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收益不爆 业内提倡理性追“星”
  ?爆款基金收益不爆 业内提倡理性追“星”
  作者: 齐琦
  近期,公募市场爆款基金频频出现。
  谈到近期爆款基金频发的原因,一位基金行业研究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今年以来爆款基金频出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大量权益型基金获得超额收益率获得市场认可,叠加权益市场向好预期,并预计后期会有更多爆款基金发行。
  同时也有不少机构对于爆款基金持冷静态度。
  “在强烈的赚钱效应下,全行业都感受到了市场的火爆,我们的基金营销策略暂未发生特别显著的变化,仍然坚持稳扎稳打,做好产品沟通和业绩服务。”德邦基金方面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
  “爆款基金频发,市场也随之愈发火热,但与此同时我们产品审核也愈发严格,不会追求爆款。”一位银行系公募基金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收益率分化
  尽管爆款基金募集规模不小,但从业绩来看,收益率分化明显。
  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统计,如果将认购期小于15天且首募规模超过50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认定为爆款基金,则2001年至今,成立已满三年且仍保持正常运作的主动权益类爆款基金共70只。
  这些爆款基金业绩表现分化明显,超过八成平均年化收益率在9%以下,整体均值为4.74%,而同期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水平为9.46%。
  上述基金行业研究人士认为,爆款基金的投资收益并不“火爆”,其中原因复杂,例如募集规模过大导致基金经理部分策略失效、基金经理发生更换、市场热点发生切换导致部分行业主题基金业绩落后等。因此在选择基金产品时,投资者应当保持充分的理性,理性决定交易时机和持有时期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根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数据统计分析,如果把成立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基金,和认购金额超过130亿元的基金定位为爆款基金,筛选出2020年之前成立的爆款基金共64只。
  计算基金成立至2020年7月12日的年化收益率,92%基金的年化收益为正,78%基金的年化收益超过5%,41%基金的年化收益超过10%。从同类排名来看,44%基金排名在前50%,23%基金排名在前1/3,17%基金排名在前20%。
  也就是说,与同期同类基金相比,一半以上爆款基金的收益率没有跑进排名前50%。
  理性追“星”
  爆款基金募集规模屡刷新高,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挂帅的产品被投资者争相抢购。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爆款基金的出现,反映投资者入场意愿非常强。那么一天发行1300亿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很多基金公司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募集的资金量在一天内就完成。当然,最终这只基金没法全部接受这些资金,而是采取限制比例配售,最后控制在300亿元以内。
  杨德龙认为,基金规模过大对操作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基金的规模做一定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能有效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此外,根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20年之前发行的64只爆款基金,其中只有19只基金经理未变更。
  前述基金行业研究人士称,当基金经理发生变更时,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新任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和能力圈与产品是否匹配,再决定是继续持有还是赎回。
  不论是新基金还是老基金,分析基金经理历史业绩背后的逻辑是理性投资的关键一步,同时基金公司的整体业绩也应该成为考虑因素,投资者尤其避免在市场高点非理性购买基金产品。
  德邦基金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根据公开数据统计,300亿元的“大块头”基金频出,管理规模超200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多达数十人,这确实可能会给基金经理带来一定管理难度。但从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格局来看,“头部”特征和“巨无霸”基金都是有经验可循的。以Capital Group为例,这家公司旗下拥有全美最大的全球大类资产配置公募基金,除了拥有出色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之外,内部投资管理采用的“多元顾问制度”值得国内基金公司学习和借鉴。这种制度是将单一基金的投资组合拆分成若干部分,由不同的组合经理进行管理,根据经验和业绩赋予不同的投资权限,并不断“优胜劣汰”、动态调整。
  上海地区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作为在A股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机构参与者,公募基金本身的投资行为应当长期和理性,例如可以控制换手率、规范交易流程等。
责任编辑:杨亚龙