然后再把鬼魂送走,使其平安到达阴界。此外,在礼佛事中,还要焚烧冥器、纸箔。男丧焚马,女丧烧牛。自此日,每日由孝子烧纸三次,上祭三次,由成殓到出殡日,雇用杠夫日夜守护。如犯重丧,则由杠夫将一只白鸡头斩掉,以鸡血喷淋于棺盖上,再由阴阳生写符一道,贴于棺盖,再将死鸡从屋门上亮子处扔出,以此免重丧,鸡由杠夫拿回下酒。土葬取消后,接三的仪式随之绝迹。

烧七在死者倒头后直至出殡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烧纸,祭奠,称之“朝奠、午奠、夕奠”。朔望隆重祭奠,谓之“殷奠”。死者停灵期间,以7日为(七),按七颂经超度亡灵,并做家祭,焚化纸钱,俗称“作七”。烧七时,闺女要“送箱子”、“烧包子”。箱子即扎彩,包子是用白纸叠成方形,用剪子剪成连缀不断的纸串。死者有几个闺女烧几个包子,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一个。

人死后都可以做哪些仪式?

头七圆坟,五七上坟烧纸,一年后上供然后烧纸。过三年,过十周年

发丧通用口诀

你好,

发丧一般都是有那种专门的队伍,

可以请一个,

这样就不用自己去找这些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